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娜
(潮汕職業技術學院,廣東揭陽 515343)
創新創業教育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召喚下,創新創業教育進入了實質性的發展階段。如何解決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兩張皮”,確保專業創業深度融合、相互促進,以達成人才培養目標,是一個亟待迫切解決的問題[1]。而物流管理專業作為一個新興的技術性和綜合性都很強的專業,其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尤為突出。
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知識更新和技術創新速度明顯加快,各地迫切需要以創新激發發展潛力、培育新的核心競爭力。人就是創新最關鍵的因素,從某種意義上講,創新驅動就是人才驅動。李克強總理強調,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核心在于激發人的創造力,尤其在于激發青年的創造力[2]。高等職業教育相對高等教育而言,是另一種類型教育,承擔著培養高素質、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的重任,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物流發揮著貨物運輸、倉儲管理、加工配送等重要功能,是現代商貿流通的橋梁和紐帶。而培養一批高素質創新型的物流管理人才,不僅能助力企業提高物流效益、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更能加速商貿流通速度,促進企業生產和居民消費,拉動地區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因此,推進物流管理專業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是響應黨中央和國務院決策部署的號召,是服務國家和地區創新驅動發展的要求。
就業是民生之首,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提出“六保”的新任務,“第一保”就是保居民就業。而做好高校畢業生創業就業工作又是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高校要加快教育體制改革,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造就規模宏大、富有創新精神、敢于承擔風險的創新創業人才隊伍[3]。然而,做好高校畢業生的創業就業工作,除了政府層面要努力創造更多的創業就業機會以外,更重要的是,高校要從源頭上深入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激發畢業生的創新創業熱情,提高畢業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使其能夠更高質量地創業就業。近年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更加嚴峻,物流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對口率和就業質量都受到了較大影響,部分學生對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表示不滿意。因此,物流管理專業的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近年來,各種教育改革措施層出不窮,成果豐富,而事實證明,抓住創新創業教育改革這個牛鼻子,才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突破口。通過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新型教育和評價體系,在培養學生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吃苦耐勞、敢闖會創、勇于擔當的精神,才能真正實現專業的內涵發展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創新創業師資不足是目前多數高職院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一個共性問題,但是在物流管理專業中尤為突出。原因是:第一,物流管理專業的專任教師來源渠道比較單一,專業教師主要來自高校畢業生和其他高校的專業教師,多數缺乏物流企業的實戰經驗,自身的創新創業水平有待提高。第二,教師下企業實踐鍛煉的效果不明顯。物流企業的管理運作是一個系統高效的過程,需要較長時間的深入實踐才能全面掌握物流企業管理運作的規律和要求,而專業教師短時間的鍛煉實踐不但影響了企業的管理效率,自身的實踐管理經驗和能力也難以得到較大的提升,回校開展實踐教學時,教學效果也難以保障。第三,從物流企業招聘教師的難度較大。廣東省的物流行業發展速度快、規模大,物流企業高管的收入水平遠比在高職院校擔任專業教師的收入水平高,因此,高職院校物流管理教師崗位相對物流企業高管而言,缺乏吸引力。
雖然物流管理專業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也會組織專業教師對物流行業企業進行人才需求和崗位(群)能力進行調研,會主動聽取行業企業專家的意見建議,但是課程體系的構建始終無法與物流企業實際運作和崗位要求真正對接起來,跟不上節奏[4]。而在對“專創融合”課程體系的設計上,目前多數高職院校為了響應國家關于進一步深化“雙創”教育、提高“雙創”實效的要求,也僅是簡單地開設創新思維、創業基礎等基礎課程,缺乏對專創融合類、提升類課程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和構建,有些專業甚至沒有開設專創融合類、提升類課程,因此,“專創融合”的課程體系多數是不完善的,需要進一步地改革提升。另外,還有高職院校都會采取的措施就是邀請大師工匠、行業專家、企業高管等到學校里開展創業大講堂或創業報告會等,以進一步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但是僅是激情教育也是不夠的,學生基本上處在“聽和看”的層面,沒有進入到“想和做”的狀態。所以,多數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的學生對如何進行創新創業的認知只是停留在初級階段或是理論層面,依然比較膚淺。
