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我國實現農業綠色化的重要領頭人,研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綠色農業發展現狀有助于科學認識目前綠色農業發展的進程,更好地制定未來綠色農業發展路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綠色農業受到發展方式、技術水平、主體認識水平、生產銷售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進而提出改進綠色生產技術、壯大綠色發展隊伍、完善土地政策、加大資金投入等方面發展綠色農業,更好地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綠色化發展。
關鍵詞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綠色發展;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0517-6611(2022)02-0270-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2.070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Study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New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Entities Supporting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BI Ya-q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 Hubei 434023)
Abstract New agricultural operating entities are important leaders in realizing green agriculture in China.Th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new agricultural operating entities is helpful to scientifically understan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process of green agriculture and better formulate the development route of green agriculture in the future. New agricultural operators are influenced by factors such as development mode, technical level,recognition level,production and sales environment, puts forward to improve the green production technology, expand the green development team, perfect the land policy, increase capital investment and other aspects to develope green agriculture,so as to better promote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new type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main body.
Key words New-type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ubject;Gree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Affecting factors
作者簡介 畢雅琦(1997—),女,河北唐山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村經濟與發展。
收稿日期 2021-04-26;修回日期 2021-06-08
我國要想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就必須穩住農村的基本盤,隨著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不斷推進,農業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要求也就越來越高。2002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提出“綠色發展”的概念,2003年我國首次正式提出“綠色農業”的概念,直到2020年,連續6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提出農業綠色增產、增收,綠色化發展的理念,這也就意味著未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以綠色發展為主要方向。
我國一直以來十分重視綠色農業的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綠色農業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要條件。從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角度來說,鐘真等[1]研究發現由多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組成的農業產業化聯體符合我國的國情與農情,更好地保證我國糧食的安全性與優質農產品的有效供給,更好地推動綠色農業的發展。從農業技術選擇及方法的角度來說,崔銳[2]提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農業科技協同創新的重要參與者與使用者,通過農業科技的綠色化改良,更好地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提高綠色農業的發展水平。從產業融合的角度來說,陳璐等[3]認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的重要依托,是促進農業綠色化發展、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重要手段。從農戶對綠色發展意愿的角度來說,程鵬飛等[4]提出農戶的生產行為意愿受到內在感知與外部環境的雙重影響,楊文杰等[5]提出農戶的積極參與是促進農業綠色化發展的內生動力,農戶的行為態度、主觀規范和行為控制都是影響農戶產生綠色生產行為的主要因素。從完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機制的角度來說,沈興興[6]提出農業的綠色發展離不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積極參與,提高自身發展能力的同時,需要強化其外部服務支撐,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現有的研究大多數以小農戶研究為出發點,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我國農業發展的帶頭人,無疑要特別重視,所以筆者選擇直接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始研究,進而提出一些對策建議。
1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綠色農業現狀
