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宏玉 羅京朋 陳彥松
悠悠中華五千年,孕育了燦爛的華夏文明,積淀了優秀的傳統文化。忠義文化作為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輝映了無數炎黃兒女。今天,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內涵也體現著忠義文化的精髓。深入挖掘忠義文化內涵,將其作為轉變育人方式的重要抓手,可以激發學生愛黨愛國熱情,更好地培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學校深入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作用。
為此,河北省涿州市第二中學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實踐,學校依托地處“桃園結義”故地、緊鄰歷史名勝三義宮、忠義文化源遠流長的資源優勢,開發和建設校本課程,通過提煉傳承二中精神、打造忠義校園、舉辦系列主題活動、組織社會實踐等形式,厚植育人文化,優化育人環境,豐富育人途徑,落實育人細節,大力傳承和弘揚忠義文化,培樹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力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目標。
熔鑄二中精神,滲透忠義思想
我校始建于1956年。65年來,二中人篳路藍縷、砥礪奮進,把學校從校舍簡陋、質量平平、寂寂無聞的鄉村中學打造成擁有現代化設施、一流師資隊伍和驕人教學成績的保定市名校、省級示范性高中;歷屆畢業生報效桑梓、服務社會,不少人成為行業翹楚、領軍人物。撫今追昔,總結沉淀,我們提煉出在他們身上普遍存在著的特質:質樸謙遜,自強不息,敢于擔當,勇于成就——這就是生生不息的二中精神,也是深植于中華文化的“忠”“義”思想的體現。
“質樸”是一種狀態,形容天真自然、心無旁念;“謙遜”是一種修養,意味著低調卻有追求,對于群體來說,就是相處無雜、和諧共榮,而待人以義方能和諧:這是“義”的外化。“自強”是為了“擔當”和“成就”,二中人在校工作學習是盡心于自己的事業和學業,是為了國家的建設和發展奠定基礎;步入社會,依然承繼這種精神,孜孜以求,成就事業,這就是“忠”的表現。
二中精神的前八字指“續品養德”,后八字指“揚能創業”,其核心是“弘義盡忠,報國報民”。這正符合新時代黨對人才培養和道德建設的要求,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通。作為入學教育的第一課,每一個二中人從加入這個大家庭的第一天開始,就在不斷深入感受、理解并踐行這種精神,做到了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實現了同步弘揚忠義文化、培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目的。
優化育人環境,凸顯忠義主題
育人環境是一所學校的辦學理念、校園精神和育人目標的物化形態,是學生成長的人文土壤和文化背景。我校圍繞“忠義”主題精心布局,打造了以“一廊二館四樓”為主干、多種景觀設施為輔助的育人環境體系,使學生耳濡目染,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腦入心。
“一廊”,即文化長廊,用以陳設包括黨建文化、三國文化及校園文化的圖文資料,使師生反復品讀不斷領會其間的內在一致性。
“二館”,即校史館和國學館。校史館,以實物和翔實的圖文資料展現學校幾十年來的發展歷程,詮釋二中人忠于黨的教育事業、凝心聚力、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國學館,通過典雅的傳統文化氛圍、多彩的文化傳承活動和豐富的藏書,使人真切感受包括忠義文化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四樓”,即三棟教學樓和一座綜合實驗樓。我校廣泛征集師生意見,分別命名為“崇德樓”“尚賢樓”“明志樓”“科創樓”,以凸顯“崇德尚賢行忠義,明志敬學報中華”的德育主題,同時依據樓名陳設有關忠義文化、中國精神、本土先賢、革命先驅、重點名校及前沿科技成果等文化展板,突出忠義的源流,用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
在此基礎上,各種體現二中精神、忠義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雕塑、刻石、燈箱、展牌、園圃錯落有致地分布在校園中,時時處處、點點滴滴都洋溢著濃厚的忠義文化氛圍,真正起到了環境育人潤物無聲的作用。
整合教學內容,解讀忠義內涵
