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邦敏
(海口廣播電視臺,海南 海口 570125)
融媒體時代下,主流新聞傳播媒體逐漸向多元化傳播形式發展,紛紛打造新媒體矩陣來實現融媒體時代的新聞報道,能夠實現新聞信息的跨平臺傳播,極大地擴大新聞傳播的范圍,并增強傳播效果。時政新聞相較于其他新聞,具有針對性更強、政治屬性更嚴謹、傳播形式更單一等特點,這樣使得新聞傳播者在電視時政新聞傳播中需要更加注重時政新聞內容的權威性和準確性。融媒體時代,新聞傳播媒介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時政新聞既能在報紙、電視媒體等媒介傳播,也能夠在新媒體平臺進行傳播。當傳統的新聞報道滿足不了社會民眾需求時,電視時政新聞需要改革傳播理念,創新傳播模式,積極探索融媒體時代背景下電視時政新聞的傳播轉型路徑,從而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媒體市場環境中站穩腳跟。如疫情期間,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協同電視端和移動端進行了融媒體報道,有效地突破了傳統電視時政新聞傳播形式,為電視時政新聞轉型升級做出了表率。例如,央視新聞的《武漢觀察 | 總臺記者 Vlog 》《武漢日記》等,以第一主觀視角進行了疫情新聞報道,帶給觀眾全新的新聞閱讀體驗。因此,在電視時政新聞傳播過程中,不僅要善于傳播創新,突破傳統時政新聞傳播的局限性,更要在報道中講好故事,做到“解民憂,聚民心”,貼近百姓視角進行新聞報道,增強電視時政新聞的傳播影響力和傳播價值。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時政新聞的傳播媒介,涌現出了多元化的傳播形式,對于傳統的電視時政新聞傳播造成了較大的沖擊,讓電視時政新聞的報道內容和報道形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融媒體的發展也為電視時政新聞傳播帶來了發展機遇,為電視時政新聞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效路徑。
融媒體是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產物,既繼承了傳統媒體的傳播優勢,也創新了新媒體傳播渠道。時政新聞具有較強的政治屬性和權威性,這樣使得其在傳統媒體傳播中具有一定的優勢,少部分受眾還是愿意借助傳統電視頻道來接收時政新聞,但融媒體平臺巨大的流量和傳播優勢也是電視時政新聞發展的有效助力。時政新聞可以借助抖音、微信、微博等平臺進行新聞報道,擴大了時政新聞的傳播范圍并提高影響力。當前中央電視臺、地方電視臺的時政新聞欄目都致力于融媒體轉型,希望打造出具有新媒體和傳播媒體高影響力的時政新聞欄目,實現時政新聞受眾的全面覆蓋。如武漢廣播電視臺借助新媒體技術打造了視聽APP,并且在微信、抖音、快手、微博等新媒體平臺都注冊了官方時政新聞賬戶,實現了同一時政新聞多平臺報道,極大地滿足了新聞受眾的多元化需求。
傳統的電視時政新聞報道中,報道形式和內容較為單一,大部分以會議紀要和政策宣講為主,報道內容較為單一,這樣雖然為時政新聞傳播者工作的開展提供了便利,但報道形式會極大地削弱時政新聞采編記者的思維能力和傳播能力,進而影響到電視時政新聞傳播效果。在融媒體時代下,新聞傳播市場競爭更加激烈,電視媒體不再是一家獨大,各類自媒體平臺都會吸引到大量的用戶流量,因此,電視時政新聞不僅要兼顧時政新聞的政治性、嚴肅性、權威性等,也需要順應時代潮,創新報道內容和形式,這樣才能在新聞報道中占據一席之地,在時政新聞報道中,需要做到以人民為主,從報道語言和報道視角等方面來貼近公眾視角,提高人們對時政新聞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從而增強時政新聞的傳播效果和影響力。發揮出時政新聞的國家政府方針傳遞的功能,增強時政新聞的深度與廣度。此外,融媒體時代電視時政新聞傳播形式更加多元化,能夠實現圖片、文字、視頻、直播等報道形式的有機結合,時政新聞傳播者需要針對傳播平臺特征和傳播內容,進行差異化的報道形式選擇,明確時政新聞在不同平臺的定位,從而實現時政新聞傳播的高效性和有效性。
