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芝
(江蘇省徐州市沛縣初級中學,江蘇徐州 221600)
學困生之所以發展成不遵守課堂紀律、學習效果差、學習質量低等現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學困生的自制能力差、個性差異體現較為強烈,以及學習習慣不夠規范等。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積極地為學困生提供有利條件,進而引導學困生對學習重新樹立學習興趣以及學習熱情,讓學困生在轉化的過程中良性發展。
初中時期的學生在學習時,都會考慮主科和副科的問題。學生認為語文、數學、英語是主要科目,道德與法治、歷史、地理以及物理、化學和生物這些是次要的科目。所以學生在學習時會選擇性學習,這就讓某些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產生學習積極性不足的現象,認為學習歷史知識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成績,獲得教師和其他同學的認可。這就使學生無法對歷史學習形成正確的認知,所以在學習中學習動力不足,導致學習積極性下降,甚至將歷史學習變為一門興趣學習,這無法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同時也使學困生在學習時,不能正確看待歷史學習。
教師和學生之間雖然能通過交流拉近關系。但是在課堂中,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往往是較為傳統的課堂講授法,將知識硬性灌輸給學生,讓學生吸收形成記憶,為接下來的歷史學習做好鋪墊。但是這也對學生的歷史學習積極性造成了打擊,讓學生進行機械化學習。同時,學生也無法正確看待自己的課堂地位,在課堂外也很少對歷史知識進行自主探究,這無法讓學生形成歷史學習的體系,同時也使學生在面對歷史學習時,產生自卑的心理,使學困生更無法在教師的引導下,形成探究歷史的積極性。
初中歷史作為學生所學的重要科目之一,不僅要求為學生樹立科學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同時也要求學生樹立科學的歷史思維,鍛煉其自身的基礎能力,促進綜合全面的發展。在大數據的統計下,學困生基本可以分成三類,一種是學習成績差,這類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碰到學習上的困難,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保持足夠的學習積極性,進而造成這類學生缺乏上進心以及學習態度不端正;一種是紀律差,往往會因自身自控能力薄弱,影響課堂教學的效率降低,進而促進學生不能夠獲得高質量的學習成果;最后一種是性格內向的,這類學生往往會因為老師的批評、家長的呵斥在內心形成自卑心理,進而導致這類學生對學習產生厭惡感造成學習成績差的問題。由此可見學困生的緣由是因為實際生活中的種種原因造成的,從而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夠充分地調動學習熱情,端正學習態度,缺乏上進心,為此教師應積極地以核心素養為基礎幫助學生重拾學習的信心,規范學生的學習習慣,促進學生獲得高質量的學習成果。不僅如此,在傳統的歷史教學模式下,對于學生的課堂教學,教師一味地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進而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枯燥乏味感,因此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進而造成學生向學困生轉變。所以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學困生的產生,歷史教師要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積極地對教育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創新,為學生營造多元化的教學場景,讓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充分地體會到書本知識的魅力,進而對學習重新樹立自信心,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和綜合全面的發展。
隨著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開展,之所以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出現學困生這類學生群體,其主要原因是學生對于課堂教學的內容感到枯燥乏味,同時也會因為歷史這門學科本身就具有覆蓋面廣、知識點多的特點而產生歷史很難學的心理,進而導致學生會出現放棄學歷史知識的現象。所以作為學生的引導者,歷史教師要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積極地鼓勵和幫助學生,讓學生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能夠充分地發揮自身的學習能力以及學習優勢,讓學生感受到歷史文化知識的魅力,進而對歷史文化重拾學習信心。由此可見,學困生也是有思想、有主見、有自尊的學生,所以歷史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應注重于這類學生群體的鼓勵和幫助,為學困生打造一個良好舒適的學習環境,進而促進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激發自身的上進心以及規范自身的學習態度。
例如,在學習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上冊歷史“秦末農民大起義”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先讓學困生進行自主預習。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重于學困生的學習狀態以及學習進度,積極地幫助學困生解決課本中出現的難點和問題。然后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歷史教師可以鼓勵學困生進行積極發言,讓學困生對本節課的歷史理論知識進行總結和闡述,讓學困生在這個平臺上通過積極發言,發現自身的優點和長處。然后教師通過學困生表現出來的優點和長處進行放大,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進而促進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重拾學習自信心,端正學習態度,激發自身的學習動力和學習熱情。然后在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給予學困生發言的表現進行評價和表揚,讓學困生獲得學習的榮譽感,進而為學生樹立正確的核心素養,幫助學困生改變對學習的觀點,促使學困生在未來的學習發展中,能夠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精神[1]。
歷史學科有著覆蓋面廣、知識點多的特點,進而造就了歷史課本中存在著許多的歷史事件。所以歷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利用歷史學科的知識特點,靈活運用歷史事件以及歷史課外知識,充分地調動學困生的學習興趣,進而促進學困生直觀地感受到歷史知識的魅力。為了更好地開展以核心素養為基礎的初中歷史教學中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歷史教師要注重于學生的學習愛好以及學習興趣,積極地幫助學生抵消消極態度,也以學困生的學習興趣為基礎,幫助學困生在歷史理論知識中獲得樂趣。然后歷史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積極地融入核心素養,來為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熱情,規范學生的學習習慣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行為習慣,促進學生樹立學習信心,享受學習的快樂。
