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瑜
(成都錦城學院,四川成都 611731)
美國希拉姆學院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新文科”的教育理念。2017年10月開始,希拉姆學院對培養方案進行全面修訂,對29個專業進行重組,即把新技術融入哲學、文學、語言等諸如此類的課程中,為學生提供綜合性的跨學科學習[1-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指出,高等教育創新發展勢在必行,要全面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等建設,推出“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版,形成覆蓋全部學科門類的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專業集群,為2035年建成高等教育強國、實現中國教育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在當今經濟全球一體化,網絡信息、媒介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之下,創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已經是不可避免的大趨勢,“泛媒體時代”“全媒體時代”的出現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這不僅為業界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同時也是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新局面[3-6]。黨和國家始終高度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值得我們高校輔導員所重視。探討輔導員如何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創新性地做好學生的實踐育人工作,從而引導學生成為有目標、有理想的社會主義接班人,也成為了高校思政教育的當務之急。
2021年3月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布《教育部辦公廳關于推薦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的通知》(教高廳函〔2021〕10號),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要求,全面推進新文科建設,構建世界水平、中國特色的文科人才培養體系,經研究,教育部決定開展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立項工作。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時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不僅是要鼓勵學生創新創業,更要從深層次把握和思考高等教育的目標和功能,實現在文科學生管理過程中的工作創新[7]。
我校是培養“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經世致用的人才”為目標,學校自創建之初,就把思政教育放在重要位置,輔導員把“三不放水”的嚴格管理與創新教育相結合,把“三講三心”明德教育、“三練三創”實踐教育和“一體兩翼”知識教育落到實處。我校被評為四川省2010~2011年度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優秀成果三等獎,我校論文《破解發展困境,加快獨立學院“轉設”進程》榮獲一等獎,學校也成為全國283所獨立學院中獲此殊榮的十所院校之一。這些都為課題的研究提供了基礎,保證了課題活動的順利開展。2018年研究“互聯網時代技術型文科人才培養模式探索”項目,獲得“四川省第八屆高等教育優秀教學成果三等獎”,為本課題的研究奠定了扎實的基礎。2017年在我院學生科團總支指導下,2015級行政管理專業獲得“全國活力團支部”榮譽稱號,2021年獲得成都市“院級優秀學生會”榮譽稱號,充分驗證了我們對學生培養的成效。
學校和學院的良好發展,為我院“新文科”人才實踐育人共同體建設提供了基礎,我院也不斷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目標理想、實訓實踐等進行了有效的教育探索[8]。文傳學院下設6個專業,分別是漢語言文學、漢語國際教育、行政管理、廣告學、新聞學、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自2014年開始,文傳學院學生科就集思廣益,策劃追訪項目,集聚一部分有一定寫作功底的在校生,跟蹤、調查、聯系、搜集學院畢業生信息,從中選出有一定代表性的創業、學霸、競賽獲獎、技術能力強的校友作為采訪對象,樹立典型榜樣,指導在校生對已經畢業的優秀校友進行追蹤報道,了解他們畢業之后的生活軌跡,追蹤他們在畢業后道路上的成長歷程,以此來檢驗教育的成果。2017年底出版完成《走出象牙塔》系列叢書4本,由天津大學出版社出版,近三年還在不斷完善修訂,讓育人成果得以推廣。這套書更在日常的學生思政教育和學生管理工作中運用。收集的典型案例出版書籍作為輔助教材,指導學生成長成才。這套書對已有的12屆畢業生校友進行跟蹤回訪,探索成都錦城學院“三講三心”明德教育、“三練三創”實踐教育、“一體兩翼”知識教育的特色實踐教育,以及文傳學院新文科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泛媒體時代以寫作為核心競爭力,以網絡技術為重要輔助手段,具有深厚人文底蘊,很強動手能力的技術型文科人才”為學生成長成才增值的“讀、寫、聽、做”之《成才強化措施》,印證其創新實踐培養的模式。
