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雅玲(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實驗小學 352201)
寫作是小學高段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由于目前多數高段寫作教學存在教學方式單一,使得小學生寫作水平普遍偏低,寫出來的作文千篇一律。而陶行知教育思想中至關重要的一項內容就是創造新的教育方式,單一的教學方法無法適合全體學生,所以教師必須學會靈活使用不同的創新教學方法開展“習作單元”教學,讓學生產生更多的創作欲望,增強其寫作思維。
統編版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的“習作單元”主題為“說明白”,即清楚介紹某個事物。教學中,教師應以單元為整體,從要素出發,準確定位教學目標,發揮文本的作用,幫助學生掌握說明的基本方法,將事物“說明白”。學生在四年級學習過說明文,已具有一定認知與基礎,但對說明文基本方法較為陌生。所以,在小學高段,需要學生正確梳理文本內容,注重引導學生體會文本在表達上的特點,從而正確運用說明方法進行習作實踐。
例如,在教學課文《松鼠》時,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感知說明文語言的多樣性。說明文語言一般有真實性、準確性、邏輯性、科學性的特點,因此在學生的認知中,說明文通常都比較客觀與科學。但依據語言風格的不同,說明文分為文藝說明文與平實說明文兩種,其中平實說明文在介紹對象時,通常不帶感情色彩,用真實、準確的文字進行說明;文藝說明文在“說明白”的過程中,通常是運用生動、活潑、形象的語言進行介紹,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與態度。而《松鼠》屬于文藝性說明文,內容充滿想象與聯想,語言更加生動形象。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出示平實說明文片段“松鼠體形細長,體長17~26厘米,尾長15~21厘米,體重300~400克”。然后進行引導:“同學們,你們回憶說明文的特點,再讀一讀這句話,你們發現什么?作者用什么樣的方法介紹松鼠?”學生通過自身經驗能夠很快回答:“這句話用列數字的方法說明了松鼠的體長、尾長、體重。”教師給予肯定,然后繼續提問:“在《松鼠》這篇課文中,也同樣對松鼠進行了介紹,課文介紹與資料有什么不同?兩者給你們什么不一樣的感覺?”學生對比后回答:“資料是利用列數字方法進行說明,而課文還使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而且資料中的介紹非常客觀,沒有感情色彩,讓人感覺松鼠距我很遙遠,而課文中的介紹十分生動活潑,我好像能夠想象到松鼠可愛、漂亮的樣子。”教師繼續提問:“如果讓你們來寫一篇說明文,你們更喜歡哪一種方式?”有的學生覺得資料中的說明方法太過枯燥,所以喜歡課文中的方式;也有學生認為說明文就是為了清楚介紹事物,所以傾向于資料中表達的方式。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理解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說明文有著多樣的語言風格,既可以準確、平實,也可以活潑、生動,不論采用哪種風格,都要準確、清楚、有條理地把一件事物描述清楚,為說明性文章的寫作做好鋪墊。陶行知先生說,“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這是說要從行動中獲得知識,再用知識去指導行動,只有這樣才能推動學生不斷進步。所以,教師需要讓學生進行實際寫作,分別用平實方法與文藝方法對同一種事物進行介紹,使得學生能夠在語言實踐中感知兩者之間的區別,有助于學生內化知識。
在小學高段習作教學中,人物描寫屬于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在對人物進行描寫時,需要學生通過文字讓人物變得鮮活、立體,并確保描寫得生動與具體。陶行知一生堅決批判和反對舊傳統中封閉式的、僵化的教育,倡導開放型的、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的新型教育,這具體表現在他創立的“生活教育”理論上。為將人物特點突出,教學需要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在教學過程中引領學生捕捉生活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例,這有助于學生在習作中塑造人物形象,更好地彰顯人物特點 。
例如,統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習作單元”目標是通過人物描寫方法把一個人寫清楚。習作例文《我的朋友容容》一課的教學,應突出“例”的支架作用,聚焦單元要素,指向寫作。教師首先提出問題:“文中寫了有關容容的哪些事?她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學生進行閱讀梳理,把握文章通過描寫“送報紙”和“寄信”兩個事例,展現容容樂于助人、好奇心強、天真、可愛的人物特點。教師再引導學生結合例文和批注,進一步掌握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教學中,教師著重引導學生多種途徑收集、選擇表現人物形象的典型事例,拓寬思路,“如果我們現在要寫《我的媽媽記憶力超群》的作文,你們覺得通過哪些事例能夠將媽媽記憶力非常厲害這個特點展示出來?”教師根據學生特點進行分組,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討論,最后讓小組代表發言。這種方法符合陶行知教育理念,即建立一種與社會生活實際密切結合的新教育,實現“生活即教育”。例如,“我的媽媽可以記住全家人的生日”“我的媽媽能夠記得家里物品在哪”“我的媽媽能夠記住發生在很久很久之前的事情”“我的媽媽可以記住我隨口說的一句話”“我的媽媽過目不忘,只要她看過的文章,都能夠記住文中所有的內容細節”等。教師進行小結,進而讓學生在這些列出的材料中選擇1~2個自己認為最能夠表現媽媽記憶力超群的材料,并對其進行詳寫,其他事例適當作為作文輔助材料,進行略寫,從而幫助學生分清主次材料,通過合理的布局來詳寫典型案例,使學生在習作時能分清主次。語文屬于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在陶行知教育理念下,教師還需要豐富學生的生活,為學生提供充實的習作素材,使得學生能夠更好地捕捉生活中的典型案例,通過多角度細致觀察,才能更好把握人物主體特點。
