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侃 張慧蓮
(湖州市新聞傳媒中心,浙江 湖州 313000)
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以及通信網絡技術全面推動了媒體融合的發展腳步。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傳統廣播、電視、報紙媒體備受新媒體的挑戰、壓力與沖擊。同時,也迎來了諸多的寶貴機遇與創新發展空間[1]。針對傳統媒體而言,各類新媒體平臺的強勢發展無疑提升了時政新聞傳播與推廣的速度,并且也讓受眾與媒體用戶接收各類信息的渠道和方式更加多元。現如今,傳統媒體時政新聞采訪報道工作想要獲得創新發展,完美轉型,就必須要創新理念、優化新聞采訪報道的方式、拓寬新聞傳播的渠道,并且要始終保持“內容為王”采編原則,進而提升時政新聞報道質量與效果,確保傳統媒體的社會影響力與媒體傳播力在激烈的融媒體市場競爭大環境下立于不敗之地。
融媒體時代大幕的全面開啟,讓傳統媒體面臨巨大挑戰,時政新聞的采訪報道工作也必然面對諸多全新考驗和更高要求。從新聞內涵上來分析,時政新聞通常主要以國家大事、地方大事以及社會發生的重要事件、焦點民生問題等為主。無論是傳統媒體時代還是融媒體時代,時政新聞都能夠教育與引導人民群眾,讓他們能夠緊隨黨和國家的步伐,全身心投入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項工作之中,完美實現新時代社會背景下的“四個全面”[2]。融媒體時代背景下,時政新聞采訪與報道工作具有如下主要特點。首先,時政新聞具有真實性特點。無論是廣播電視媒體亦或是報刊媒體,時政新聞報道都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并且內容真實、客觀、精準,能夠展現出新聞工作者的政治素養與媒體專業素質。其次,時政新聞具有親民性特點。與其他類新聞有所不同,時政新聞無疑對人民日常生活各個方面極為關注和重視。隨著融媒體時代大幕開啟,時政新聞媒體工作者經常會運用較為親民且接地氣的新聞語言與報道方式,向群眾宣傳黨和國家的最新政策、制度、法律、法規,這種充滿親和力與感染力的報道方式能夠被百姓群眾更加理解、支持與認同[3]。最后,時政新聞具有交互性特點。融媒體時代背景下,時政新聞采訪與報道工作已經由傳統媒體時代“單一、固定化傳播”逐漸轉變為“互動性傳播”。時政新聞的日常采訪報道各項工作都是以受眾較為喜聞樂見的模式編輯制作完成,并且更加注重報道方式的創新感與時代感,一改傳統媒體時代時政新聞的固化與枯燥風格。時政新聞采編人員能夠對各類新聞資源進行生動形象的編輯、整合與制作,并且借助新媒體平臺展開多元化傳播。同時,也能夠利用自身媒體的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短視頻平臺賬號與廣大受眾和媒體用戶進行交流與互動,全面提升媒體黏性與交互性,讓更多的受眾以及媒體用戶越來越喜愛創新化、多元化且頗具特色時政新聞報道方式。
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創新傳統媒體時政新聞采訪報道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與價值。首先,創新化的電視時政新聞報道工作能夠創造一個和諧、良好、穩定的社會環境。時政新聞報道主題方向都以黨的方針政策、國家時政要聞以及地方新聞熱點為報道中心,自身具有較強的時效性與地域性優勢。當前全面創新傳統媒體時政新聞采訪報道各項工作,能夠讓民眾對于國家發展最新動態以及本地的重要新聞事件更加關注。其次,融媒體時代創新傳統媒體時政新聞采訪報道各項工作,能夠對輿論形成正確引導,傳遞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與世界觀,進而對受眾和媒體用戶產生積極的指導與影響,摒棄各類不實報道與虛假新聞“,始終弘揚社會主旋律、傳播媒體正能量。最后,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創新傳統媒體時政新聞采訪與報道,還能夠滿足受眾與媒體用戶在全新媒體時代對于信息接收的不同需求與更高要求。眾所周知,媒體融合時代背景下,受眾對于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的依賴度不斷增強。新聞報道以及傳播也大多在手機、平板、筆記本以及電腦等電子產品上完成[4]。隨著移動通信網絡以及互聯網技術、信息化技術、大數據技術的日新月異,受眾更加關注時政新聞的傳播質量與效率。只有全面創新傳統媒體時政新聞采訪與報道各項工作,才能全面滿足受眾與媒體用戶在融媒體時代對于信息的多樣化、個性化、碎片化需求,讓時政新聞采編工作能夠可持續性健康穩定發展。
