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櫻
(安徽廣播電視臺交通廣播,安徽 合肥 230001)
新媒體自興起并廣泛普及應用至今,對媒介生態環境的變化有著直接影響,讓傳統的大眾媒體深受巨大的沖擊。為了更好的生存和發展,傳統媒體的轉型正在加快步伐,不斷向新媒體領域進發。縱觀當代傳播語境,媒介融合已經成為常態,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涇渭分明的界限已經消融,二者呈現出交融發展的態勢,大部分媒體都成為集多種傳播平臺于一身的新型傳播媒體。廣播媒體為了應對激烈的市場挑戰,亦在不斷尋求創新突破的融合發展之路,新聞記者作為廣播媒體的重要組成,必須要緊緊圍繞新時代的媒體新聞宣傳方針政策,最大程度上不斷提升新聞采寫專業水平,從而更好地勝任廣播新聞記者的工作崗位,發揮出自身最大的作用。
近幾年,隨著移動互聯網絡科技及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受眾收聽廣播的習慣和對信息的多元化需求都有了非常明顯的變化。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廣播媒體的聽眾群體被各網絡平臺的信息環境影響,他們在長期的網絡閱讀環境中養成了碎片化閱讀和淺閱讀的習慣。而廣播線性傳播的特性,讓僅憑聲音符號傳播的新聞節目更加難以迅速抓住聽眾的耳朵,如果依然沿用傳統的方式去采寫新聞,很難吸引當前的受眾關注。
融媒體語境下,通過新媒體渠道生產和傳播的新聞,其時效性大大提高,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只要動動手指,就可以借助智能手機和發達的網絡將信息發布出去,一秒內傳遍全網。傳統廣播新聞雖有實時連線可凸顯傳播時效,但與新媒體通過文字、圖片、視頻同步呈現的傳播渠道相比,略顯不足。而如何借助新媒體傳播渠道,將廣播新聞發布在新媒體平臺上,這對于廣播新聞記者來說,是必須要培養的能力。
此外,在融媒體語境下,新媒體的出現使得大眾傳媒的單向傳播模式向雙向傳播模式轉變,自此,受眾的主體地位顯著提高。廣播媒體曾一直占據主導地位,壟斷新聞資源,專業的記者采寫各種新聞,牢牢掌握著話語權,是輿論領袖。但是在融媒時代,人人皆媒體,任何人都可以成為新聞發布者,網絡媒體上活躍著各種對于新聞報道的聲音和看法。因此,廣播媒體及其廣播記者、編輯等新聞從業人員,要認清媒介生態環境發生的變化,積極調整心態,正確對待其輿論領袖地位已經式微的現實。
新媒體讓新聞時效性變得更強,助力新聞資訊可以在最短時間內傳播給受眾。但是,值得關注的是,新媒體主體專業性的缺失,讓網絡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專業性大打折扣,甚至一些自媒體為了吸引點擊量和用戶關注,不惜炮制一些假新聞,這樣一來,網絡信息良莠不齊、真假難辨、缺乏深度和厚度,甚至容易偏離正確的輿論導向,從而導致受眾心理上容易產生信任危機。因此,新媒體新聞的傳播也需要有專業新聞記者來提供內容,繼續發揮把關人作用,通過專業的采寫報道,提升報道品質,發揮輿論監督作用,承擔起更多的媒體責任和義務。
新媒體的發展,讓廣大社會受眾更加高效便捷地獲取信息,也迫使廣播等傳統媒體為了應對諸多挑戰盡快做出必要的改變。在愈發白熱化的媒介市場競爭中,廣播新聞必須要順應時代發展,不斷做出調整和轉型,這也就要求廣播新聞記者發揮出主觀能動性,創新新聞采寫方式方法,優化新聞報道的形式和內容,敏銳地把握社會的熱點和焦點,以受眾為中心,緊扣受眾的信息需求來調整新聞采寫思路,大力確保采寫出優秀的新聞作品。
如今,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非常普遍,各種新媒體APP不斷被用戶大量下載安裝,各種新聞APP 以及兼具社交與傳播等功能的平臺和渠道,讓受眾眼花繚亂,人們借助手中的智能手機等先進電子設備,就可以隨時隨地獲知天下事。公眾對于信息不僅有了更旺盛的需求,而且有了更多高層次的需求,換句話說,人們不只是需要信息的量,還需要信息的質。面對這些新的變化,新聞記者等媒體從業人員就需要不斷地提升自己的采寫能力,生產優秀的新聞作品,增強新聞的時效性,培養自己過硬的寫作能力,更好地夯實堅定的聽眾基礎。
