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秋杰
(佛山職業技術學院,廣東佛山 0500089)
2020年5月,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1]。課程思政以“立德樹人”為目標,與高校黨建目的耦合、辯證統一。以黨建引領課程思政,課程思政方能形神兼備、內外兼修。以課程思政踐行黨建,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入腦入耳,黨建方能提質增效。推動二者深度融合,是新時代高校黨建工作的重要使命。
目前黨建引領課程思政存在問題如下:
黨建和教學“兩張皮”現象的存在,導致黨建成果未能深入應用到教學實踐,未能激發教師的創造力和積極性。調查顯示(625名在校教師),僅有57.58%的教師自覺在課程教學中融入了思政元素,有20.65%的教師認為,思政教學與己無關。這表明黨建組織建設和課程思政未能同軌發力,推動各門課教師自覺踐行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同時,在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全員育人格局下,黨建成果未能深度融合課程教學,串起傳統課堂、第二課堂的育人合力。
基層黨支部在課程思政中的戰斗堡壘作用有待加強,黨員教師在課程思政中的先鋒模范作用有待發揮。課程思政和黨的建設工作存在高度契合性[2],而基層黨支部服務于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意識亟須深化。經問卷分析得出,62%的教師德育意識有待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有待深入,重專業技能教學而輕德育育人的現象依然存在,在對學生政治教育、文化浸潤、價值引領、品格鍛造上,教師的理論功底和影響力需進一步提升。
基于以上問題,以大學英語課程為例,探索高校黨建引領課程思政的四維路徑。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責任主體和實施主體,抓好師德師風建設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內在要求和重要保證。基層黨支部要深刻認識自身在師德師風建設中的核心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示:高校基層黨組織要充分發揮“火車頭”作用,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前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認為,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中,教師黨支部最為關鍵,這個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發揮不好,將嚴重影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基層黨支部要認清自身在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中的關鍵地位,站在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度上重新認識黨建和課程思政的內在契合性,保證黨組織領導到位,運行機制到位,政治把關到位,思想宣傳到位,制度執行到位,做到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師生兼顧,知識學習與德育的神形兼備,課堂教育與課外教育的內外兼修,制度建設與思想建設的標本兼治。
通過黨支部的建設,提升基層黨員及廣大教職工對黨建和課程思政之間的重要性和關聯性的認識[3]。切實發揮黨員教師的先鋒帶頭作用,利用好“三會一課”、黨日活動等平臺,加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學習與踐行,激發黨員教師對自身黨員身份的珍惜和熱愛,真正做到在黨言黨,在黨愛黨。通過“爭優創先”活動,提升黨員教師的政治素質、專業素質、德育能力,并促進這些能力向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能力轉變,從而樹立標桿、形成榜樣,為課程思政改革形成良好的輿論環境、優良的工作作風和教風學風。同時,加強對教師的政治理論培訓,提升教師政治站位,鍛造傳承“紅色基因”的黨員教師隊伍。圍繞師德師風開展學習活動,通過對師德榜樣的學習,撰寫自查報告的自省,教師們更深刻地理解教書育人的使命,更堅定立德樹人的信仰。結合大學英語課程特點,黨支部要警鐘長鳴,組織大學英語課堂教師進行言行辭令紀律學習,警醒教師不忘本門課程是“學生看世界的主窗口”,不忘課程要培養具有“世界眼光、中國靈魂”的人才使命,引領學生辯證看待西方文化,保障意識形態安全,守好師德底線。
1.英語教師要深入理解并認同英語學科在文化自信建設中的重要作用。英語不僅是一種交流工具,還蘊含著“西方價值觀念”、“后殖民主義”等含義[4]。英語學習者學習的不僅是語言,更面臨著語言背后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引導。在對大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詞匯調查發現,當代大學生存在著“文化失語癥”現象[5]。大學英語此門課程在培養學生文化認同情感、提升其對外文化傳播能力上責任重大。為此,教師要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做好“四個融入”:將“思政”融入人才培養方案、融入課程標準、融入學科特點、融入教學設計。以習近平治國理政系列講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傳統文化、中國革命文化、工匠精神為關鍵詞,挖掘提煉出思政元素,即家國情懷、價值塑造、紅色精神、文化傳播、職業道德;同步融合基礎英語、專業英語、行業英語,凸顯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目標,“基礎英語”模塊重在人文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入、“行業英語”模塊重在職業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滲透,“專業英語”重在持續學習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培育。進一步提煉出思政教學數字素材庫建設的四點原則——黨性即素材能契合黨史國策、傳遞革命精神和增強政治意識、愛國主義教育情懷;職業性即素材能傳揚高職之魂“工匠精神”,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知識性即素材能以英語為媒介,將語言能力訓練與文化概覽相結合。時事性即素材能反映時事資訊,有助于開闊學生眼界,引發辯證思考。趣味性即素材能貼近學生生活,生動鮮活,影響力深,表達力強。素材指向、素材形式和載體見下圖:

