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雁晗
(云南廣播電視臺,云南 昆明 650000)
相比于傳統媒體,新媒體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而且具有傳播主體多元、傳播內容廣泛、傳播形式多樣等特點,深受受眾喜愛。為滿足受眾需求,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成為必然趨勢。媒體融合下的新聞編輯為更好地應對信息傳播方式的變革,滿足新聞編輯工作的新要求,必須積極創新轉型。在新聞編輯過程中,要結合新時代的發展要求,圍繞人民群眾需求,針對新聞形式、內容等加以創新,從而推出高質量的新聞,提高新聞編輯水平及受眾的滿意度與認可度。
媒體融合,業內人士有不同的認識,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媒體融合本身也是處于不斷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雖不能給予“媒體融合”一個固定的概念,但還是可以找到其變化的規律,給“媒體融合”一個暫時的定義:媒體融合是在科學技術和互聯網的推動下,呈現出理念、結構、內容、渠道等方面的融合,促使傳媒邊界變得模糊、媒介形式趨于一體化的不斷變化發展著的現象與過程。
一是傳播主體多元化。互聯網技術特別是移動終端技術的迅猛發展,逐步打破了新聞生產與傳播的固有門檻,微信、微博、短視頻、直播互動等各類平臺的興起使得人人都有可能成為新聞的傳播主體,傳播主體的多元化是融媒體時代最為顯著的特征。由此帶來價值取向的多元化,普通民眾可以通過更多渠道獲取信息,對主流價值宣傳造成一定程度的沖擊。二是傳播內容海量化。傳播主體的多元化帶來信息傳播內容的極大豐富,各類信息通過文字、圖像、音頻等形式流傳出來,在最短時間內傳遞給不同需求的信息接收者,這能使公眾獲得更多的信息內容。三是傳播形式交互化。在當前的傳播新形勢下,新聞信息接收者和傳播者之間的界限不再像往常一樣清晰,新聞受眾通過各類互動平臺可以更加便捷、更加直接地參與到新聞傳播的過程中,一些具有粉絲基礎的自媒體正在發揮著“意見領袖”的作用。所以融媒體背景下的新聞傳播更具有交互化特征。
在以往媒體工作中,新聞編輯最為明顯的角色就是“播報者”,負責為大眾播報真實客觀的新聞信息,同時,也是新聞信息的“把關者”,主要職責是站穩政治立場,把握和引導正確的輿論導向,傳播主流價值觀,凸顯新聞價值,同時發揮新聞媒體作為黨和人民“喉舌”的作用。然而,融媒體下,新聞編輯角色發生轉變,除了以上角色定位外,他們還是新聞的“協調者”“策劃者”和“經營者”。其中,“協調者”指的是新聞編輯需要參與新聞事件中,起到一定的協調作用,做好各類信息的整合等,協調解決不同群體之間的需求;“策劃者”指的是在編輯新聞的同時,針對新聞活動策劃貢獻個人力量,提供新聞網站或者其他平臺的設計與運行方面的支持;“經營者”則是指新聞編輯需要主動參與融媒體中心中的經營、營銷環節,除了關注新聞本身,還需要考慮市場要求,盡最大可能吸引受眾,贏得良好的市場口碑,更好地立足融媒體發展領域。
媒體融合是技術、產品、組織架構、資本等各個層面的深度融合,是媒體資源的全面整合。在此背景之下,新聞生產方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生產模式由閉合轉向開放,打破了傳統的由專業記者編輯進行議題設置和新聞報道的組織化生產方式,形成了一個受眾全程參與的開放型新聞生產模式。新聞傳播渠道多樣化,新聞形式和內容更加多樣化,比如,攝影漫畫新聞、視頻新聞和HTML5 互動新聞。相比傳統的新聞傳播,這些變化極大提升了用戶體驗,提高了用戶參與感并增強了用戶黏性。因此,我們必須要掌握最新的技術、創新新聞傳播方式,實現由“電視新聞編輯”向“融媒體新聞編輯”的角色轉型,將信息、說服力、表現力結合在一起創作出用戶喜聞樂見的新聞。
就以往新聞編輯的職能而言,主要分為生產新聞的編輯與協調管理的編輯職能,通常編輯職能較為單一,主要經過創造性勞動加工新聞信息,最后實現信息傳播。但是,融媒體時代下的新聞編輯工作者要求更高。新聞編輯不僅僅要具備基礎的編輯工作能力,在熟悉業務基礎上還需要積累現代傳媒經驗,向著全能型編輯進行轉變,從而與市場接軌。這里的全能型概括較為寬泛,包含新聞編輯所具備的各種職業素養與能力,甚至還包含非新聞編輯行業的素質能力,例如,融媒體下,新聞編輯需要掌握先進的技術知識,學習剪輯技術、H5 技術等,還需要擁有出色的策劃能力、編輯能力、營銷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等,以此緊密聯系受眾,逐漸由“單一編輯職能”轉化為“全能型編輯職能”。
