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愛萍
(江蘇省宿遷衛(wèi)生中等專業(yè)學校,江蘇宿遷 223800)
行動導向教學法是一類以“行動導向驅動”為主要形式的新型教學方法,其本質與偏向于理論灌輸?shù)膫鹘y(tǒng)教學方法大不相同。在實際教學開展的過程中,行動導向教學法的要旨在于發(fā)揮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與主觀能動性及提升學生自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實現(xiàn)教學任務,令教學質量實現(xiàn)“質變”。就整體而言,行動導向教學法雖然最初誕生于20世紀,新課改后才真正在我國得到廣泛普及,該教學方法以理論知識為基礎、以實踐為導向,能夠切實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與核心素養(yǎng),于長久而言對學生的利處遠遠大于弊端。經(jīng)實踐,本文總結行動導向教學應用方法如下。
項目教學法是行動導向教學法中的一類,即由教師制定項目并將其交予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進行項目,以此實現(xiàn)學生職業(yè)能力提升[1]。在項目制定并交予學生進行的過程中,除了項目由教師進行制定外,其余諸如信息收集、方案設計、方案實施及評價的所有過程皆由學生自主進行,學生能夠通過項目教學接觸到最真實的患者康復病例。其實際內容與過程如下所示。
教師通過挑選具備參考性的病例來制定項目,在初步選好病例后,教師需要將病歷交予學生并引導學生對其進行詳細分析,確定在實際康復過程中需要面臨并解決的各類問題,對問題進行記錄后,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分組,以三至六人為一個小組,每個小組委任組長一人,教師在實施指導時可以以組為單位進行[2]。
在項目制定與分組完成后,接下來要做的便是引導學生自行制訂方案并完成項目,其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包括但并不僅限于收集病歷中相關功能障礙問題、確立康復目標及方案等[3]。
在方案制定完畢后便是方案的實施,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指導學生收集資料并為學生講授資料分析方法、功能評定方法,后續(xù)通過實踐輔導學生進行康復過程中的各類操作,一旦發(fā)現(xiàn)問題需要及時糾正改善,以此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
評價是項目教學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方案實施完畢后,教師需要以學生小組為單位收繳病例,依照事先制定好的考核方法對學生項目實施過程進行考核,考核內容主要包括但并不僅限于病歷書寫、方案制定與執(zhí)行過程、技能操作能力等。在考核完成后,教師更需要引導學生對整個過程進行回憶與反思,以此實現(xiàn)查漏補缺,提升學生實踐能力。
所謂“情境模擬法”,即通過對實際情境進行模擬以實現(xiàn)強化教學的一類教學方法,較之其余教學方法,情境模擬法更加直觀,對學生帶來的感觸也更深。在實際開展教學時,教師以真實情境為題材,令學生分別扮演醫(yī)生與患者,以實現(xiàn)典型康復案例的學習與知識普及[4]。情境模擬法的實施質量與情境制定質量直接相關,換句話說,也就是教師制定與創(chuàng)設的情境越典型、難易度越符合學生實際學習水平、病例越具備時效性與實效性,該教學方法的實施便越能發(fā)揮效果,學生在康復治療方面的綜合能力、職業(yè)素養(yǎng)均會因此而獲得相應提升。其實際教學內容與過程如下所示。
資料收集是情景模擬教學法開展的最根本前提,教師需要以教學大綱與目標為根本依據(jù)對典型的康復治療案例進行資料收集,當對相關知識進行講解時可以直接以典型案例為基準進行舉例,若有條件更可直接帶學生接觸康復治療患者,令學生真正參與到康復治療實踐中[5]。
在資料收集完備后,教師需要對預先收集的資料進行匯總與整理,并通過自身對案例的了解與知識掌握將案例轉變?yōu)榻虒W案例[6]。該類教學案例并不一定需要在教學過程中盡數(shù)“動用”,但在使用中一定要注意案例的目的性,即使用案例前盡量先通過問題的形式提出,隨后再通過案例分享令學生自主思考、探究乃至論證,從案例中尋找答案。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所收集的案例需要盡可能地貼近臨床現(xiàn)實,后續(xù)更可結合情景模擬令學生真正獲得切實有效的臨床治療體驗,讓學生真正做到學有所用、學以致用,為后續(xù)踏入工作崗位奠定堅實的理論與實踐基礎。
情境模擬法雖然能夠令學生獲得實踐體驗,但在實際參與情景模擬的過程中,學生往往存有較多與專業(yè)知識相關的疑問,而在情景模擬過程中學生也大多沒有機會發(fā)問,在后續(xù)設置案例討論課勢在必行。在對案例進行討論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將討論課分為兩部分,其中一部分為對整個情境案例的重點在哪里、難點是什么等進行討論,另一部分則是由學生自主提問,由教師為學生進行答疑。
由教師或學生對整個情境案例進行歸納與總結,需要注意的是在歸納總結的過程中需要講明案例關鍵點,找到情境案例中存在的不足,揭示情境案例所涉及的知識內在關聯(lián)等。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方法,而實驗正是實踐的具象化形式,而實驗教學法在自然科學技術得以快速發(fā)展后成為了逐漸興起、普及的重要教學方法之一[7]。就其效能而言,實驗教學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融合,令學生在獲取系統(tǒng)、全面的理論知識時,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而康復治療作為著重于實踐及操作的專業(yè),開展實驗教學法對學生而言意義非凡。但是康復治療專業(yè)與其余專業(yè)又有所不同,其實驗開展對實驗環(huán)境及條件皆有著比較復雜的要求,其中部分實驗能夠“不假外物”,如徒手肌力檢測、關節(jié)松動技術、膝跳反射檢測等,而還有部分實驗則需要在實驗室內借助各類設備與器械進行。總體而言,實驗教學法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還能夠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其實際教學內容與過程如下所示。
