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薇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陜西西安 710100)
西方經濟學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產物,開設西方經濟學課程,其目的主要是為了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市場經濟發展經驗。然而,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國情已經發生了巨大改變,西方經濟理論的借鑒意義正在被重新審視。西方經濟學作為高校經濟學教育的基礎課程,只有緊跟時代潮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將思想政治工作貫徹到教學實踐全過程,才能培育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服務的經濟學人才。
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經濟學在我國經濟學教育界逐漸掌握話語權。中國經濟學教育的嚴重西化有悖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潮流,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1],亟待通過育人模式改革加以解決。近年來,隨著我國思政育人工作的不斷深入,我國高校課程思政改革創新已進入深水區。為進一步了解西方經濟學課程思政改革的現狀及成效,我們對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大學、西安財經學院、陜西學前師范學院、西京學院這五所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以了解學生對西方經濟學課程思政改革的看法及感受,共發放問卷300份,有效回收278份。
通過對問卷進行整理和分析,我們發現學生對西方經濟學課程開展思政改革普遍持認可和支持態度,67%的學生認為西方經濟學課程開展思政改革很有必要,只有13%的學生認為西方經濟學課程開展思政改革沒有必要,其余學生持中立態度。在西方經濟學課程思政改革效果評價方面,79%已經學習過西方經濟學課程的學生表示自己感知不到西方經濟學課程中融入的思政元素,8%的學生表示能明顯感知到西方經濟學課程中融入的思政元素,其余學生持中立態度。由此可見,雖然西方經濟學課程思政育人理念已經被普遍認可,但是在具體的教學實施環節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亟待通過系統化、科學化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管理補足短板。
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馬克思主義是引領中國主流意識形態的基石。然而我國的經濟學教育早已嚴重西化,擠占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我國教育界的應有地位:一是課程設置方面,西方經濟學課程成為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必修課程,開課專業和課時數均超過《政治經濟學》;二是經濟管理類專業碩博招生考試中,西方經濟學成為必考科目,且考分占比高;三是西方經濟學教學內容照搬國外教材,缺乏分析與批判。這種盲目西化,不僅降低了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認可度和接受度,同時引發了學生對西方經濟學理論乃至資本主義市場的盲目崇拜,與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相悖。課程思政視角下探討西方經濟學課程育人路徑有利于鞏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主導權,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提供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
經濟學主要分為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以外的其他經濟學)兩大學科。其中西方經濟學又分為主流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和非主流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以外的其他經濟學)。我國高校的西方經濟學教學內容基本以主流經濟學派理論為主,該理論偏重宣揚新自由主義,同時有意識地否定和排斥其他非主流經濟學派的理論和觀點,這與西方經濟學多元化的理論背景相矛盾,人為地將西方主流經濟學理論與其他經濟學理論對立起來,不利于學生科學、全面、辯證地認識經濟學理論體系。課程思政視角下探討西方經濟學育人路徑,能夠幫助學生樹立多元化經濟理論視角,引導學生客觀分析不同經濟理論學派的優點和缺點,形成獨立思考、主動探究的學習習慣。
理論聯系實際是理論教學的根本原則,西方經濟學理論只有應用于中國經濟發展實踐,才能真正發揮價值。在我國經濟學教育嚴重西化的背景下,不少學者面對復雜嚴峻的經濟問題,總是空談理論,忽視西方經濟學的前提假設,完全不考慮這些外國理論與中國實踐水土不服的問題。在西方經濟學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照搬西方經濟學理論,引經據典皆以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原型,導致理論傳授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完全脫離。課程思政視角下探討西方經濟學育人路徑,能夠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我國國情,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理論指導實踐的學習思維,并在案例分析過程中鍛煉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2015年,“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原則”的提出為我國未來經濟決策和執行指明了方向,也為西方經濟學課程思政育人方向帶來啟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具備“經濟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經濟學、政治性和中國特色”五大屬性[2],因此課程思政視角下的西方經濟學課程育人路徑可以從這五個維度出發。