學生在對素材進行重組時,一般需要經過三個階段,即回憶素材、選擇素材、重組素材。而小學高段學生在習作時,通常會存在無法準確捕捉與人物特點相關的典型事例的問題,因此教師需要充分利用習作例文與交流平臺,幫助學生體會圍繞人物特征捕捉典型事例的方法,通過聚焦人物特征,嘗試綜合運用寫人的方法,使學生對人物的描寫變得活靈活現、呼之欲出。
統編版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習作單元”的主要習作要素是“圍繞中心意思寫”,而范文是指習作過程中為學生提供示范的例文,保護習作知識與技巧,是能夠落實該單元的習作要素。所以,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不斷挖掘單元文本中的知識內容,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并為學生的習作提供“技術性知識”,從而提高“習作單元”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學課文《夏天里的成長》時,教師可以從閱讀與習作兩個角度安排兩個語文要素,使學生能夠掌握通過一件事表達中心思想的方法。教師先讓學生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即“夏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再引導學生從該中心句中提煉出關鍵詞,即“夏天”“萬物”“迅速生長”。根據這些關鍵詞引導學生找出《夏天里的成長》圍繞這些關鍵詞寫了哪些“物”,如文章圍繞“萬物”寫了自然事物的生長、動植物的生長、人的生長,“迅速生長”寫了大小、高度、形狀以及新生物的誕生。教師利用框架圖的方式將文章結構框架直觀地展示出來,使學生領會到了謀篇布局的方法。在學生感知文章的謀篇布局后,教師再讓學生將目光聚焦到關鍵詞上,讓學生找出這些關鍵詞在文中與之相對應的段落與句子,使學生能夠進一步了解圍繞中心具體描寫不同事例的方法。教師讓學生根據范文進行課堂小練筆,讓學生仿照文章中第二段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個季節進行創作,之后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相應的點評,幫助學生在習作訓練中內化聚焦文本中心的寫作方法與技巧。比如,“不必說淡黃的迎春花,常綠的桂花樹,粗糙的大石碑,合苞的玉蘭樹;也不必說魚兒在水池中游動,五彩的蝴蝶立在花瓣上,勤勞的螞蟻一直在草間運輸各種食物。”“不必說青綠的草坪,方正的雕塑,高大的廣玉蘭;蜻蜓飛在池面上,各色的魚兒不時高高躍出水面。”“不必說金黃的迎春花,粉紅的玉蘭花,莊重的印章,清澈的池水;也不必說輕盈的蝴蝶在花間飛舞,靈動的金魚在池水中嬉戲,長長的蚯蚓在土里穿行。”學生很有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沒有見到過部分景物,因此在景物描寫上很難賦予情感。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好與之相關的圖片或者短片,通過多媒體技術讓學生觀察有關菜畦、小草、樹根、鳴蟬等相關圖片,使他們能夠有直觀的認識,引導學生通過圖片、短片來對景物進行細致的觀察,如蔬菜的根莖、葉脈、形狀、顏色等。對景物的外觀有了清晰的了解之后,教師再為學生講解景物與之相關的生長環境,幫助學生對相應景物進行更加細致的描寫。在最后的評價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單元目標制定評價推薦表,從而衡量學生的習作質量,有效評估教學效果與質量。教師需要結合習作要求以及學生實際情況設計清晰明確的評價表,其目標包括“是否圍繞中心意思來寫”“選取的事例是否有詳略”“選材是否具有代表性”“描寫是否生動具體”。學生在習作過程中利用習作評價表進行評析,并檢查習作是否達到單元主題習作要求,促使學生養成自評自改、字斟句酌的良好習慣。
在“習作單元”教學中,充分利用范文引路,可以幫助學生掌握聚焦于文本中心的寫作技巧,從而對照范文進行課堂點評,及時為學生提供具體詳細的反饋,讓學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讀寫融合更具有實效性。
在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中,以解放學生天性為核心理念,以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潛能為目標。作文屬于高段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需要充分運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為學生創造一個更為良好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在自由輕松的氛圍之中愛上寫作,通過寫作指導創新來促進學生寫作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