融媒體時代的到來,讓先進的信息技術、大數據技術、互聯網技術更加完善,不斷升級,并且新聞傳播渠道和途徑更加多元化、多樣化。當前階段、微博、微信、今日頭條、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平臺的迅猛發展,充分滿足受眾的求知欲、好奇心。只要擁有一部支持4G、5G 移動通信網絡的智能手機,人人都能夠成為新聞信息的發布者、傳播者與推廣者,并且也能夠隨意針對當前各類時政新聞熱點與媒體焦點展開評論、留言以及二次轉發。這種情況必然讓時政新聞報道各項工作面臨一個更加復雜化的環境,甚至導致一些信息與報道真假難辨[5]。鑒于此,傳統媒體應當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豐富時政新聞的采訪報道形式,進而創新時政新聞報道的傳播途徑,獲取更多受眾與媒體用戶的關注和喜愛。舉例說明,傳統媒體可以在日常時政新聞采訪報道過程中借助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以及抖音、今日頭條上的媒體公眾號進行同步傳播,將優質的地方時政新聞通過多元化的途徑與渠道第一時間推送到受眾以及媒體用戶手機上,進而增強時政新聞報道的親民性與影響力,并且可以創新化的開辟與受眾交流的評論區,及時與媒體用戶進行互動、交流與溝通。這種全新時政新聞采訪報道方式不僅能夠提升傳統媒體時政新聞媒體的傳播效率與推廣范疇,而且能夠及時獲得群眾的各種反饋,提升傳統媒體時政新聞報道的影響力與號召力。
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傳統媒體與新興媒介之間在新聞報道方面的競爭日趨激烈。因此,想要全面創新傳統媒體時政新聞采訪報道各項工作,前期策劃各項工作無疑展現出極為重要的作用與價值。具體來講,針對時政新聞報道的創新策劃思路而言,應當注重以下幾方面重點內容。首先,創新時政新聞的采訪題材。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受眾在各類新聞的自主選擇意識方面產生了諸多明顯變化,倘若時政新聞采訪與報道未能進行題材方面的創新,那么新聞自身的新鮮度、感染力與生動性必然會差強人意,無法滿足受眾與媒體用戶更高的時政新聞要求。由此可見,當前階段,傳統媒體必須全面提升并不斷加大時政新聞采訪題材的篩選質量與力度。讓采編人員能夠深入基層,主動積極捕捉百姓群眾最為關心的新聞熱點與新聞素材,隨后進行精心統籌與策劃,制定一個完善化、合理化、精準化的策劃方案與提綱[6]。其次,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時政新聞前期策劃應不斷創新采訪角度。時政新聞采編人員應當結合某一優質選題選擇一個最佳的報道角度與報道切入點,確保乏味、枯燥的時政新聞能夠在融媒體時代變得更加生動化、生活化、深刻化。從主體概念上來講,采訪角度是記者在采訪過程中,挖掘各種事實真相的出發點與切入點。只有傳統媒體時政新聞記者能夠在時政新聞前期策劃過程中站在一個最佳采訪角度進行新聞采編工作,才能夠有效發揮出時政新聞采編工作的真正價值,確保在新聞采訪報道實踐過程中能夠符合所選主題的方向與內涵,確保時政新聞報道的創新性與親民性。