1.1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綠色農業成效顯著
近年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綠色農業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在秸稈處理方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認識到秸稈燃燒的危害,考慮到綠色發展以及提升其經濟價值的同時采取了相應的措施,規模化打捆,提高秸稈處理效率,增加堆肥還田,減少直接還田等[7]。在農用化學品使用方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正在逐步用有機肥替代傳統化肥,優化化肥使用結構,減少農藥的使用量,使用生物農藥,生產綠色農產品,對農膜及農藥包裝品進行科學的回收利用。同時采用綠色農業生產技術,如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等,進行綠色科學化管理。
1.2 政府高度重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綠色農業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力量,為此政府也提供了相應的支持。第一,政府不斷地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綠色發展理念[8],提高其綠色農業發展的意識,以保護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為基本原則,保證綠色農產品的質量與有效供給,提高其在市場上的核心競爭力。第二,為了提高綠色農產品的質量,政府改變了以往片面追求數量的政策,要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運用綠色農業生產資料、綠色農業生產技術,科學栽培種植,優化綠色種植結構,轉向綠色環保型農業。第三,政府加大了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綠色專項資金,用補貼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生產積極性,讓其農業綠色生產得到相應的支持與保障,進而促進農業的綠色發展。第四,加強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綠色職業化培訓,進一步為農業綠色化發展提供專業化主體。
1.3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綠色農業模式趨于多樣化
隨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不斷蓬勃發展,主體發展綠色農業的模式也日趨多樣化[9]。第一是產業園區模式,以往發展農村經濟時,忽略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為此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環境保護為核心,以綠色科技與科學的管理為依托,成立綠色生態農業示范園區;第二是發展單一產業模式,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因地制宜,根據其獨有的天然與地理環境來發展單一的綠色農產品,專注于某一種農產品的生產研究,創新綠色發展方式;第三是生態農莊模式,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打造綠色農產品基地,吸引更多的游客,使綠色農業與旅游業完美結合。
2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綠色農業的影響因素分析
2.1 農業生產技術水平
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使用綠色農業技術整體水平比較低,首先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自身來說,長期以來的小農經營模式,再加上農民所獲得的收入有限,在客觀上就降低了在綠色農業技術上的投入意愿,進而導致生產經營較為粗放,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現象嚴重;其次從綠色資金投入來說[10],投資農業的風險大,回報期長,所以綠色農業技術的發展因得不到充足的投資而發展落后;最后,綠色農業技術配套的人才缺乏,綠色農業技術得不到很好的運用。
2.2 主體農業綠色發展認識
歸根到底,綠色農業的發展需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帶動,主體的積極采用與配合才是綠色農業發展的前提。現階段,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整體的綠色環保意識相對比較薄弱,再加上大部分主體知識文化水平有限,對發展綠色農產品所帶來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認識不足[11],而且綠色農業的發展沒有做到因地制宜,沒有根據我國現階段農村與農民的特點進行對接式宣傳教育推廣,沒有實現更好地宣傳綠色農業發展的思想,沒有積極宣傳綠色農業發展所帶來的積極效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綠色農業發展的全面認識沒有得到提高,參與綠色農業發展的積極性不夠高。
2.3 資金的投入使用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綠色生產的各個階段都需要有配套的資金支持,而綠色農業發展的投資長且見效慢,相對生產經營風險較高,自身很難從市場上吸引資金,從整個金融市場來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位于市場的最末端。并且農村金融市場尚未健全,雖然部分金融機構提供了綠色農業供財政貼息甚至免息等優惠活動,但期限短、手續難、要求高、額度低等現象依舊存在,從財政補貼來看,政府雖提供了綠色農業發展的部分補貼政策,但依舊不健全[12]。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是發展綠色農業的重要問題。
2.4 農產品的銷售環境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農產品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綠色農產品的需求也逐漸增多,但綠色農產品在營銷環節還存在一定問題。首先,營銷渠道較為單一,農產品來自農民,對綠色農產品市場了解甚微,大部分地區的農產品還沒有真正走進大市場中,網絡建設相對不健全,所以綠色農產品很難形成規模銷售;其次,政府對綠色農產品市場規范力度不大,綠色農產品作為一個新興事物,必定會有一些企業惡意營銷,再加上市場本身管理不夠規范,進而造成市場亂象,損害農民利益。
3 對策與建議
3.1 進一步創新綠色農業技術
加強對綠色農業科技研發,不斷提高綠色農業技術的創新發展水平。目前我國綠色農業技術需要在多方面加以提升與運用,主要體現在農業的投入與產出的綠色化,包括化肥、農藥、農膜的使用以及節水技術的改進等。首先,我國農業發展的現實困境就是人多地少,為了增加農產品產量必定會增加化肥、農藥、農膜的使用率,而這些都是很難降解的化學產品,長期下來會對我國的土地、水域等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為此,接下來要不斷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化肥、農藥等使用的環保性,加強綠色技術的研發與使用,加大力度研制出新型環保的綠色化肥、農藥等。其次,在綠色農業節水技術上也要不斷更新發展,大力保護水資源。第一要廣泛推廣旱作農業技術,增強綠色農業發展的穩定性;第二要完善信息技術管理體系,建立精準的技術控制平臺;第三是提高生物節水技術,提高其抗旱性。
