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曉鳴 張興和
【摘要】研究表明,體育鍛煉與免疫力息息相關,而疫情期間加強體育鍛煉對增強初中生機體抵抗能力及免疫力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廣州市黃埔區華峰中學為例,探討疫情期間在校學生體育鍛煉的現狀,以期為學校體育工作實施相應措施提供有效的數據與建議,并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初中在校學生體育鍛煉的科學管理與指導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新冠肺炎疫情;在校初中學生;體育鍛煉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以廣州市黃埔區華峰中學在校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初一年級245人,初二年級200人,初三年級154人,共599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從中國知網、中國教育網等相關網站的檢索中獲得了一定數量資料,進行文獻的歸納,了解在體育鍛煉領域的研究現狀動態,提供理論基礎和解決問題的思路。
2.問卷調查法
發放問卷599份,回收599份,回收率為100%;有效問卷599份,有效問卷率100%。
3.數理統計法
采用SPSS和ESCEL對所收回問卷的各項數據進行描述與統計分析處理,用百分率對計數資料進行一般性描述。
4.訪談法
筆者在問卷調查期間通過網絡的形式與學生進行交流,獲取相關信息,了解調查他們有沒有去參加體育鍛煉、體育鍛煉的認知情況、動機態度、影響因素,還有他們的一些自身體會與建議。
二、結果與分析
(一)在校學生疫情期間參與體育鍛煉的現狀
1.在校學生疫情期間參與體育鍛煉的頻率和時間分析
按《中小學生體育鍛煉運動負荷衛生標準(以下簡稱《標準》)規定,中小學應有80%以上的學生每周鍛煉5次。問卷調查顯示,該校在校學生每周參與體育鍛煉次數在1-2次的比例占所調查人數的55.76%;2次以上的占30.39%;而5次以上的比例只有12.19%。由此看出,學生在疫情期間每周參與體育鍛煉的頻率較低,未能達到《標準》所規定的要求,而且還有13.86%的學生每周幾乎不參與體育鍛煉。但總體而言,有86.14%之多的學生在疫情期間參與體育鍛煉,這是很好的現象。體育鍛煉的時間、頻率和強度三個方面對體育鍛煉的總量有重要的影響意義,體育鍛煉總量的控制決定了體育鍛煉的目標達成。從表1可知,學生每次參與體育鍛煉的時長在60分鐘以上的比例占所調查人數的6.18%;30-60分鐘的占比為34.06%;10-30分鐘的占比例為40.57%;雖然還有19.20%的學生每次參與體育鍛煉的時間在10分鐘以下,但總體而言,在校學生每次進行鍛煉時長絕大多數為10-60分鐘,能夠維持適量的運動量,符合《標準》中要求中小學生每次鍛煉的時間為20-30分鐘。
2.在校學生疫情期間參與體育鍛煉的態度分析
體育態度是人們對體育現象在自身生活中的重要程度的評價、判斷,是體育情感的直接流露。它與人們的體育需要、體育價值觀、體育生活中的直接體驗有著密切關系。從問卷調查中得知,有81.97%的學生對體育鍛煉的態度都是積極向上的,沒有出現消極的現象。這說明學生普遍都能接受疫情期間進行體育鍛煉。在問及“疫情結束后能否繼續保持長時間的體育鍛煉”時,有81.14%的學生表示一定會保持較長的體育鍛煉時間;14.70%的學生表示可能會;極少數的學生在疫情結束后不會繼續參與體育鍛煉,占了總調查人數的4.17%,這類學生選擇不參與體育鍛煉原因,可能受到學業壓力的影響。這說明學生對體育運動態度的改變后,會影響到他們未來的體育參與意識。
3.在校學生疫情期間參與體育鍛煉的項目選擇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在校學生疫情期間參與體育鍛煉選擇的運動項目排列前6位的依次是:徒手、器械健身;跳繩;健美操、舞蹈;球類運動;跑步、散步;瑜伽。由于疫情期間,國家倡導廣大市民減少外出活動,避免外出活動相互感染,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項目根據實時情況而發生改變。其中,徒手、器械健身和跳繩依次占了總調查人數的94.82%和83.14%,排在疫情期間在校生喜歡的體育鍛煉項目的第一和第二位置。這兩種運動項目不受場地限制,運動過程中可簡化項目要求;運動量和強度又易控制,不易產生嚴重疲勞感,可以將免疫機能維持在一個較高水平上 。并且,跳繩是中考體育中的一項,學生選擇作為鍛煉項目,完全符合學業發展需求。還有43.57%的學生選擇了球類運動以及31.05%的學生選擇了跑步、散步。球類運動項目較為激烈,而且還有對抗性強的特征,充滿了激情,一直都受到學生的喜歡。但是,因為疫情期間,減少外出不僅是國家倡導,而且減少外出避免飛沫傳播,也是對自己和他人負責的一種表現,對控制疫情的蔓延有積極作用。同時,當學生積極地參與到這些運動項目中時,身體容易發生疲勞,會造成機體的免疫下降,更加容易感染病毒。而且,球類運動需要用到的場地比較大,如,籃球、足球等運動難以在家中施展,還有可能影響樓里鄰居街坊。因此,學生減少這些項目參與是正確的選擇。就算學生再喜歡這類運動,也會自覺遵守國家的號召,為打造人類美好生活貢獻一份力量。
4.在校學生疫情期間參與體育鍛煉的組織形式分析
由于初中生處于青春期,心理上會發生一些變化,青春期的學生更加向往自由的生活,開始不愿意被家人和生活所約束。所以,很多學生在體育鍛煉的時候,他們更喜歡獨自活動或者和同齡朋友、同學們在一起參加活動。問卷調查得知,學生在疫情期間,參與體育鍛煉的主要形式是“個人”與“和朋友一起”,分別占調查總人數的 80.43%和36.23%。通過訪問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方式,他們和朋友、同學一起鍛煉是通過網絡視頻的方式,互相監督,共同參與鍛煉。
(二)在校學生疫情期間參與體育鍛煉影響因素分析
1.疫情期間參與體育鍛煉的動機