1.樹立群眾中心觀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讀者在哪里,受眾在哪里,宣傳報道的觸角就要伸向哪里,宣傳思想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就要放在哪里。”因此,我們必須要提高對于群眾地位的認識,樹立群眾中心的新聞編輯觀念,真正考慮受眾的需求進行新聞編輯創作與信息傳播。為此,可以定期在網絡平臺發布調查問卷,了解各個時期受眾的需求。同時,在報紙、客戶端以及各大軟件、網站平臺上,新聞編輯還可以與受眾展開友好互動交流,通過評論互動,拉近新聞編輯與受眾之間的距離,真正貫徹落實以群眾為中心的新聞編輯思想觀念,反映群眾的實際問題,關注群眾的生活狀態,為群眾提供良好的新聞信息服務。以費縣融媒體中心為例,在政府服務功能拓展上注意滿足群眾需求,在“視角費縣”APP 中設立《有話您說》專欄,通過深層次的互動交流,權威專家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其中的新聞編輯工作者負責參與調度會、采訪報道以及輿論監督等工作,自2020年9月份上線以來,收到良好的社會反饋效果。
2.增強新聞節目品牌意識
融媒體時代下,身為新聞編輯,必須要具備良好的新聞節目品牌意識,進一步創新編輯工作的思想觀念,從而擴大新聞節目傳播效果,實現傳統電視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共同打造良好的品牌效應。首先,新聞編輯需要調整以及更新自身品牌觀念,先樹立基本的品牌觀念,再結合實際塑造新聞節目品牌觀念,最終形成真正的新聞節目品牌。其次,新聞編輯需要保持謹慎態度、職業精神以及客觀立場,從海量信息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利用自身鑒別能力、分析能力、篩選能力、采編能力、剪輯能力等,實現新聞節目的良好運營,并加強正確輿論與良好風氣的引導,從而強化融媒體品牌效應。
3.培養數字化思維
為進一步創新新聞編輯思想觀念,新聞編輯需要培養自身的數字化思維。眾所周知,融媒體時代下涌現較多的信息技術,這些技術具有明顯的數字化、先進化特征,通過應用這些先進的數字化技術,可以推動融媒體產業的變革與發展。作為時代變遷的見證者,我們需要具備數字化思維,加強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推動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行業的轉型發展。在數字化思維觀念創新過程中,新聞編輯必須具備足夠的新聞編輯素養與基本能力,積極參與網絡信息技術培訓等,實現數字化思維的有效培養,更好地在工作中運用數字化思維,發揮出人工智能、網絡信息技術的作用,從而實現融媒體行業的快速發展。例如,南方日報不僅打造電子報紙,還開發“南方+”平臺,應用多項數字化技術,吸引受眾用戶,凸顯數字化思維的作用。
1.掌握新聞判斷分析技巧
為加強新聞編輯采編工作方面的創新,新聞編輯需要加強新聞判斷分析能力的提升。作為新聞編輯人員,新聞判斷分析能力是基本的素養,同時也是工作中的基本要求。通過借助良好的新聞判斷分析能力有助于第一時間挖掘新聞信息價值,展現新聞編輯獨特的嗅覺與敏銳力,進一步跟上時代的發展。尤其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新聞編輯更需要掌握新聞判斷分析技巧,不斷創新工作上的技巧。首先,加強自我學習。我們應該樹立基本的危機意識,并且通過黨史學習教育、出國進修培訓等方式不斷提高新聞判斷分析技巧。其次,反復核實新聞信息。為掌握新聞判斷分析技巧,創新新聞采編工作,新聞編輯必須提高新聞閱讀量,注重新聞信息的嚴謹審核,反復核實新聞信息則是基本要求,利于提高新聞判斷分析水平,實現采編技巧的創新運用。
2.掌握新聞信息整合技巧
探尋新聞編輯創新路徑過程中,新聞信息整合技巧的創新不可忽略,要求新聞采編人員掌握并及時更新新聞信息整合技巧,從而滿足融媒體時代下的新聞編輯工作需要。對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積極參與編輯部門會議,發揮好自身策劃者、協調者的角色,共同探討報紙、電視與其它媒介相融合的方式,進一步優化新聞編輯業務流程,達到有效整合新聞信息的目的,從而提高新聞編輯的通暢性。其次,結合受眾需求挖掘新聞編輯素材,將識別與篩選出的新聞素材進行系統整合,并提煉明確的觀點與用詞等,為受眾提供方便,同時利于及時展現社會動態等。最后,搭建多樣化的工作模式,主要結合受眾知識水平、新聞時間關注度、點擊率等因素,編排或報道新聞內容等,凸顯信息整合后的編輯效果。此外,新聞信息整合過程中,嚴格按照主次分明原則進行編排,進一步提高新聞編輯的生動性、可看性。
