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濤
(山東財經大學體育學院 山東濟南 250000)
如何增進兒童少年的心理健康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調查發現我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養總達標率為14.24%,其中兒童(10~12 歲)心理健康知識作答正確率最低[1]。面對這一焦點問題,心理學界、體育學界、醫學界、教育學界、社會學界的專家學者均在積極探索解決的途徑與方法。研究表明,運動干預對促進兒童心理健康具有直接效應,即參加體育鍛煉持續時間越長,心理健康水平越高[2],體育鍛煉以其效果顯著、操作安全便利的特點,已經成為解決兒童心理問題,提高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民俗體育根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沃土,以其厚實的文化內涵與豐富多彩的運動形式深得大眾的喜愛,民俗體育可以這樣定義:由一定民眾所創造,為一定民眾所傳承和享用,并融入和依附于民眾日常生活的風俗習慣(如節日、禮儀等)之中的一種集體性、模式化、傳統性、生活化的體育活動,它既是一種體育文化,也是一種生活文化[3]。從這個意義上出發,舞龍舞獅、秧歌、花鍵、抖空竹、放風箏都可定義為民俗體育,跳皮筋、頂杠、跳房子等游戲也可歸為民俗體育的范疇。民俗體育運動貼近生活,是一種草根運動,契合各地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以遵守社會道德、規范為前提,最大限度張揚主體的個性,體現著身、心、自然完美的和諧。相比較而言,民俗體育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受場地、器材設施等的影響更小,更強調身心健康與全面發展,從事民俗體育運動更容易獲得掌握自主權力的滿足感,并最終構建出更具有內在和諧之美的身體[4]。基于此,該研究擬探討民俗體育運動對小學生自我意識的影響,進而分析可能的影響機制。
選取濟南市實驗條件成熟、課內外體育開展良好、師生配合度高的6所學校中330名小學生為研究對象,平均年齡為11.88±0.81歲。該文采用單純隨機不重復抽樣的方法,將被試對象分為民俗體育運動組和陰性對照組(各組均為165人)。
實驗前,對所有被試進行了心理測試,自我意識、自尊與人格均無顯著性差異。實驗結束后,對330名被試實施心理測試,刪除個人主要信息填寫不完整、多題、漏答、Z字形作答、同一選項作答或者其他規律性作Rosenberg 自尊量表采用李科特四點記分,1 代表很不符合;2代表不符合;3代表符合;4代表非常符合。3、5、8、9、10 反向記分。得分越高表明自尊水平越高,整體自尊Cronbach's α=0.726,Cronbach's α系數指標可答者,實驗后有效測驗量表310份(有效率96.87%),如表1所示。

表1 民俗體育心理效益被試情況
研究對象選取標準:(1)征得監護人知情,監護人與被試自愿參與此次研究;(2)被試對實驗的依從性與服從性良好。
實驗時間:2021年9月—2022年7月。
干預的實施標準:民俗體育運動組在過去的14周,需至少以中等強度,進行每周5次,每次30min的民俗體育運動或每周累計不少于150min 民俗體育運動,民俗體育運動選擇兼顧個人項目、集體項目以及益智類項目;陰性對照組未進行任何民俗體育運動干預。
1.3.1 研究工具確定
根據前期預測試的結果,經過多次集體分析與討論,確定了不同年齡段民俗體育鍛煉的健康心理效應的敏感指標,并據此形成了正式施測的工具。確定正式評價工具的依據是:(1)主要根據預測試結果,保留敏感指標,刪除不敏感指標,如刪除主觀幸福感量表;(2)根據以往研究結論,保留公認有價值的心理指標,如自尊等;(3)力求達到測驗本身的完整性,如人格測驗保留所有條目;(4)由于選用的社會贊許性題目在預測試中表現出不適性,帶來被試的誤解,正式測試中予以刪除。綜上,形成正式施測量表(表2)。

表2 施測工具
1.3.2 研究工具檢驗
Piers-Harris兒童自我觀念量表(PHCSS)包括行為(Cronbach's α=0.545)、智力與學校情況(Cronbach's α=0.595)、軀體外貌屬性(Cronbach's α=0.736)、焦慮(Cronbach's α=0.665)、合群(Cronbach's α=0.548)、幸福與滿足(Cronbach's α=0.537)6個維度,共80個項目,各分量Cronbach's α系數指標可以接受。以接受。