課堂教學是貫徹教育方針、實現教育目的、培養合格接班人的基本途徑,也自然應該成為弘揚忠義文化、培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渠道。我校集合資深教師,利用現行部編版教材,挖掘梳理體現忠義文化的相關內容,結合涿州鄉土歷史研發了《忠義文化讀本》,作為學生深入學習并傳承忠義文化培樹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資料。
在教學中,任課教師從實際出發,結合時代背景,聯系現實生活,切實扭轉重視技巧和鑒賞、忽視精神濡養和思想培育的偏差,對教材內容中的忠義文化元素進行深挖和解讀,使其發揮弘揚忠義文化、引領價值觀形成的作用。
教師積極撰寫論文,探討闡發忠義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的內在聯系,表達對教材內容的理解;用精彩的教學設計呈現“帶領學生遨游學海,同時弘揚忠義文化”的構想;將個人對教學內容中有關忠義精神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的個性化解讀形成教學隨筆;把有效弘揚忠義文化的課堂實踐形成教學案例,將各種資料匯編成校本教材,供學生思考領悟,供教師觀摩借鑒,展示學科育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完成有關忠義文化和價值觀形成的專題作業,一篇篇小論文、學習報告或詩文隨筆,在動手、動腦、動筆的過程中實現自我教育和成長。
開展系列活動,弘揚忠義精神
我校籌劃組織了大量的系列主題活動來弘揚忠義文化,使師生通過參與體驗,增強培樹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性、使命感。
我校發揮各部門職能,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多種課外活動,例如:堅持“走進二中,感受二中精神”常態化入學入軌教育,通過校史專題報告和校園景觀游讓新生以直觀方式感受滲透忠義思想的校園文化;德育處和校團委抓住重要時間節點,結合時政熱點,安排“勿忘‘九·一八’”等系列主題升旗儀式及“聽老兵講故事”等專題活動,讓學生銘記歷史、關注現實、不忘忠義,激發其愛國熱情,使其在典型人物的言傳身教中領悟忠義的內涵;重視學生社團的認知導向、情感陶冶、意志磨煉和行為規范功能,打造以“樓桑春文學社”“話劇社”為代表的多個社團組織,依托“樓桑春大講堂”等平臺,舉辦忠義文化專題講座,編排多臺話劇,組織多種形式的演出,以點帶面推動忠義文化傳承;各年級組織開展以“青春”“責任”等為主題的演講或朗誦、校歌合唱、專題知識競賽、辯論賽等活動,在特定情境下使學生的知情意行得到培養和鍛煉,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樹。
組織社會實踐,強化忠義觀念
社會是教育的大環境和大后方,蘊藏著豐富的教育資源。近年來,我校大力推進德育基地建設,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強化忠義觀念,培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參觀“桃園結義”遺址三義宮、實地聆聽忠義文化講座,讓學生既有對歷史文化的實際觀察體驗,又有思想認識的升華;祭掃陳輝烈士墓,參觀烈士事跡展,使革命英烈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民族的寶貴精神薪火相傳;以遠足游學的形式走進開發區企業,零距離體察國家社會經濟發展,使學生進一步增強投身國家建設的信念;派出所的實踐學習,使學生接受法制教育,增強法制觀念;福利院和養老院的慰問,使學生踐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感受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樹立起服務他人、奉獻社會的觀念……不同的情境、方式讓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了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地強化。
我校在“多線索并行交織,軟硬件相輔相成,課內外互補共進,校內外合作共育”的校本課程建設和實施過程中,以弘揚忠義文化為抓手,轉變育人方式,積極培樹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經過實踐,廣大師生的思想覺悟顯著提高,教風更正、學風更濃、校風更好,辦學效益極大提高。我們認為這一實踐對實現新時代的育人目標有益且有效。今后,我校將進一步完善這一校本課程,豐富其形式和內容,為辦好人民滿意的高中教育不懈努力。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學規劃十三五課題(2004236)“校本課程建設和實施中弘揚忠義文化培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