3.2 打造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綠色發展隊伍
綠色農業的發展要依靠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不斷提高其整體綠色認識與素質,首先建立農業綠色發展帶頭人選拔機制,主要從有一定知識文化和管理經驗的種田能手、有想法返回農村創業的大學生等人員中產生。其次,建立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綠色農業的培訓機制[13],豐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綠色技術管理經驗、綠色農產品市場銷售和綠色農產品質量安全等方面的知識儲備,每年培訓時間不得低于120 h。最后,建立綠色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管理機制。堅持人才流動,依托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農業科技創新團隊搭建現代信息公開平臺,構建農業人才市場,通過市場機制優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人才資源的配置和使用。
3.3 強化綠色資本供給
加強資本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供給與激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想要大力發展綠色農業,他們在農業用地、經營管理、科技培訓、基礎種植等方面需要的資金缺口仍很大,而且有的剛起步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本身信譽不太高,很難籌集夠自己所需要的資金,所以需要進一步的綠色資金供給。首先,在財政供給上,要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制定各種具體實用的綠色優惠政策,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各個階段,給予不同的激勵補貼,比如購置農機補貼、購買化肥補貼等,同時制定優惠政策,減輕其稅費負擔。其次,進一步強化金融支農,創新農村信貸綠色擔保形式,加強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14],增加能進行抵押的物品的范圍,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物”可抵,試驗新的綠色擔保模式,比如“龍頭企業+農戶”“基地+農戶”的貸款擔保模式,來滿足其基本資金需求,進行規模經營,同時帶動周邊小農戶發展生產,實現農業現代化。
3.4 優化綠色農產品銷售環境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生產的農產品要實現有處可銷,要依托農產品重點產區和銷區,鞏固擴建新建一批輻射能力強、滿足跨區域流通需求的綠色化農產品骨干批發市場,服務城市,帶動產業,形成相對完整的綠色化農產品交易市場、方便快捷的綠色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同時完善相應的菜市場、農貿市場等便民場所,不斷提升便民市場服務功能與質量,為消費者提供可靠的消費環境,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對綠色農產品的需求。拓展電商渠道,促進線上銷售。拓展農村電商發展新模式[15],加強與阿里、京東、新華 99、郵政、拼多多等大型電商平臺合作,促進農產品展示、產銷銜接項目實施。通過網紅直播、電商服務、供應鏈平臺、智能云倉等一站式服務,充分利用地標性農產品、農業龍頭企業、“中華老字號”等打造本地“一縣一品”品牌影響力,帶動優質綠色農產品的對外輸出,進而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綠色生產積極性,使其生態、經濟“兩手抓”。
參考文獻
[1]
鐘真,蔣維揚,趙澤瑾.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的主要形式與運行機制:基于三個典型案例的研究[J].學習與探索,2021(2):91-101.
[2] 崔銳.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我國農業科技協同創新的動力機制與現實路徑[J].農業經濟,2021(2):22-24.
[3] 陳璐,李玉琴,王顏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增收效應分析[J].學習與探索,2019(3):116-123.
[4] 程鵬飛,于志偉,李婕,等.農戶認知、外部環境與綠色生產行為研究:基于新疆的調查數據[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21,35(1):29-35.
[5] 楊文杰,鞏前文.農村綠色發展中農戶認知對行為響應的影響研究[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40-48,176.
[6] 沈興興.小農戶步入農業綠色發展軌道的路徑初探[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1,42(3):103-109.
[7] 王恒,易小燕.綠色發展背景下農戶施肥及其決策行為研究進展[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9,27(8):1284-1292.
[8] 劉迪,孫劍,黃夢思,等.市場與政府對農戶綠色防控技術采納的協同作用分析[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9,28(5):1154-1163.
[9] 崔健,王丹.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綠色發展問題研究[J].農業經濟,2021(2):44-45.
[10] 余威震,羅小鋒,唐林,等.農戶綠色生產技術采納行為決策:政策激勵還是價值認同?[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20,36(3):318-324.
[11] 高昕.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戶綠色生產行為內在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經濟經緯,2019,36(3):41-48.
[12] 石志恒,慕宏杰,孫艷.農業補貼對農戶參與農業綠色發展的影響研究[J].產經評論,2019,10(3):144-154.
[13] 王學婷,張俊飚,童慶蒙.參與農業技術培訓能否促進農戶實施綠色生產行為?——基于家庭稟賦視角的ESR模型分析[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21,30(1):202-211.
[14] 魏昊,夏英,李蕓.信貸需求抑制視角下農戶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采納行為分析[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56-66,164.
[15] 薛巖,馬彪,彭超.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電子商務:業態選擇與收入績效[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20,19(4):399-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