電視時政新聞由于具備一定的政治性和權威性,肩負著引導社會輿論、國家政府方針傳遞、政治宣傳等任務,需要真實地反饋出社會實踐和政策方針,使傳統電視媒體在時政新聞傳播中,領導會議記錄、政府活動、政府發布會、城市規劃等內容占據時政新聞欄目的絕大部分內容,導致造成時政新聞的傳播內容空間嚴重不足。并且部分電視時政新聞欄目為了確保相關政策的嚴謹性和正確性,會對部分會議類時政報道進行實況錄播,傳播上存在固定化文本,在傳播內容上多數以敘事報道為主,報道語言官方化,不能對時政新聞事件進行有效的跟蹤和延伸,電視時政新聞存在傳播形式存在僵化、內容空洞、語言不親民等問題,使得電視時政新聞受眾逐漸流失,不能取得良好的時政新聞傳播效果。
在傳統的電視時政新聞傳播中,多數以地方政府為中心進行主要內容報道,承擔著政府各部門的宣傳任務,其結果是電視時政新聞傳播內容單一。時政新聞不僅是政府政策的宣傳途徑,也是人們關注熱點事件的報道主要渠道。因此,電視時政新聞需要找到熱點事件和政府之間的平衡點,使得時政新聞報道既能實現政府政策方針傳播,也能夠滿足人們對于熱點事件的了解。如時政新聞針對當地政府的職能工作進行跟蹤報道,持續報道城市環保、交通、街道管理等人們感興趣的事件報道,從而提高人們時政新聞觀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但目前電視時政新聞傳播缺乏針對性,報道內容單一,使新聞受眾逐漸向新媒體靠攏。
電視時政新聞報道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其報道應注意我國政治形態和政府方針傳播。但部分電視時政新聞傳播者不能深度挖掘新聞內容,對于國家政策方針和政治形態往往采用官方的語言進行傳播,這樣會導致部分新聞受眾不能清晰感知時政新聞傳播內容。究其原因主要是,時政新聞采編人員缺乏對時政新聞報道規律的深度探索,缺乏對受眾市場的客觀分析,新聞缺乏受眾意識,缺失人文關懷,在內容、編輯技術等方面沒有真正將新聞作品當成市場產品,也無法專心深入研究本地風土人情內容,制約了時政新聞的傳播效果和價值。
1.轉變語言風格
時政新聞內容具有較強的權威性和嚴肅性,時政新聞采編人員需要對新聞內容和傳播形式更加嚴格,對于傳播語言更加要規范化。在傳播語言選擇上要做到嚴肅與風趣有效融合,借助嚴肅、嚴謹的語言風格來突出政府政策方針的權威性和官方性,借助風趣的語言來提高時政新聞受眾的參與程度,拉近新聞受眾與新聞信息的距離,讓新聞受眾能夠更加直觀、清晰地理解時政新聞的傳播內容和表達思想。融媒體時代下,新聞報道的形式更加多元,競爭更加激烈,時政新聞需要在較短的時間內吸引到新聞受眾,才能讓新聞受眾能夠停留在時政新聞報道界面,實現時政新聞的有效傳播,發揮出時政新聞的傳播價值。針對這一問題,既要對時政新聞的語言使用習慣進行科學合理的規范,還要注重其在電視媒體傳播中的特點,強化二者之間的關聯。同時需要積極探索更適宜的電視時政新聞的新媒體語言表達方式,并勇于在日常報道中進行嘗試。以國家政府大事為例,時政新聞欄目配合氣勢蓬勃的背景音樂和典型的國家大事報道畫面凸出鮮明的新聞主題,讓新聞受眾能夠感受到時政新聞報道的重要,給受眾較大的視覺沖擊。
2.注重縱深思考,增強受眾黏性
融媒體時代新聞傳播市場競爭日益激烈。電視時政新聞想要在融媒體時代提高新聞傳播影響力和傳播效果,需要貫穿“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原則,充分發揮出時政新聞的政治性、嚴肅性等優勢,既針對國家政策方針、政府部門重大決策、國內外熱點事件等進行有效報道,充分發揮出時政新聞的傳播價值和優勢,借助優質的新聞內容來提高受眾的觀看黏性,從而擴大傳播范圍和增加傳播影響力。在時政新聞事件報道中,不僅要關注新聞事件的報道過程,更要對新聞事件中蘊含的歷史背景和時代價值進行深度挖掘,提高新聞受眾對于時政事件的理解程度,同時做好跟蹤報道,實現同一時政新聞事件的完整報道,進一步增強受眾黏性。
3.巧設主題,迭代生產方式
電視時政新聞傳播應突破傳統電視媒體傳播的固化思維,針對時政新聞報道事件進行精心設計和內容制作。還需要考慮到當前社會發展狀況和播放平臺的差異性,設計具有針對性的主題內容,并實現多平臺的有效傳播。如針對報刊媒體,時政新聞傳播主要以圖文為主,借助簡潔的語言和優質的內容來講述時政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增強新聞受眾的理解能力,在短視頻平臺可以借助Vlog、直播形式來增強傳播效果;在電視媒介傳播,可以以第一人稱視角進行時政新聞事件報道,讓新聞報道更加貼近百姓視角,從而提高時政新聞傳播效果和影響力。