問卷調查顯示(見表2),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動機是增強體魄,提高免疫力,占了調查人數的67.45%;有46.58%的學生認為,他們參與鍛煉的動力是因為他們把體育融入了生活,認為體育是生活中的一部分,當成了生活中的一種消遣方式。這更能說明運動的魅力。對這部分學生來說,運動對于他們的生活而言是不可或缺的;還有31.55%的學生是因為個人愛好而參加鍛煉。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這類學生的運動更加到位用心,因為他們的目標明確,完全出于本心,符合內心愿望。
2.在校學生疫情期間影響參與體育鍛煉的因素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見表3),影響學生在疫情期間參與體育鍛煉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運動場地”是影響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最主要因素,占了總人數的91.49%。因為學生在非疫情期間,參與體育鍛煉的場所多為戶外以及體育館等,且身邊都有同學和朋友,體育鍛煉的氛圍也不一樣。而且,戶外的運動場不僅寬敞而且空氣流通好,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肺炎打消了學生外出的念頭,而且家里的家具、裝飾嚴重地限制了學生的運動范圍,削弱了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和激情。還有學生認為,“健康意識”“心理狀態 ”“運動習慣”也是影響參與體育鍛煉的原因,分別占了60.43%、54.76%和51.25%。這說明了學生在大腦中還沒有形成明確的體育鍛煉以及健康概念,不知道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和參與體育鍛煉帶來的好處。有47.75%的學生認為,閑暇時間會影響到參與體育鍛煉的因素。這說明學生在時間的分配上出現了問題,導致安排在體育鍛煉的時間減少甚至沒有。其實,在其它文化活動后進行體育鍛煉,可以消除腦力疲勞。還有42.90%和35.89%的學生選擇了科學鍛煉指導和親友影響,這說明了初中階段的學生暫時還沒有形成自覺參加體育鍛煉的意識,仍然需要有人組織、指導、陪同和監督他們進行體育鍛煉。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從調查結果來看,疫情期間在校學生參與鍛煉人數的比值是令人欣慰的,每周都有參與體育鍛煉的占有86.14%之多,但是不參與的也有13.86%;而能堅持每周鍛煉3次的占 18.20%,4次或以上的占 12.19%,符合《標準》規定中小學生每次鍛煉時間的占了調查總人數的40.57%。
2.疫情期間參與鍛煉的學生,絕大部分對體育鍛煉是持支持認可態度的,他們的鍛煉意識和態度是積極的、向上的;且有81.14%的學生表示疫情結束后會繼續保持長時間的體育鍛煉,這對“終身體育”的開展有積極意義。
3.疫情期間在校學生在體育鍛煉活動項目的選擇上,更多地傾向不受范圍控制的居家體育運動項目。“和朋友一起”與“個人”是在校學生在疫情期間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活動形式。
4.“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塑造形體、提高機能”“愉悅身心、豐富生活”“調節情緒、緩解壓力”是促使在校學生在疫情期間參與體育鍛煉的主要動機,且朝著“增強體魄,提高免疫力”的方向發展。而“運動場地”“健康意識”“心理狀態”“運動習慣”則是在校學生疫情期間參與體育鍛煉的主要影響因素。
(二)建議
1.加強學生的思想意識教育
相關部門和學校應抓住有利時機積極引導學生居家健身,加大宣傳力度。學校應加強學生思想教育,提高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意識。思想意識是影響參與動機的主要內因之一。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宣講、公眾號、班會課等形式宣傳運動精神、運動的好處,進一步強化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樹立終身體育的觀念。
2.教師以身作則,培養學生鍛煉意識
在網絡直播體育課上,體育教師應多強化科學鍛煉這方面的知識理念,讓學生意識到,科學的健身才是鑄造健康體魄的前提保證;還應該積極開展網上現場直播體育鍛煉方法指導活動,做到以身作則,由教師帶動更多的學生參與到體育鍛煉中,強化學生體育鍛煉的行為。
3.制訂運動處方,指導學生科學鍛煉
學校體育組和衛生組應聯合制定相應的運動處方,建議學生疫情期間要加強體育鍛煉,要做到如下幾點:注意以提高肌體免疫機能為主,以中等負荷的有氧運動和力量訓練,以及柔韌、平衡、靈敏等其它為輔為最佳途徑;安排每周五次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每周進行兩次非連續日的中或小強度的肌肉力量練習,每次運動達到或接近30分鐘,力量練習每組休息1-2分鐘;有氧運動時間和休息時間為1:1;每周累計達到或接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累計達到或接近60分鐘的中等強度的力量練習。疫情期間不建議使用大重量負荷和高強度的爆發力練習。
參考文獻:
[1]王文明,張殷.中小學生體育鍛煉運動負荷的現況調查[J].中國校醫,2001, 15(4):254.
[2]陳陽春.中學生課外體育活動參與的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9.
[3]崔永霞,呂世光,高玉敏. “非典”時期我校學生體育鍛煉情況的調查與研究[J]. 河北建筑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1(3):61-62.
[4]唐錫麟.兒童少年衛生學(第2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59-161.
責任編輯? 吳華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