一直以來,廣播新聞都是廣播媒體制播廣播節目最重要的形式與組成部分,備受聽眾青睞。廣播新聞記者采寫方式的改進,能夠迅速提高新聞節目的播出質量,讓記者能夠以更加精巧的寫作模式,更加精煉的語言表達方式,將新近發生的重點、熱點新聞事件生動形象地呈現在受眾面前,實現新聞內容的結構美和音律美統一,賦予廣播媒體更多的核心競爭力。
廣播新聞記者為了應對內外部媒介競爭壓力,要想創新新聞的采訪、寫作技巧,首先要從思想上高度重視,逐漸轉變傳統的媒介思維,用新的媒介理念指導新聞采寫的實踐,并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此外,還要想辦法發掘更多的潛在收聽人群,真正將受眾當成用戶看待,將采寫的起點和落腳點都放在受眾身上,讓他們能夠以最便捷的方式,更直截了當地獲取自己最想要的新聞,提高新聞的社會傳播效果,也最大化提升廣播新聞節目的收聽率。隨著融媒體時代的來臨,廣播新聞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雖然傳統的廣播新聞播報方式信息有限,不能很好地與受眾進行有效溝通,但是在新媒體新聞中,受眾可以輕松、快速地獲取大量有趣的信息,通過論壇等方式與媒體積極溝通和交流,將傳統和新媒體的優勢充分結合,確保媒體的競爭力。要提高廣播新聞的影響力,就必須通過提高采訪技巧,全面提高廣播新聞采訪質量。廣播新聞記者需要注意以下采訪技巧:一是充分準備采訪。若記者準備不充分,在采訪過程中會缺乏深度交流,導致被采訪者懈怠,影響采訪的有效實施。二是提高提問技巧。新奇而有意義的提問,不僅可以增強被采訪者的參與性和主動性,也可以充分吸引聽眾的興趣,使采訪更生動、更有吸引力,從而提高采訪質量。三是廣播新聞記者在采訪中要注重傾聽,提高辨別能力。一個好的廣播新聞記者必須充分理解采訪的意圖,詳細詢問,并且把采訪的重點、觀點和理由完全表現出來,并不斷加以改善。四是廣播新聞記者需要積極加強專業知識積累,在各個領域面對采訪工作,力求達到社會的全面理解,與被采訪者充分溝通,展示自己的知識和態度。在進行廣播新聞報道的時候,不僅要突出整個新聞事件的真實性,還要有效地反映社會風氣,更好地貼合現今人民群眾的關注點。這樣就能夠很好地引起人們的關注,進而提高廣播新聞的制作水平和傳播效益。
新媒體現在也是廣播媒體的主戰場,在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加持下,廣播媒體的新媒體宣傳渠道已經全面建立起來,不管是比較傳統的廣播網、微博或微信公眾號,還是較為流行的短視頻網站和視頻直播,廣播人都在積極地嘗試,并取得了諸多成果。而對于廣播新聞記者來說,一定要充分認識到這些新媒體平臺能夠帶來的巨大促進作用,從而最大程度第提高采訪的效率,提升采訪質量,豐富采訪形式。比如說,短視頻的拍攝和使用,網絡平臺的介入,使得廣播新媒體也可以實現視頻化傳播,廣播記者可以使用手機和DV 設備記錄新聞現場,捕捉精彩瞬間,制作出短視頻在網上及時傳播,再配合傳統的廣播新聞報道方式,實現多元化的傳播。
受眾想要安靜地收聽很長時間廣播節目的想法越來越難落實,而是想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大量的最新資訊。因此,廣播新聞記者必須要學會給新聞做減法,直截了當、直觀地把最關鍵的信息呈現給聽眾,在短時間內盡可能地集中更多的時效性強、信息量大的信息,讓聽眾覺得收聽時間成本花得值。
媒介融合時代,融合是全方位的,各方相互促進,優勢互補,包含傳播渠道、媒介資源等方方面面的內涵,其中也包括新聞報道。隨著網絡新聞的盛行,人們對新聞的畫面感和直觀性要求更高,更加習慣于聲畫合一的傳播方式。為了滿足受眾的這種需求,廣播新聞記者要從小切口入手,找準角度,讓聽眾聽到新聞之后有“身臨其境”的現場感,仿佛親眼目睹事件的發生經過,對新聞事件當中的人或事感同身受,從而激發聽眾的心理共鳴。