3.掌握網絡媒體運用技巧
要想創新采編工作,必須要掌握網絡媒體運用技巧。所以新聞編輯必須學習先進的網絡信息技術,懂得軟件平臺的新聞編輯發布技巧等,進一步拓寬新聞編輯渠道,實現采編工作的創新。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加強對網絡運作與網站運行原理、特點等方面的了解,搭建良好的網絡媒體環境,實現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進一步擴大信息源,加快信息的傳播與擴散。第二,加強對微信、微博、快手、抖音等網絡媒體工具的靈活運用,利用各個網絡平臺發揮先進技術的優勢,提高新聞編輯工作效率與工作質量。第三,針對新聞信息制作工具操作技巧,新聞編輯需要認真學習和有效運用,方便快速處理各類新聞信息,推動采編工作的創新發展。
1.持續提煉與升華文本內容
相較于“流量為王”,我們更堅信“內容為王”是正確的創新方向。因為內容是突出新聞價值最為關鍵的方面,如果要想獲得超高的點擊率、傳播力,就要在新聞內容上下功夫。因此,持續提煉與升華文本內容是有效的創新途徑。特別在融媒體背景下,加強新聞價值信息的提煉與文本內容的升華極為關鍵,因為融媒體時代下的信息源眾多,許多缺乏深度的新聞報道,甚至充斥虛假新聞信息。作為新聞編輯工作者,我們則需要堅持“內容為王”,打開互聯網思維,創新融媒矩陣,全面提高內容深度、廣度、價值度,挖掘深層次的內容,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從而體現新聞信息的生動性與主流意識觀念。人民日報社為例,為加快融媒體建設步伐,在早期搭建了人民日報+人民網信息交互平臺,在微博、抖音等社交媒體均注冊賬號,分別在移動端、網頁端等傳播高質量內容。2022 北京冬奧會期間,編輯發布#醫院為患腫瘤小患者3D 打印冰墩墩#、#中國00 后逐夢冬奧賽場#、#你好,明天#等多個互動深思的話題,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2.以群眾生活為主流創作方向
在新聞編輯內容創新方面,我們需要貼合群眾思想,走進群眾生活,并緊密聯系受眾,以此作為主流創作方向,進一步與基層群眾產生共鳴,持續積累受眾。因此,融媒體背景下,作為新聞編輯工作者,應秉持實事求是原則,做一些反映真實民情新聞內容。例如,中央電視臺曾與費縣融媒體中心合作,播出《費縣:文明實踐“滿天星”志愿服務不打烊》等新聞內容,收獲較好的新聞播出社會效果,產生極大的反響。由此可見,以群眾生活為主流創作方向的編輯內容更具新穎性和吸引力。
3.打造地方特色新聞作品
新聞編輯內容價值是信息傳播的核心,其中的特色是新聞作品的靈魂。融媒體下新聞編輯創新之路上,我們必須著眼地方特色新聞作品,通過以小見大創新新聞作品,展現內容的嚴肅性、真實性,從而與地區受眾口味契合,推動融媒體行業的健康發展。例如,奉化廣播電視臺通過上線“掌上奉化”新聞客戶端,開展網絡直播等形式,融合了電視、電臺、報紙的功能,在較短時間內進行新聞作品的編輯與傳播,相繼開展了文化節開幕式、馬拉松比賽等重大活動的網絡直播等,展現了地方融媒體平臺的特色之處,甚至不少新聞編輯作品獲得省級獎項。
4.不斷創新新聞傳播載體
要想加強新聞編輯內容的創新,除了采取以上措施外,我們還需要不斷創新新聞傳播載體。傳統新聞傳播載體較為單一,報紙以文字圖片為主,電臺以音頻聲音為主,電視臺與視頻為主。但是,融媒體背影下,能夠利用H5、VR、AR等技術,將這些多元形式加以組合編輯,經過剪輯、排版等發布到相關網站等平臺,真正提高新聞編輯內容的趣味性與可讀性,同時還能豐富地展現信息層次,提高新聞信息沉浸式體驗感受,立體地展現信息價值。以2019年上海進博會開幕式新聞編輯報道為例,采取的就是“H5+一鏡到底”的傳播方式,將場館、產品、文案等元素深度融合,為觀眾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凸顯新聞編輯內容的高質量。
近些年,融媒體領域獲得了較快的發展,涌現了很多出色的新聞編輯工作者,通過采用電視、電臺新聞播報、發布朋友圈、錄制Vlog、現場報道等方式,新聞編輯工作者對于融媒體的理解越來越深刻,各種新技術的運用催生了諸多大眾喜聞樂見的新聞內容,并且實現了新聞資源的有效融合。未來發展過程中,要想成為優秀的新聞編輯工作者,我們還需要不斷創新思想意識,樹立群眾中心觀念、新聞節目品牌意識等,同時,堅持創新采編技巧與編輯內容,真正實現自身角色的轉換,引導主流價值觀與社會輿論,推動新聞編輯行業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