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傳統媒體時政新聞采訪報道想要得到創新化的發展,時政新聞記者自身必須要創新采訪思維。首先,傳統媒體時政新聞記者在日常工作中必須要具備良好的創新理念與創新意識,能夠在時政新聞采訪實踐過程中發散采訪思維。也就是說,能夠充分發揮想象力與聯想力,徹底打破傳統媒體時代時政新聞采訪形式的束縛與局限,能夠針對某一新聞展開多角度、全方位、多方面的深入思考,進而采訪并探索到更加深層面的內容與結論。能夠將時政新聞真實價值與意義進行全面揭示,增強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時政新聞采訪報道的信息含量。其次,傳統媒體時政新聞記者應積極培養自身探究性思維。現如今,互聯網已經呈現出“海量化”信息,不計其數的新聞內容與信息呈現在受眾視野之中。一定程度上導致電視時政新聞缺乏關注度與參與度,自身吸引力與媒體影響力不斷下滑。鑒于此,傳統媒體時政新聞記者必須要提高自身思維創新的源動力,增強探索性思維的發散的效果,能夠采用全新的采訪形式展開時政新聞日常各項采訪工作,進而讓國家相關政策規定傳播和解析能夠與社會熱點完美結合,引導傳統媒體時政新聞能夠更加穩步健康發展與進步。傳統媒體時政新聞記者應當在日常工作中時刻關注網絡熱點以及社會動態,并且不斷加大調研力度,結合融媒體時代時政新聞采編整體現狀制定合理化、科學化的采編策略,豐富采訪內容,提升新聞傳播效率。
融媒體時代背景下,某些媒體平臺的新聞工作者不注重“四力”的錘煉,在日常新聞采編與報道各個環節中無時無刻不依賴網絡平臺,結合互聯網搜集與整理各種資料,并且采用“復制粘貼”的傳統媒體采編方式制作各類新聞作品,導致時政新聞報道千篇一律,缺乏觀賞性與可讀性。隨著信息化技術與新媒體技術的全面發展,時政新聞已經開始更加注重真實性、時效性與生動性[7]。因此,傳統媒體時政新聞記者應當做到與時俱進,在新聞采訪報道實踐過程中優化語言風格,有效拉近自身媒體與受眾之間的距離。客觀而言,融媒體時代背景下,無論是傳統媒體亦或是各類新興媒介,都已經充分認識和感受到新聞報道語言風格創新與改變的媒體重要意義。例如,官方微博“共青團中央”近年來開始在語言風格上力求全面轉變。其親和力強且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迅速增強了與媒體用戶之間的交互性,并且有利于自身媒體報道的宣傳力度與傳播效率,讓不同年齡、不同階層的網民能夠對時政新聞更加喜愛、認可與關注。因此,傳統媒體時政新聞記者在日常采訪與報道過程中也應當向傳統媒體以及各類新媒體主動學習、虛心借鑒。進而采用親民化的時政新聞采訪與報道語言風格,結合當前百姓群眾的心理特點與情感態度展開創新化的時政新聞報道工作,必然會讓自身采編工作水平與效率得到一個質的提升。
除了上述幾大創新策略與有效路徑之外,融媒體時代,想要確保傳統媒體時政新聞采訪報道各項工作能夠獲得創新發展,傳統媒體時政新聞工作者應當結合新時代受眾與媒體用戶不同的新聞口味與新聞需求進行創新化的時政新聞推送。現如今,5G 技術的全面普及以及互聯網技術的不斷升級,讓媒體用戶分成了不同的圈子。受到教育程度、年齡、職業等多方面的影響,受眾與媒體用戶對于時政新聞的接受程度和支持程度呈現出一種多元化態勢。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傳統媒體時政新聞工作者需要不斷提升自身媒體專業素養與創新精神,能夠深入挖掘各類時政新聞背后的內容與故事,進而為不同的新聞受眾群體提供更加優質的“差異化”時政新聞推送服務。客觀而言,同一時政新聞素材與資源,傳統媒體時政新聞工作者完全可以結合不同受眾群體喜好選擇不同采編角度進行創新化的報道。比如,針對年紀較大的媒體用戶,傳統媒體時政新聞工作者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為其推送較為嚴肅、傳統、時效性強的時政新聞信息與報道內容;而對于年齡較輕的媒體用戶群體,傳統媒體新聞工作者可以在新聞編輯制作過程中增加一些可讀性強、趣味性強、生活化的新聞素材,進而提高時政新聞報道的趣味性與生動性,讓年輕人也能夠對國家大事、最新政策、重大會議、社會熱點產生濃厚的興趣。
綜上所述,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傳統媒體時政新聞的采訪報道創新化實踐之路任重而道遠。時政新聞采編工作中必須要始終遵循時政新聞報道基本要求,能夠在新聞采訪與報道過程中確保新聞真實性、及時性與客觀性。同時,傳統媒體時政新聞工作者也需要不斷提升自我政治素養與媒體素養,不斷優化和豐富時政新聞采編形式,優化語言風格,確保時政新聞更具親民性與親和力,有效拉近與受眾以及媒體用戶的距離。通過不懈的努力與創新,力爭讓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時政新聞報道整體水平能夠邁上一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