文傳學院為落實學校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辦學理念,確立了培養“技術型文科人才”的目標,并圍繞這個目標,制定了以“讀、寫、聽、做”為主要內容的成才強化措施。按照成才強化措施的要求,每個文傳學子在校期間必須做到必讀20本經典,選讀近100本文學文化類書籍;寫40篇文章(或設計作品);聽30場專家學者的講座;參加至少一個校內仿真實訓平臺,并做出作品。這些培養措施,讓每一位文傳學子在錦城學院的四年中都實實在在地學到了知識、提高了技能,實現了教育的“增值”。其中“讀”:學院擬定的20本必讀書和專業相關的推薦書,實行學分制導讀,由學院推薦必讀書目(書目下有相應的推薦語和思考題)。“寫”:大學前三年完成40篇文章,畢業前制作成一本《畢業文集》。學生在三年級下學期,完成“成才強化措施”關于“寫”的規定,做好《畢業文集》編撰的前期工作,每年5月20日完成電子版。在輔導員指導下,由班監管委收集全班文集電子版,上交學生科。學生科聘請大量畢業校友檢查文集電子版,如發現抄襲,即對該生發出警告,并整改。每年10月20日完成文集編撰印制。四年級下學期,由學生自薦、任課教師推薦等方式,由各系評選出優秀文集,舉行頒獎典禮,同時畢業班所有文集進行擺展,最后放校圖書館收藏。“聽”:聽專家的30場學術講座。學院每學期邀請5名專家開展學術講座,各系也有5名任課教師開展專業講座。班監管委員在輔導員指導下,每次講座開講前后,通過指紋打卡機和講座卡雙管齊下,都將對參加講座的學生進行確認。每學期末,在輔導員指導下,班監管委將全面統計本班學生聽講情況,四年級上學期,未完成規定任務的學生,不得參與畢業論文的開題。“做”:參加1個校內仿真實訓平臺的實訓后出作品,并參加至少1個比賽。文傳學院下設實訓平臺指導中心和競賽指導中心,均由輔導員擔任中心負責人,任課教師任指導老師。
以“寫”為例,今年文傳學院2017級(2021屆)畢業生克服了困難,戰勝了自己,完成了40篇文章的寫作,并結集成冊。這些學習成果,為就業、深造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學院也為此舉辦第八屆畢業文集展,這不僅是為了讓即將離校的畢業生留下他們在母校的青春記憶,更是為了激勵后來的學子真正重視寫作、學好寫作、練習寫作,讓寫作成為一種習慣,用寫作記錄成長歷程,用寫作充實大學時光。同時給予同學們“學好寫作,終身受益”的啟示。結合畢業文集展和優秀文集頒獎典禮,更端正了學生就業態度、就業觀,加強學生就業競爭力,同時組織在校學生觀摩,營造了良好的就業氛圍。
在大學畢業生就業日趨嚴峻的形勢下,成都錦城學院每年畢業生就業率高達98%以上。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潮流中,成都錦城學院將創業課納入教學課程。它作為一所年輕的民辦高校,近年來備受社會關注。而成都錦城學院培育“新文科”人才與文傳學院在打造“技術型文科人才”的過程中,注重培養和鼓勵學生創新創業的同時重視學生考研、留學,近兩年大學生就業還受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沖擊,但文傳學院畢業生每年的就業率都在99%以上,考研率也占畢業生的15%以上,每年還指導學生參加國內國際競賽,獲獎豐富。正是循著這樣的思路進行多方面的嘗試,并以文傳學院為例,研究文傳學院培養“技術型文科”人才中,實踐育人的創新教育,對已有的12屆畢業生校友進行跟蹤回訪,從而探索出一條在中國夢引領下的大學生實踐育人的創新教育之路。
新文科是相對于傳統文科而言的,是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經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為背景,突破傳統文科的思維模式,以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同與共享為主要途徑,促進多學科交叉與深度融合,推動傳統文科的更新升級,從學科導向轉向以需求為導向,從專業分割轉向交叉融合,從適應服務轉向支撐引領[9]。習近平總書記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站在歷史和時代高度,根據當代中國國情和實際,對教育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并特別強調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的理念,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歸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要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等。這些重要論述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國教育創新、改革與發展指明了方向,對推動我國教育改革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對學生的教育管理是長期性的過程,不能一味采用批評教育或情感溝通,在當今“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使用行之有效的方式來實現學生管理教育的成效,對教育管理者來說是要講究方式方法的。在管理過程中,一是過程管理的規范化和量化管理。由于學生思政工作是管理人的工作,需要根據環境、時代的不同進行完善規范,特別是量化管理需要適應時代的要求。二是管理過程的延續性、持續性保持。學生管理是長期性的工作,并且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只能維持四年,學生畢業后要靠跟蹤調查進行回訪。三是實踐育人創新管理的檢驗,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長期跟蹤調查。從高校來講,我國高等教育正處于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由規模擴張走向以質量提升為主要任務的發展階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求我們在學生管理工作中要有改革,有創新,而實踐教育尤為重要。在信息網絡社會,更應該利用網絡平臺,建立學生管理考核評價的多元化教育管理模式。文傳學院“技術性文科人才培養”的提出是全國首創,對“新文科”育人有實踐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