西方經濟學在解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運行規律和經濟政策方面具有一定科學性。但是,西方經濟學的諸多理論,是建立在理性人假設、完全信息假設和市場出清假設等基礎上,這些假設大多都明顯背離實際,使其合理性和科學性飽受質疑。西方經濟學課程思政育人,必須引導學生科學地看待西方經濟學理論,辯證地分析西方經濟學理論的優勢與劣勢,在鑒別和批判中有選擇地吸收其精華。要注重培養學生“批判式”學習西方經濟學的意識,既不能因為其優點而全盤接收、盲目照搬,也不能因為其缺陷而因噎廢食,全盤否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實踐的成功典型。西方經濟學課程思政育人,應當引導學生合理吸收馬克思主義精髓,堅持唯物辯證、系統整體、動靜結合地考查社會經濟系統運行規律。例如,宏觀經濟作為一個整體,就是通過部門劃分(企業部門、家庭部門、政府部門、國外)、市場劃分(產品市場、要素市場、金融市場)和方法劃分(支出法:C、I、G、X-M;收入法:C、S、T)等局部來解釋整體運行規律,體現了整體與部分之間的辯證關系[3]。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利用市場機制在社會主義國家配置資源的經濟體制,體現社會主義經濟屬性[4]。西方經濟學課程思政育人,必須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社會主義同市場經濟之間的關系,理解市場只是資源配置的一種方式,其本身并不具有制度屬性。要幫助學生區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差異,牢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必須以保障公有制為前提,在此基礎上,通過市場資源優化配置提高經濟效率。
政府作為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行為會受到政治制度、黨政屬性和經濟體制等影響,是非常重要的經濟變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為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服務,而西方經濟學為資產階級服務,代表的是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訴求。在現有的多數《西方經濟學》教材中,普遍隱含著美化資本主義制度的成分,這與我國強化制度意識、堅定制度自信的基本方針相違背。因此,西方經濟學課程思政育人,必須使學生清晰地認識到西方經濟學政治基礎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基礎間的差異,始終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信[5]。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在吸收國外優秀經濟學理論成果的同時,不斷挖掘自身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總結自身經濟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并最終提煉、歸納出的經濟學理論體系,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屬性。西方經濟學課程思政育人,必須繼承和弘揚中國特色,要積極引導學生立足中國實際,主動學習中國傳統經濟學思想,正確認識中國在世界經濟史中扮演的角色和貢獻,并結合當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現實案例辯證地分析西方經濟學相關理論[6]。
西方經濟學思政育人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導,在明確西方經濟學課程性質的基礎上,確定學生培養的總體目標,并從教和學兩個層面設計西方經濟學具體的課程教學目標。其中學生培養目標的確定,必須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價值觀的培養和塑造融入知識傳遞全過程,形成價值塑造、知識傳遞、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培養模式。課程教學目標的確定則要結合西方經濟學課程性質,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以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及服務社會的能力,引導學生積極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
思政育人必須建立在學生熟練掌握專業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的基礎上,不能單純為了思政教育而影響專業課程建設中對于知識傳遞和學生能力的培養。西方經濟學課程思政育人必須以課程建設為根基,創新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堅持學生主體原則,通過不斷改進教學質量和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認同感,并在此基礎上深入挖掘和拓展課程思政元素,寓德于教、以德促教。同時將現代教育模式融入傳統的教學過程,利用慕課、雨課堂、云班課等新型教學工具構建“情境、學習、會話、意義”等學習環境要素,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思政育人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進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但是也存在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度不高,課程思政元素生搬硬套等問題[7]。西方經濟學課程思政育人必須充分發揮教學督導的作用,將教學過程中思政元素運用的廣度、深度,以及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的融合度等納入考核指標,“三位一體”地構建西方經濟學課程思政育人實施效果評價體系、西方經濟學課程的任課教師思政育人能力評價體系,學生在西方經濟學課程中的學習效果評價體系,全方位激發西方經濟學任課教師思政育人的積極性。
思政育人教學目標的實現,是師資能力、制度保障、后勤服務、平臺支持等協同作用的結果。應提高思想認識,從管理層到教師再到學生,都要充分認識西方經濟學課程思政育人的意義,定期開展思政育人教學研討會,建立良好的思政育人教學氛圍。應將“全員參與、全方位展開、全過程滲透”的指導思想融入思政育人實踐,建立以黨委、教學管理部門、思政教學部門、后勤部門為主體的協同育人服務平臺,為思政育人提供堅強保障。同時通過專家講座、線上線下研修、思政大練兵、課程思政教學觀摩、聽評課等途徑,多渠道提升西方經濟學任課教師的專業素養及思政育人能力,發揮優秀教師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