卡特爾14 種人格因素問卷(CPQ)包括樂群性(Cronbach's α=0.635)、聰慧性(Cronbach's α=0.733)、穩定性(Cronbach's α=0.678)、興奮性(Cronbach's α=0.825)、恃強性(Cronbach's α=0.564)、輕松性(Cronbach's α=0.721)、有恒性(Cronbach's α=0.812)、敢為性(Cronbach's α=0.679)、敏感性(Cronbach's α=0.812)、充沛性(Cronbach's α=0.763)、世故性(Cronbach's α=0.724)、憂慮性(Cronbach's α=0.812)、自律性(Cronbach's α=0.803)、緊張性(Cronbach's α=0.623)14個維度,共140個項目,各分量Cronbach's α系數指標可以接受。
1.3.3 統計學方法
實驗數據均采用SPSS 26.0 軟件進行處理,民俗體育運動組與陰性對照組被試、男生與女生被試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P<0.05 時,認為民俗體育運動組與陰性對照組之間,以及民俗體育運動組內男生、女生之間自我意識、自尊與人格各相關維度數據差異顯著。
對被試民俗體育運動組與陰性對照組被試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兩組被試的自我意識、自尊、人格測量描述性統計量及方差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
2.1.1 民俗體育運動組與陰性對照組的自我意識差異
由表3 可知,兩組被試在自我意識行為、智力、軀體外貌、焦慮的維度以及總分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合群維度得分邊緣顯著(P=0.058),且民俗體育運動組優于陰性對照組。其他各維度無顯著性差異(P>0.05)。這表明經常參加民俗體育鍛煉有助于小學生自我意識水平的提高,民俗體育運動組的小學生對自己的行為、智力和學習、身體外貌、人際關系感到滿意,有較高的幸福體驗,較少焦慮。
2.1.2 民俗體育運動組與陰性對照組的整體自尊差異
由表3 可知,兩組在整體自尊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民俗體育運動組得分高于陰性對照組,即民俗體育運動組優于陰性對照組。這表明參與民俗體育鍛煉的小學生對自己產生了更多的積極性評價,從而獲得了更多自信和自尊。
2.1.3 民俗體育運動組與陰性對照組的人格差異
由表3可知,兩組在興奮性、恃強性、敢為性、憂慮性4個維度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樂群性維度邊緣顯著(P=0.081),且民俗體育運動組樂群性、興奮性、恃強性、敢為性得分高于陰性對照組,陰性對照組憂慮性得分高于民俗體育運動組,即民俗體育運動組優于陰性對照組。其他各維度無顯著性差異(P>0.05)。

表3 實驗后民俗體育運動組與陰性對照組的自我意識、人格測量差異
民俗體育運動組,男生與女生兩組被試的自我意識、自尊、人格測量描述性統計量及方差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在自我意識方面,女生行為維度得分顯著高于男生(P<0.05),其他各維度及總分無顯著性差異(P>0.05);整體自尊無顯著的性別差異(P>0.05);人格各維度中,僅穩定性、自律性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且均是女生高于男生,即女生的穩定性、自律性優于男生,其他各維度無顯著性差異(P>0.05)。

表4 實驗后小學民俗體育運動組的性別差異
由實驗結果看,民俗體育運動對小學生的自我意識、自尊和人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促進作用,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探討可能機制。