新聞采訪對于新聞報道來說非常重要,因為直接決定著收集的新聞素材質量優劣。一個合格的廣播新聞記者,在采訪時,一定是能夠站在創新的角度,對新聞事件中的疑點和難點有自己的想法,然后帶著思考深入新聞現場,反復調查核實,深入挖掘其真相,找準別的媒體沒有采訪的角度,寫出更有深度和內涵的報道,形成屬于自己的差異化新聞報道策略,進一步增強自身的新聞報道特色。
新時期的廣播新聞記者,其寫作技巧和技能也需要提升。網絡新聞的多元化表達方式,往往能夠給用戶以耳目一新之感,如果廣播新聞依然沿用以往一成不變的寫作方式,很難吸引受眾的關注。因此,要提升新聞質量,首先要從新聞語言抓起,在寫作中考慮受眾的收聽習慣,融入一些流行語,更好地迎合年輕化聽眾群體的多元信息需求。其次,還要盡量做到新聞語言口語化、通俗化,讓作品更接地氣,讓聽眾“喜聞樂見”。最后,一定要對新聞語言字句反復推敲,精心制作新聞導語或節目片花,在合適的節目時段播出,從而增強聽眾的忠誠度和對廣播新聞節目的滿意度、認可度。
融媒體時代廣播新聞記者需要高度重視新聞素材的有效獲取。為了確保采訪正常進行,采訪前要先對設施設備進行調試,還需要用多種方式了解采訪對象的性格、生活經歷、工作行業等。在采訪中,由于采訪對象的年齡差異較大,廣播新聞報道人員需要分別了解不同年齡段的人們的性格特征,全面了解他們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廣播新聞工作者要充分把握采訪的時間、內容,控制采訪的節奏。新聞工作者可事先進行模擬采訪,了解并掌握各種采訪的基本技巧。
好的提問技巧能有效地幫助記者提高采訪信息的質量。設計提問時,廣播新聞記者需要運用對話技巧,有效把握采訪節奏,讓聽眾充分了解采訪內容,從而就采訪主題提出階段性、條理清晰的問題。提問要充分考慮到聽眾的興趣和思想,同時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和個性特征,在一定范圍內推斷答案,巧妙地介紹下一個問題。在采訪過程中,傳統的提問流程非常簡單,難以引起采訪對象和聽眾的興趣,因此,在采訪中需要創新提問方式。比如,在采訪電影演員時,如果把自己的角色和自己本人相比,激發被采訪者積極思考和創新回答,用活躍的采訪氣氛、新穎的提問方式吸引被采訪者的注意,與此同時,新穎的提問和愉快的采訪氣氛會吸引受眾的高度關注。改進采訪評價機制,有效創新廣播新聞記者的采訪技巧,吸引他們來推動采訪節目的發展。在融媒體時代時代,記者需要利用多種新媒體平臺進行提問采訪,通過對采訪信息的深入分析,收集有效的新聞信息。訪談過程中,廣播新聞記者需要認真傾聽采訪對象的回答,深刻理解他們的見解,選擇核心內容再進一步提問。因為觀點各不相同,所以在采訪對象意見不一致的情況下,記者需要改變采訪氣氛,進一步表達觀點,充分了解采訪對象的觀點。舉例來說,使用在線訪談了解人們對特定社會現象的看法,利用在線采訪的優勢從大眾那里收集意見,同時確定信息,要不斷提高從大眾那里收集主流意見的能力。
新聞行業飛速發展,傳播的信息量急劇增加,廣播新聞工作者必須加強知識積累,全面了解各行各業的狀況,這樣有利于提高采訪質量。采訪前,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準備一個幽默的開場白,從而使采訪的內容得以引入,緩解訪談緊張的氣氛,讓被采訪者敞開心扉。廣播新聞工作者還需要全面了解新媒體領域的知識,利用新媒體方便快捷的搜索功能搜集并整合大量信息,在各種采訪中與被采訪者進行良好交流,把握采訪的整體節奏,從而寫出優秀的新聞作品,全面提高新聞作品的質量,滿足融媒體時代受眾愈發多元化的信息需求。
總之,廣播媒體作為社會主流傳統媒體代表之一,必須要擔負起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傳播信息的媒體職責。與此同時,廣播新聞記者也需要樹立新時期正確的受眾觀、新聞觀和服務意識,積極創新新聞采寫的技巧,靈活運用各種新媒體技術,從而給聽眾帶來一篇篇富有“畫面感”、可視性強的新聞作品,給聽眾帶來更加新穎和豐富的新聞收聽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