物流管理專業是一個技術性和綜合性都比較強的專業,相對其他商貿管理類的專業而言,其實踐教學難度更大。原因是:第一,物流實踐教學基地的投入費用比較高,對場地、設備、技術、管理人員等都有明確要求,一般的高職院校難以或是不愿意全部滿足基地建設的需要,實踐教學條件往往得不到保障。第二,由于物流實踐基地的投入費用大、要求高,很多高職院校選擇了采用物流沙盤模擬、ERP軟件系統模擬來代替實踐教學環節,這雖然也能起到一定的教學效果,但是離真實的實踐操作仍有較大的距離。第三,因為多數物流管理專業的教師缺乏實戰經驗,在授課的過程中,往往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就業、輕創業等情況,教學改革效果難以滿足“雙創”時代物流管理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
雖然近幾年來廣東省乃至全國的出口貿易受到一定的影響,但隨著“一帶一路”、鄉村振興等國家發展戰略的全面推進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的高速發展,廣東省的物流行業尤其是電商物流依然處在迅猛發展的狀態,已經成為廣東省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然而,專業的物流人才卻比較少,尤其是具備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的專業技術人才和綜合管理人才尤其匱乏,難以滿足物流行業企業的發展需要,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得不到很好地對接融合。人才是第一資源,培養人才是發展經濟的基礎和關鍵,加快對專業物流人才的培養迫在眉睫。因此,大力培養具備“雙創”素質和能力的專業人才,是當前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的職責和要務[5]。
優秀的師資是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培養具備“雙創”能力的學生,必須先擁有一支高素質的“雙創”型教師隊伍。我校通過立足實際,加大內培外引力度,逐步形成了一支專兼搭配、理實結合的新型專業教師隊伍。構建途徑主要是:第一,委派專業教師到聚寶屋、菜鳥裹裹、廣東潤信等物流企業進行輪崗鍛煉,深入全面參與物流企業的經營管理,在為企業的經營管理提供智力支持的同時,了解各個環節的運作要求,掌握各個崗位所需的能力標準,熟悉相關設備及技術的使用規范和要領。第二,聘請揭陽市、普寧市物流行業協會專家、企業高管擔任物流管理專業的兼職教師,主要承擔實踐教學任務,或是實踐教學任務中專任教師無法解決的關鍵環節。第三,從本專業中尋找具有三年以上物流管理經驗的優秀畢業生,聘請其返校擔任實踐教學指導教師。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指揮棒。改革物流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首先要深刻認識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對提升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實將創新創業教育理念融入專業人才培養目標[6]。其次,鼓勵本專業教師團隊積極開展“三教”改革,探索適合我校校情學情的教學方法,努力開發靈活高效的活頁式、手冊式教材,以便更好地提升專業教學質量。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環節,就是構建遞進式、階梯形的“三角形”課程體系。“三角形”的底部是專業基礎課程和創新創業基礎課程,如創新思維、創業基礎、職業生涯設計等課程。“三角形”的“兩條邊”,其中“一條邊”是專業理論課程和創業管理課程,如經濟合同、投資實務、稅收規劃等課程;“另一條邊”則是課程實踐、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和“互聯網+”大賽。“三角形”的頂端部分是項目轉化,即通過專業教師和企業導師的幫扶指導,把比較有市場潛力的創業項目引進學校的眾創空間,實現項目轉化。
自建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平臺需要較大的資源投入,而通過產教融合的方式,引入物流企業共建實踐基地或是一條雙贏的可行性較高的建設途徑。《廣東省教育廳 廣東省郵政管理局關于促進和規范高等學校快遞服務進校園工作的意見》(粵教后勤函〔2018〕28號)文件指出“高校應引導校園快遞服務企業為在校生創新創業提供環境和條件。”根據文件精神,我校將師生對快遞寄收的要求和教學需要結合起來,引入了廣東聚寶屋傳媒有限公司,共建校園快遞站點。該站點為物流管理專業的學生提供了實踐鍛煉的機會,也為本專業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提供了產教融合的教學基地[7]。目前站點在校內專業教師和企業導師的共同指導下,由學生團隊獨立經營、自負盈虧,進展情況良好。該實踐項目也成為我校開展較為成功的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之一,學生的積極性很高,目前合作的物流企業有四通一達、順豐、郵政、京東等。
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中共中央、國務院2020年10月份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簡稱《方案》,《方案》強調了教育評價既要重視結果,也要考核過程。我校物流管理專業積極呼應《方案》的精神和要求,在開展“雙創”教育時,積極探索新的更加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采用了“一個中心、兩個維度、三個結合”的評價體系,“一個中心”指專業的評價目標是學生高質量就業;“兩個維度”是指專業教師和企業導師分別對學生的學習與實踐進行評價;“三個結合”是指學生的評價結果來自三個方面:態度、能力、業績,三個方面按不同的比例折合成最終的成績[8]。通過對評價體系的改革創新,物流管理專業學生的學習效果得到了科學全面的評價,該評價體系也為其他專業的評價體系改革提供了較好的參考和借鑒作用[9]。
總之,加大對物流管理專業的“雙創”教育改革力度是提升專業辦學質量的需要,是服務學生高質量就業的需要,更是助力物流行業企業發展、發揮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職能的需要,必須予以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