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勛,吳濤,郭學東
(寧夏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寧夏銀川 750021)
高等教育的對象是具有基礎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青年人。專業課的教育相對比較封閉,育人效果有局限性。而年輕人需要開放、多元的教育,更需要有人生引導的教育。
大學生的專業課無論是科目還是學習時間遠遠高于思政課。作為專業課教師,如果把握好這個陣地,對學生進行“專業課+思政課元素”的模式授課,對于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實現,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筆者以汽車構造課程為例,探索了把專業課和思政內容兩者無痕融合的過程,希望對同行有借鑒意義。
汽車構造課程是交通運輸和運輸管理專業本科生的一門核心課程。該課程在本專業的教學計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本課程的主要教學特點。配套有一周的集中拆裝實習。這門課程是為將來組織、管理交通運輸生產,從事車輛設計、制造的技術人員提供的必修專業課。學習該課程,要求學生懂得現代汽車的結構、工作原理及使用技術,并能科學地、高效地、合理地把所學用于實際生產,以達到最大限度地發揮機械的作用,取得良好經濟效益。
在思政育人方面,引導學生提高思想品德水平,加強自我修養,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專業知識與主流價值體系相融合。以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公民人格為核心,培養交通運輸類學生的創新意識、科學素養、家國情懷和工匠精神、工程倫理意識,培養學生為民族復興的志氣和自主創新的意識。
作為課程教學模式,教學工作要圍繞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而開展。通過理論學習,使學生獲得常用汽車的主要構造、工作原理、性能的基本知識。通過實踐教學,使學生能夠掌握科學的操作和調整方法,合理地運用汽車,安全生產。同時能在學習中發現問題,并提出解決辦法。使學生畢業后能較快地把科技知識轉化為直接生產力[1]。
在重新修訂教學大綱時,我們梳理汽車相關的教學內容,挖掘與思政元素的融入點,選取思政教學元素,組織編制思政教學素材庫。課程知識課件或輔導教材融合,在全周期教學環節中進行潛移默化地推送、示范、引領。
在編寫課件時,突出專業,兼顧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講好中華科技歷史、講好國家超級工程和大國重器的相關知識與原理、講好身邊的科技人才及優秀事跡、講好同學身邊的創新故事(以校友王磊為例)。
在課堂上,根據年輕人的學習特點,實時把思政教育素材與專業知識技能教育有機地融合講授給學生。
課后,通過即時通信工具加強師生互動,有時甚至與家長溝通,共建課程思政,強化育人效果。
根據每一屆學生的特點,共同探索教學雙方滿意的模式。基本形成開場白、專業點評及問題分享、回顧上節內容、新課講授(對分、翻轉等方法)、課堂測評(雨課堂及時評測)、布置作業(研究報告)、實驗實習課、課后輔導、問卷調查等內容的教學模式。
如果前期有“淺思政”基礎,項目一般一年時間可以完成,其內容包括前期學習、課堂探索、總結提高、結題匯報等階段。基于對課程思政內涵的理解,我們制定了以下方案:
1.邊學習邊研究,認真研讀課程建設要求,圍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以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公民人格為重點內容,以“沙棗樹”精神為引導,整體規劃課程思政教育教學內容體系。依此編寫新的教學大綱、教案、PPT 等教學文件。在此期間任課教師努力自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等五個方面的內容。并把所學內容融入專業課教案中。逐漸讓本課程組教師認識到教師應該做學生的“導師”,而不是“教書匠”。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程教學的全過程。
(1)修訂課程教學大綱。注重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銜接和融合。體現對學生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的課程目標。
(2)根據教學大綱撰寫新的教案和課件。教案要包含對學生價值觀引導、具備實踐創新及工匠精神等能力、專業知識掌握等方面的內容,能體現課程思政特點。
(3)根據新大綱修訂實驗實習等實踐教學大綱、課程進度計劃、教學日歷、期末考試卷等文件。
2.實施新大綱。繼續加強教師政治理論學習,并在講授中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強化學生政治認同;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腳踏實地,全面發展。
3.教學過程中,通過調查問卷,收集學生對教改的意見,分析教學效果。找出不合理之處,研討修改方案。
4.最后階段,全面總結好的經驗與不足,撰寫研究報告。
教學的對象是學生,實施者是教師。學生對知識的運用程度是教師教學成功的標準。因此,要根據年輕人的成長歷程、心理發展、社會環境制定教學規劃。
早在2005 年,筆者通過研究我們發現當代大學生被應試教育變成了考試機器,眼里只有考試沒有知識。對國家沒有情懷,對家人沒有親情,對同學朋友沒有熱情。自傲而孤獨,自我而封閉。對前途一片迷茫。對專業課沒興趣,更把思想政治課當成一種折磨。思政課設立的初衷早已不復存在。
早在2005 年,筆者開始嘗試每次課堂用3 ~5分鐘,選取《弟子規》中有時代意義的內容進行解讀,結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學生們聚精會神地聽著,時不時還發出會心的微笑。在講專業課程的時候,發現學生的狀態特別好。這樣的“淺思政”歷經幾屆學生。后來的追蹤訪談,發現這樣的教學能夠使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學習目的也更加明確。十多年后遇到一個學生開玩笑地對筆者說:“老師,你講的專業課我們都還給你了,唯獨剩下了《弟子規》”。
