蘇北
氣勢恢宏的城市化,催動著社會巨變,也虹吸著鄉村教育。
數據是醒目的: 2019年城鎮化率 60.6%,但是小學生的城鎮化率75.8%,初中生的城鎮化率86.5%,分別比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要高15到25個百分點。這些數字,尖銳地裸露出城鄉教育的嚴重失衡,揭示了城市取向的強勢沖擊。
不知不覺中,人們接受了這樣一種思維定式:城市是先進的,向上的,這里有現代化的教育環境和形態;而鄉村是落后的,停滯的,教育已呈現邊緣化的頹勢。在政府“撤村并校”和“城市傾斜”的牽引和助推中,我們看到了無數鄉村家庭送娃進城的決絕,看到了鄉村教育在二元區隔中“懸浮化”的困境。
其實,再貧瘠的土地上也有花香,再艱難的歲月里也有歌唱。鄉村也有自己的特色稟賦,鄉村教育也有自己的優勢資源。如何讓教育在鄉村的原野上綻開不一樣的花朵,唱響不一樣的歌謠?
綠水青山,沃野平疇,鄉村生態環境優美。春風幾度,看麥苗返青,楊柳抽芽;夏日炎炎,去樹上捕蟬,河間戲水;清涼的秋夜,聽銀河里星星的傳奇故事,豆架下秋蟲的放聲吟唱;凜冽的寒冬,有暖陽初照冰面如鏡,大雪飄飄天地一色。在自由的天地里,孩子們盡情地釋放著童真,取河灘的石頭來作畫,用自制的玩具在比賽,圍高高的谷堆去尋夢。在與自然的融入中,孩子們收獲了最寶貴的體驗。
這里是自然教育的最佳課堂。萬物生長,與四季更替有何生命的契合?滄海桑田,人類生存環境曾經歷什么樣的歷史變遷?自然,生物,天文,地理,有無數處寶藏,等待孩子們去發現,去求解,去開啟。在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的充分釋放中,他們更自覺地去熱愛自然,親近自然,并關懷自然,守護自然。
鄉村的生活教育,亦有其豐厚的鮮活教材。
鄉村的父母多是粗放型教育,孩子大多是“散養”的,自由自在,很早就學著生活自理。鄉村的家庭既是生活單元,也是生產單元,孩子們得參與家庭的經濟生活,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父母外出打工的家庭越來越多,留守的孩子也在生活的逼迫中早早成熟起來。鄉村的生活與土地緊密相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稼穡之事”年復一年上演著,鄉村的孩子們近水樓臺,承接耕讀傳統,體驗農事教育,糧田,果園,魚塘……都是孩子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場景。讓書本知識與日常實踐無縫銜接,讓校園生活與社會生活無限貼近,讓勞動教育與素質教育真實發生,在這里有著最廣大的課堂。陶行知先生當年主張的“生活教育”,即“來自生活的教育,依據生活而教育,為改善生活而教育”,在這里有著最生動的詮釋。
鄉村文明的傳承創新,也為鄉村學子提供了難得的參與機會。
千百年來形成的村落空間、建筑風格,鐫刻著一圈圈生命的年輪,印載著一個個家族的譜系。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它是我們生長的搖籃,也是我們立人的基石。禮失求諸野。“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鄉土人情,村規民約,生活智慧,草根信仰,傳遞著鄉土的道德規范和交往規則,饋贈給我們寶貴的價值資源和心理歸依。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鄉土文化的重建與復興業已拉開大幕,鄉村教育自應加快腳步及時跟進,讓孩子們在文明鄉風的浸潤中,形成清晰的鄉土記憶和鄉土意識,養成厚實的家園認同和家國情懷,把生命的根系深深地扎在哺育自己成長的土地上。
當然,我們也應清醒,在對城市的盲目崇拜和對鄉村的妄自菲薄中,鄉村教育的路道似乎越走越窄,寶貴的教育資源也在不斷地萎縮、流失。在內卷化的教育競爭和應試型的考評導向中,鄉村孩子的選擇沒有多少余地,特色化的自然教育、生活教育和鄉土文化教育也顯得日益縹緲、迷離。
鄉村教育如何走出“懸浮化”的迷途?令人欣喜的是,許多鄉村大先生依然在默默耕耘,一些公益支教者已紛紛挺身踐行,不少小微實驗校正努力探索創新。星火在,希望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