電視時政新聞的傳播對象是社會民眾,因此,在傳播形式和傳播內容上要更加貼近人們的信息接收需求,貼近百姓視角才能創造更大的傳播價值,增強電視時政新聞的民主性能夠有效拉近社會民眾與時政新聞的距離,在具體報道中選擇群眾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傳播形式進行時政新聞傳播,能夠極大地提高新聞受眾的接受程度和新聞觀看積極性。
1.增強民生意識
電視時政新聞需要不斷地強化自身采編人員的民主意識,樹立民生關懷理念,并在時政新聞報道中充分發揮出這一理念,能夠極大地提高時政新聞的感染力和展現力。在時政新聞報道中不能只關注國家政策方針,也需要將報道內容下沉,立足社會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內容報道,讓時政新聞報道既能夠傳遞國家政策方針,也能夠關懷人們的民生問題和實際生活。實現“上傳下達”,既能使廣大人民群眾更加充分地了解國家政策,還能幫助其解決一些具體問題,真正做到想民所想、辦民所需。
2.創新節目形式
時政新聞報道需要不斷地進行創新,實現電視時政新聞報道方式與風格的多元化,有效平衡其權威性、輿論導向性與貼近性、親民性,讓時政新聞報道更加貼近百姓視角。例如,創新“時政新聞 +Vlog”報道形式,首先,時政新聞傳播者能夠應考慮社會民眾的新聞信息需求,采用更加微觀的視角來進行時政新聞報道,能夠極大地增強時政新聞的可讀性,讓時政新聞呈現出小事件、小人物,更加能夠符合社會民眾的情感需求。中央電視臺推出了《大國外交最前線》時政新聞 +Vlog”報道中,不再側重傳播時政新聞的宏大場面,而是通過單點單線的形式進行時政新聞報道,既滿足了融媒體時代快節奏的新聞信息傳播需求,也能夠讓民眾更加直觀地地了解時政新聞內容。其次,拍攝角度更加親民,時政新聞 Vlog 報道都是以自拍手法,讓新聞拍攝角度更具有親民性和仿真性,能夠帶給新聞受眾沉浸式體驗。
3.引入民生新聞
電視時政新聞報道中引入民生新聞能夠更快速、高效地實現時政新聞的民生性,能夠借助民生新聞報道讓時政新聞更加貼近社會民眾,使電視時政新聞報道的角度、方式及風格均具備明確的范疇,并在黨和政府注重與人民群眾關注之間獲得一個完美的契合點,從而使時政新聞更加親民、更有人情味,使時政新聞報道更具針對性,還能充分發揮電視時政新聞的作用。
1.視角下沉,關注社會民眾日常生活
“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是時政新聞報道貼近百姓視角的重要原則,電視時政新聞不僅要體現出國家大事,更要關注百姓小生活,呈現出小家大國的時政新聞報道內容。針對社會特點事件和社會民生問題,時政新聞需要做到上通下達,讓新聞受眾能夠獲取到與自身相關的新聞信息。讓時政新聞報道不僅具有政策傳遞功能,也能發揮出該有溫度,報道百姓生活,引發新聞受眾情感共鳴,從而實現時政新聞的傳播價值,正確地引導社會輿論走向。如在武漢疫情期間,中央電視臺推出《武漢觀察 | 總臺記者Vlog 》,通過武漢外賣、超市物質供應等小事件來呈現疫情期間的百姓生活狀態,引發新聞受眾的情感共鳴。從小切口呈現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可以讓時政新聞更具有人情味,同時也擴大了新聞的傳播影響力。
2.立足大眾,強化新聞內容的服務性
時政新聞具有傳播國家政策方針和政治意識形態的重任,傳播的意義不止浮于其表,傳播用新聞的視角正確引導受眾深度理解國家政策方針的價值內涵和意義,正確引導社會公眾樹立正確的政治觀、思想觀、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觀。因此,電視時政新聞需要立足于社會大眾實際,強化新聞內容的服務性,讓社會大眾能夠從時政新聞中感受到政府對人民的關愛。如在疫情防控期間,時政新聞通過正確科普防疫知識,強化戴口罩和通行碼的作用,并深度強化居家隔離和區域管控的價值,讓社會大眾從時政新聞中獲取大量的知識內容。真正做到了以民為本、為民解憂,彰顯了時政新聞服務人民的責任感。
融媒體背景下電視新聞“時政類”報道更具有靈活性和針對性,電視時政新聞需要充分發出融媒體優勢,不斷地創新傳播形式,更新傳播內容,進一步強化傳播效果,提高傳播影響力,并以貼近百姓視角的報道形式發揮時政新聞傳播價值,為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