由此可見,課程思政已經是大勢所趨了。專業課與思政課結合將是非常適應新形勢的教學模式。鑒于上述情況,我們把專業課與思政元素相結合,探索了以下教學環節:
1.提出“三結合”的系統化育人思想
當代大學生個性張揚,思想活躍,但抗挫折和吃苦能力不夠。因此筆者提出大學生“三結合”的系統化育人思想,即在課程思政內容上注重專業知識、道德修養、思想政治、形勢與政策相結合;教學環節上注重理論、實踐、創新相結合;育人主體上注重家庭、學校、學生相結合。
2.專業與思政有機結合,打造人性化課堂
(1)課前早到幾分鐘做準備,播放汽車專業的視頻和《這就是中國》政論片,讓學生收心于課堂。
(2)用幽默的方式解答上節課學生的提問(專業問題、三觀問題、人生困惑等)。這也是學生最享受、最喜歡的時刻。既借鑒了別人的問題,又解決了自己的困惑。課堂上鼓勵學生在聽課中隨時記下困擾自己的問題(專業知識或思政方面)。下課之前筆者一邊總結本堂知識,一邊讓學生用小紙條寫下想問的問題。沒有問題的同學只寫下學號和姓名作為考勤,這樣節省了寶貴的上課時間。此做法的效果是,學生投入更多的精力聽課思考,積極探索新問題,不愿意放過任何一節課,學生連續全勤上課。
(3)解析作業時不批評學生,讓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在別人的錯誤中成長。從實際效果看,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度高,知識分享讓每個人都受益。
(4)每節課都采取承上啟下的方式,知識銜接更順暢,能迅速引導學生進入新知識學習。
課堂上使用對分課堂、翻轉課堂等教學手段,把“我要講什么”變成“你們要我講什么”。筆者會根據學生的需求,調整自己講課的節奏和內容。真正實現以學為主的課堂翻轉。當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學生踴躍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筆者還鼓勵學生課堂上用手機查閱資料。此舉使玩手機現象減少了。一些重要而且關鍵的PPT 會給學生手機拍照時間,以便課后探索。現在則使用雨課堂教學,學生把手機當工具。
(5)課堂上給學生充分的自由(如喝水、看書、用手機、變換聽課姿勢等),遲到的同學一定要到講臺上很儀式感地給大家鞠躬(對全體同學表達一份歉意)。經過兩次鞠躬,學生不好意思再遲到了,此舉根除了學生遲到的現象。
(6)備課時注重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無縫對接,既授業又育政。每節課花很多時間學習時事政治、黨的政策、行業新資訊等,并及時補充到PPT 中。多年來,筆者為學生解讀過《弟子規》《這就是中國》、領導人講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馬克思主義哲學等。
3.豐富多彩的思政元素滿足學生求知欲
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無縫對接,既授業又育人。我們抓住青年人的學習特點,與他們交流熱點新聞,走到他們的心中,他們才能跟著老師的節奏學習。我們平時堅持學習時事政治、黨的政策、行業新資訊等,并及時補充到PPT 中,讓自己的課件永遠“鮮活”。
4.課程思政下的成績考核
學生會運用知識比考高分還重要,所以設計了以考查學生運用知識能力為目的的過程性考核任務。把寫作業變成寫學習報告,讓學生用課堂所學去研究汽車。在批改的過程中,根據報告的撰寫質量、研究工作量、態度評定成績。這樣讓作業不好抄也不好應付了。對于作業分低的同學,允許重新提交作業刷高分。對于超期交作業的同學,其作業成績打折減低分值。采用這些人性化的辦法杜絕了學生抄襲、隨意應付、拖延作業等現象,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為將來高效工作奠定了基礎。
5.實踐環節中的立德樹人
在實習中,以大國工匠精神引導學生從平凡中發現不平凡,讓學生感悟平凡的事做到極致就是精匠的理念。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分組研究、匯報成果,讓學生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學過程中指導教師能夠率先示范,做立德樹人的榜樣。鼓勵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2]。
6.凸顯人文關懷,做有溫度的導師
當代大學生缺少挫折教育和苦難教育,導致性格乖張,感情脆弱。教育好這樣的學生,對家庭、學校和教師都是考驗。教師對學生多一些人文關懷,在學生眼里,這樣的教師是有溫度的、受敬重的。
教學過程遵循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統一的規律,也就是說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活動的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形成的共同體。作為教學主體的教師,其展現的價值觀、情懷和職業素養,甚至也包括他的工作方式和習慣。都會以榜樣的效果示范給學生。從新時代育人進度出發,老師要特別注意在授課、輔導、實踐環節的“言傳身教”效果[3]。
與此同時,還要規范自己在互聯網上的言行,多傳播正能量的內容,多推送勵志文章,以此鼓勵年輕人進步。
通過分析課程特點,我們把汽車發展史、優秀故事、工匠精神、產業政策解讀等作為思政點,與各章節教學內容進行了映射。這些思政元素以視頻、圖片、文字等資源形式呈現。在教學中可以組合使用。比如在緒論,為了調動學生對課程的好奇與期待,在保證基本專業知識講授的前提下,課堂上穿插講授汽車文化、中國汽車發展歷史、我國汽車工業與國外的差距、大學生修養和立實業報國之志等內容,課外布置學生觀看《汽車百年》紀錄片并撰寫觀后報告。
為了考察課程思政開展以來教學目標及育人效果的達成情況,我們針對授課班級進行了問卷調查。從回收的答卷中我們發現:1.汽車構造課程思政很受學生喜歡,到課率高,考試不及格率極低。2.學生肯定了課程思政的多措施、多內容常更新的方式。3.思政類課程依然是學生思想教育的主戰場,而課程思政在育人方面也功不可沒,都對學生良好品格和行為的形成產生較大影響。
課程思政建設重構了新時代背景下的教與學關系,讓課堂更有活力、學生更聚焦、教學更高效。課程思政對教師而言,必須加強自身學習才能起到立德樹人的示范作用。對學生而言,通過聽課培養了專業能力和道德水平,造就了一批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