文化創造著不同國家、民族、社區人們的性格、心理、行為方式、思維方式以及種種價值觀念[5]。陳維揚等人[6]認為,文化可分為工具性文化(如技藝、技術等)與習俗性文化(如約定俗成、儀式等),通過工具性文化感知和習俗性文化感知個體會產生相應的心理效益。民俗體育文化與中華傳統文化息息相關,體現著華夏兒女精神內涵、文化傳承與行為方式,鑼鼓喧天,紅綢飛舞,龍獅騰躍的景象就像中華符號一樣烙印于各國人民的內心。可以說,民俗體育多樣的形式與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參與者得到了教養與教化,進而獲取到豐厚的心理效益。
年長者與年少者下棋時要恭請年長者先落子,舞龍表演前往往會由德高望重之人點睛,彰顯著尊老尚德的中華傳統文化;頂杠、拉桿、掰手腕等民俗體育游戲,強者對弱者讓半手的約定提示著和合之美的中華傳統美德。程式化的儀式與約定所體現的民俗體育文化內涵會對小學生的自我意識、自尊和人格產生良性影響。此外,民俗體育項目不僅要求參與者必須具有勇敢堅韌的心,還需要參與者之間具有渾然一體的配合,如蕩秋千、攀爬、舞龍、舞獅,這些民俗體育運動項目有配合、有協同,體現著挑戰自我、超越自我、征服自然的文化內涵,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參與者的有恒性、敢為性、合群度,更增強了參與者的集體歸屬感和整體自尊。
體育運動可以降低焦慮水平,提高自尊、感知覺,維護良好的心境及積極情緒狀態,眾多學者的研究成果支持了這一結論,如Fox[7]認為體育鍛煉是發展兒童積極自我的一個有效媒介;陳作松等人[8]認為身體鍛煉可以直接對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產生顯著影響,亦可以通過身體自尊、人格、人際關系等中介變量對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產生較大影響;劉濤[9]認為可以通過神經—認知模型解釋身體性自我意識。民俗體育貼近生活,易于開展,從內容到形式,再到負荷,均具有自身優勢,能夠對小學生的自我意識、自尊和人格等方面產生積極影響。
首先,民俗體育項目可以顯著提高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統籌規劃能力和持久工作學習的耐力,如泰安、濟寧地區的下三棋,魯中和魯南地區的四頂棋,以及廣泛分布于齊魯大地的五福棋。棋牌類的民俗體育活動,可以培養參與者的專注力、思維縝密性以及面對挫折的耐受力。其次,民俗體育運動組的興奮性、恃強性、敢為性、憂慮性4 個維度較對照組存在顯著性差異,樂群性維度邊緣顯著,這可能也與民俗體育運動的項目特征有關。人們的自我表現行為會帶來自我概念的變化,這被稱為內化,內化在很多時候是通過個人在社會交往中承擔某種社會角色來實現的。大多數民俗體育項目,既有個體的競爭,也有同伴及群體之間的協作,所以在參與過程中,個體的團隊精神、集體榮譽感得到了提高,同伴的支持與信任也使參與者更加樂觀外向,更加果斷勇敢,更愿意與他人接近,表現為興奮性、恃強性、敢為性、憂慮性、樂群性更優。
男生和女生在人格方面存在差異是不言而喻的,許多研究表明心理與性別有密切的關系,男性氣質多表現為獨立、勇敢、自信而且具有支配感和成就感,喜歡競爭性強的激烈活動。女性氣質多表現為溫和、敏感、被動,缺乏自信和果斷精神[10],女性可能更加壓抑自己的本性以順從環境和人際需要。差異的產生既有生物因素,也有社會環境因素。生物因素包括染色體、激素、大腦兩側化的發展等,環境因素包括文化背景、地域特征、家庭環境、人際關系等。真正放大兩性人格差異的是環境因素,在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中,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均會發生轉化。
民俗體育成長于特定的文化背景與風俗習慣中,內涵豐厚,形式多樣,或剛勁雄健、粗獷豪放,或柔美謙順、和風細雨,剛柔并濟中體現出和合之美。民俗體育運動營造的剛柔并濟、和合并存的環境更適宜參與者兩性化人格特征的形成。對女生而言,參與民俗體育使她們少有顧忌,敢于作為,使她們獨立自信,富有主見,提高了女生的自我效能感,讓她們更加積極主動。對于男生而言,參與民俗體育使他們少有冒進,更加細心,使他們遇事冷靜,情緒穩定,提高了男生的變通能力,讓他們更加沉著自信。
民俗體育運動可以提高小學生的自我意識和整體自尊,進行民俗體育鍛煉能夠促進小學生人格的發展;經過14 周的民俗體育運動干預,男生、女生之間在自我意識方面,以及女生行為、人格方面的穩定性、自律性維度都具有顯著性差異,其他各維度無顯著性差異。以上差異的產生可能與民俗體育豐厚的文化內涵,民俗體育項目本身的特征以及男女性別差異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