圖1 黨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素材庫
2.契合黨建新媒體應用的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加強教師和學生的信息化素養。教師應引導學生科學合理使用APP,甄選如學習強國類政治引導性強、價值觀正確、教育功能強的APP,并將之作為教學載體。課前,應用學習強國、China Daily推薦優質互聯網資源、應用超星學習通為網絡課程介質,使黨建+課程思政使用“大資源”,將課堂翻轉,使學生生成豐富的“知識儲備”。課中,應用超星學習通,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發揮課程語言輸入、技能訓練和價值引領三位一體功能。課后,教師布置課后任務,拓展課程思政的教學資源,強化和鞏固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
首先,延伸第二課堂,強化學生黨支部、共青團、學生會、學生社團的輻射帶動作用和橋梁紐帶作用,依托校園文化活動,培育一批德育元素豐厚的英語文化品牌項目。如開展用英語講好中國抗疫故事、用英語吟誦唐詩宋詞、用英語唱紅歌、英語小品展演、我的中國夢英語寫作比賽等視聽說雙語校園文化活動,有效發揮第二課堂的思政育人功能。同步開辟企業課堂,以網絡課程開放直播,邀請“企業名師進課堂”在線授課、在線點評的方式,發揮佛山優秀企業文化、企業精神對學生的積極影響,實現校企在人才培養上的良性互動。帶領學生走向社會課堂,利用我校位于工業園區的地理位置優勢,送教上門,開展貿易英語、商務英語等企業員工培訓服務;對接樂平中小學,開展“大手拉小手”黨員示范公開課志愿活動。聯動家校共育,以在線直播、邀請家長進課堂的方式,發揮家庭育人的作用。注重“原生家庭”對學生行為和性格的影響力,加強心理疏導工作的精準性和效能。建設“我身邊的英雄”事例資源庫,納入校園模范人物、校友模范人物、城市模范人物,作為學生思想教育的“人格資源”,以此增強課程思政的親和力、說服力。同時進一步開發地方歷史文化資源、社區企業協同育人資源,構建樣本更加豐富、資源更加廣泛、手段更加多維的“三全”育人課堂,如邀請抗美援朝老英雄葉逵進校園講革命故事,組織師生為烈士陸偉東祭掃等活動,增強學生對黨史精神的親身領悟和認同。
1.建立健全的評價制度
根據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建立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標準,設立一級指標、二級指標對教師的課程思政教能力進行有效評價。如課程思政教學內容評價方面,一級指標為課程思政的內涵挖掘和把課程思政融入課程教學的方式方法。二級指標為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對學生系統地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課程思政課程教學方面,一級指標是把課程思政融入課程建設全過程。二級指標是把課程思政融入大綱擬定、課程標準擬定、教案編寫、教學活動設置;課程思政課堂建設方面,一級指標為抓好課程思政建設主渠道,拓展課程思政新渠道。二級指標為健全課堂管理體系,改進課堂教學全過程,提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的水平。用好第一課堂,用活第二課堂,優化包括第二課堂在內的教學實踐體系,開發愛國主義教學實踐基地、社會實踐基地,實現課程思政聯動教育功能;課程思政團隊建設方面,一級指標為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打造立德樹人名師團隊;二級指標為推動全體教師增強課程思政意識,找準育人角度,增強育人手段。經常進行課程思政教學經驗交流,教學觀摩,教學方法培訓,建設課程思政教研室,進行課程思政骨干教師培訓,跨學科組建課程思政教學團隊,進行課程思政課題研究、課程建設。
2.建立健全的激勵制度
為教師提供課程思政專項經費,制定教師“四個一”工程計劃——用好一本教材+建好一門課程思政示范課程+申報一個課程思政課題+參加一項課程思政教學比賽。制定教師行為管理規范、師德師風建設條例,強化教師紀律意識。實行院校兩級督導為教師課堂言行辭令評分制度,將師德列為教師評優、職稱晉級的首要因素。鍛造“紅色基因”教師隊伍,定期組織全體教師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等著作,提升教師政治理論素養,做好頂層設計,為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為保障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創造良好的政治氛圍、輿論氛圍、文化氛圍。
最終,通過以上方式,讓立德樹人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實現課程育人、校園育人、企業育人、家庭育人、社會育人,與學生成長相伴相隨。
當今,人類發展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構建起適合校本特色、關照學生身心發展特征的思政育人生態環境尤為關鍵。期冀黨建引領課程思政,打破學科界限、政教分野,持續放眼“寰宇”,開拓育人“疆土”,真正實現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融入教學過程。從單純的語言教學向政治認同、文化自信、家國情懷、職業素養等全方位育人轉變,從教師主導的傳統課堂向教師引領、校園文化育人、社會實踐育人的全過程育人轉變,從教師育人向全體教職工參與、企事業單位助力、家校共育的全員育人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