在實驗前,教師應當吩咐學生對實驗進行準備,如指導學生自帶枕頭,在教室內用課桌代替治療床進行部分實驗等,而此類實驗的教學開展可與情境模擬法結合使用,即由教師從學生中挑選出數(shù)位扮演患者,由其余學生對其進行治療康復。而在開展其余類型的實驗時,教師也應該對每項實驗所需要的實驗用品做到了如指掌,同時教師也需在實驗環(huán)境內布設基本的安全保護措施,以此保證學生與教師本身的安全。
在實驗前準備妥當后,教師接下來需要做的便是向學生介紹實驗并闡明本次實驗的目的要求,如腦卒中急性期、痙攣期及后遺癥期的康復目標、康復訓練內容等,在對實驗進行介紹并闡明目的后,學生能夠有針對性地進行實驗,其積極性與自主探究性皆會得以有效提升。
在對操作方法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在實驗中挑選學生作為患者,而教師自身扮演治療師角色,通過操作演示令學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如患者的良肢位擺放、按摩及各類床上訓練等,待學生觀摩幾遍后,教師還可以令學生兩兩分組,通過分組配合的方式進行訓練等[8]。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教師對學生的演示還是學生與學生間的互相演示需要具備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教師更需要不斷對學生的操作方法進行規(guī)范,如此一來實驗教學法方可具備一定的啟迪性與示范性。
分組教學是實驗教學中的必備教學方法,在進行康復治療實驗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干組,每組八到十位學生,選取其中一位學生擔任組長,在組長的組織下分別安排學生進行輪流操作,盡可能地保證每一位學生擁有動手實踐的大好機會,其余學生也需在組長的監(jiān)督下認真觀摩以實現(xiàn)知識獲取。此時教師主要起引導作用,可在實驗室內不斷巡視、普遍照顧,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查漏補缺,為學生解答疑難、糾正錯誤,如此學生方可培養(yǎng)實事求是的實驗精神。
教師需引導學生對實驗進行總結,通過總結發(fā)展實驗中存留的疑惑與發(fā)現(xiàn)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與質疑精神。
頭腦風暴法是行動導向教學法中比較著重于思考的一類教學方法,其要旨主要為教師制定課題,而學生則針對課題發(fā)表不同的意見或引出與課題存在一定關聯(lián)的知識,在此過程中,無論學生的觀點是對是錯,教師往往都不會發(fā)表任何意見[9]。基于其包容性,頭腦風暴法的實施往往能夠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更多數(shù)量的思想與觀點。
康復治療課程知識點雖然較為零散,但不同知識間也存在或多或少的關聯(lián),如物理治療中的徒手運動治療與儀器治療目的大致相當,其側重點也往往相同,在行動導向教學法中,這種關聯(lián)恰恰成為了頭腦風暴開展的前提,教師可以選擇學生認為比較困難、狀況復雜的康復治療案例作為頭腦風暴課題,并通過PPT制作簡單的頭腦風暴課件[10]。
課件的制作能夠切實地為頭腦風暴教學法提供保障,有效提升頭腦風暴教學法的效果,一般而言,教師可以借助簡單的PowerPoint幫助學生構建頭腦風暴解析路徑。舉例而言,當教師將心肺康復方面的康復治療作為課題時,學生通過頭腦風暴往往可以從幾個方面做出聯(lián)想,一是病例方面,心肺復蘇類的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壓、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二是康復方法,康復方法往往需要對癥下藥,但也有幾類與任何心肺方面疾病都契合的“萬能療法”,如有氧呼吸運動療法等。但無論如何,其中心都只有一個,那就是“心肺康復”,故教師在制作PPT時,可以借助PPT的超鏈接功能建立不同的路徑分支,以此實現(xiàn)頭腦風暴教學法效率與質量的雙向提升。
頭腦風暴的優(yōu)勢在于能夠激發(fā)學生思維,但是缺點也相對明顯,那就是知識點內化困難,往往學生在“熱鬧”中度過,知識點卻是過后就忘,更遑論付諸實踐。為了改變該問題,教師在后續(xù)實現(xiàn)“風暴內化”是頭腦風暴教學的重中之重[11]。在此方面,教師一來可以建立康復治療頭腦風暴數(shù)據(jù)庫,以軟件的形式幫助學生參與頭腦風暴,學生可以通過語音輸入的形式在數(shù)據(jù)庫中搜索答案,而在答案出現(xiàn)后,若是學生需要對答案內的其余詞條搜索了解,則需要接受系統(tǒng)所帶來的測驗,如將知識點閱讀一遍或與做之相關的康復治療習題等。二來可以建立借助模擬系統(tǒng)對病患進行模擬,學生在頭腦風暴中提出的康復手段皆可以在模擬系統(tǒng)中通過模擬病患人體的實驗完成測試,如此一來,學生的實踐知識自然可得到有效內化。
綜上所述,行動導向教學法是一類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值得在康復治療專業(yè)課程中進行廣泛推廣與應用,其應用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自主能動性,還能夠提升課堂效率與質量,令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得以有效提升。目前雖然行動導向教學法已經(jīng)在康復治療專業(yè)教學中得到了初步普及,但無論就橫向還是縱向層面,其普及度皆遠遠不足。而為了讓行動導向教學法真正實現(xiàn)康復治療課程教學的“質變”,教師可以通過項目教學法、情境模擬法和實驗教學法引導學生行動,以此為學生奠定堅實的理論與實踐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