例如,在學習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上冊歷史“鴉片戰爭”這一課時,教師在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關于本節課的課文知識,以李學坤生江蘇這一時期出現的歷史事件為背景。比如1840 年爆發的鴉片戰爭,促使中國社會發展出現重大危機。通過鴉片戰爭的歷史事件,教師可以積極地引導學困生將情緒融入這一歷史事件當中,讓學困生充分地感受到鴉片戰爭爆發對當時的社會發展造成的危害以及影響,進而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愛國情懷,通過這個過程不僅促進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同時也促進學生形成愛國意識,進而有效地促進歷史課堂教學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中“家國情懷”這一維度。
在后續的教育教學中歷史教師可以充分地利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國情懷來幫助學困生學習這一課的課本知識,同時也可以為學困生樹立正確的核心素養,讓學困生通過這一歷史事件明白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以及國家安全的重要性,進而促進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充分地激發積極向上的精神,樹立正確的歷史核心素養以及家國情懷,因此促進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樹立正確的學習方向,進而促進學困生規范學習習慣以及學習態度,促使學生歷史理論知識掌握程度上得到有效地提升[2]。
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之所以會出現學困生,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不到足夠的尊重以及理解,進而導致學困生群體的出現和形成。所以歷史教師在進行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積極地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教學模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困生充分得到學習上的尊重,進而促進學生形成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的觀念,從而有利于學困生得到良好的改變,以及良性的發展。因此,歷史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采取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來突出學困生的主體地位,讓學困生以自身的學習愛好以及學習興趣出發,進行對歷史知識的學習,促進學困生在歷史課堂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獲得優異的學習成果。
例如,歷史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利用現有的教材和基礎設施來為學生構建翻轉課堂,讓學困生在翻轉課堂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自身的興趣和愛好進行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如在為學生講解某一課中的歷史事件時,教師就可以問學生“談談你對這一歷史事件的看法,為什么?”通過這一問題,教師還可以在后續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去發掘自身的學習優勢以及學習特點和興趣,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式去進行思考和探究,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會形成基本的歷史思維,同時也會促進學生在思考和探究的過程中把握歷史核心素養中“歷史理解”這一維度,從而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通過對這一事件進行多方面的思考和探究,學生會在其中體會到歷史知識所呈現的魅力,同時也會進行反思進而促進自身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
在這個過程中應積極地注重學困生的學習狀態與學習進程,積極地為學困生解決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難點。歷史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通過學困生表現出的學習特點以及學習方向,進而幫助學困生制定不同的學習計劃,讓學生在翻轉課堂的學習過程中,充分地體會到教師的尊重,從而形成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的思想觀念。不僅如此,在翻轉課堂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將學習的主導權交到學生的手中,能夠充分地發揮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學習熱情,讓學困生從中獲得優異的學習成果以及把握歷史核心素養,促進自身綜合水平的提升[3]。
為了更好地幫助學困生摘掉“學困”頭銜,歷史教師要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積極地采用新形勢的教學方式,利用合作學習讓學習好的學生帶動學困生進行學習,進而可以幫助學困生規范日常的行為、習慣以及學習態度,讓學困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形成堅持不懈的學習精神。歷史教師靈活地運用合作學習將學困生分散到各個小組中,有學習好的學生為學困生樹立學習榜樣,讓學困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受到學習好的學生的影響,進而規范自身的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得到良性的發展,獲得優異的學習成果。例如,在學習人教部編版九年級上冊歷史“希臘羅馬古典文化”這一課時,教師在講述課文知識內容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合作學習讓學困生與學習好的學生進行對本節課知識內容的探討交流,在探討交流的過程中歷史教師要積極地幫助學困生規范學習習慣以及樹立合作意識,鍛煉合作能力,讓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充分地發揮自身的學習優勢,樹立正確的學習意識,給予學困生展現自身知識基礎的平臺,讓學生充分地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以及自身的優點和特長,進而樹立正確的學習方向,同時通過教師的引導為學困生構建一個向“好”發展的平臺,在很大程度上是幫助了學困生戰勝自身“懶惰、自信心匱乏以及學習壓力大”等不良心理狀態,以此促進學困生在后續的學習中能夠保持一個積極的狀態去面對同學、老師以及學習任務。不僅如此,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習好的學生也可以為學困生進行基礎知識的完善和整理,讓學困生能夠充分地感受到歷史知識的魅力,從而激發學困生積極地向學習好的學生進行學習和“模仿”,促進學困生獲得良好的學習成果,進而改變自身的學習態度,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精神。
綜上所述,在基于核心素養視角下進行初中歷史教學中,幫助學困生轉化的教育工作的過程中,歷史教師要積極地發現學困生群體,以學困生產生的緣由為基礎,進而幫助學困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方向,促進學困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更優異的學習成果以及規范自身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