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少姬
【摘要】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十多個年頭,筆者希望能成為學生的“點燈人”,把一本本有趣的、耐人尋味的書,帶到學生面前,讓他們興致勃勃地閱讀,在潛移默化中愛上閱讀。本文從“采擷閱讀之花,充分做好班級讀書交流會的準備”和“傾聽閱讀的聲音,讓班級讀書會溫暖學生的心”兩個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班級讀書會;創設氛圍;話題設計
“讀書的厚度,決定了一個人的人生高度。”梅子涵說,在我們周圍有很多像李利一樣的“點燈人”,他們點燃了一盞盞閱讀的明燈,照亮了學生前進的路程。崔巒教師說,語文是“花的事業,根的工程”。“閱讀”更是這項工程中的根基,而穩固根基的正是小小的“班級讀書會”。“閱讀”如花——這是一個美麗的事業;“班級讀書會”如根——這是一個艱辛的工程。
“讀書會”是一個自主學習、體驗分享的非正式團體,通過學生之間閱讀共同的知識,分享心得與討論觀點,以吸收新的知識,激發新的思考,進而促進精神和生命高質量地發展。
組織和管理班級讀書會,是推廣兒童閱讀最有效的形式。在調動資源方面,推廣閱讀能夠獲得家長們的信任。當然,更重要的原因是,班級讀書會會讓學生迷上閱讀。因為在這段時間內學生可以自由地關注問題、自由地言說、自由地分享、自由地吸收、自由地成長。那么,如何開展班級讀書會,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里學有所獲呢?
一、采擷閱讀之花,充分做好班級讀書交流會的準備
一節好的讀書交流會,教師應該事前進行妥善規劃,從容準備。設計活動方案除了教師需要有充足的心理準備外,還應考慮到材料、器具、場所的安排,設想到如何有效分配與掌控時間,讓活動有效率、有成果,并且留下活動記錄,以作反思。另外,由于學生的注意力有限,要特別留意各項活動的動靜穿插與時間的安排,活動中以閱讀和討論為主,再穿插相關的活動,這樣的安排才切實可行。
(一)對作品進行深層次的思考
作為讀書會的帶領人,教師應對交流的作品反復閱讀,通常每閱讀一次,你會發現自己所關注的問題會不盡相同,還要對作者的創作動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以把握作品的創作意圖,從而更有利于全面解讀作品。這樣在進行交流討論的過程中,才會做到游刃有余、有的放矢。
(二)對活動的目的進行思考
一部作品,對于不同年齡階段的人來說有著不同的閱讀感受,教師不應該一股腦兒地把所有的閱讀感受拋給學生。教師應立足于學生的現有水平,同時體現一種挑戰與超越。如,讓四年級學生閱讀《夏洛的網》后,在交流時,筆者主要圍繞以下幾個問題讓學生展開交流:1.威爾伯真正需要的是什么?2.老山羊給威爾伯帶來了什么壞消息?威爾伯聽后是什么反應?3.威爾伯能保住性命,你覺得都有誰的功勞?誰的作用最大?4.假如沒有夏洛,威爾伯? ? ? ? ? ? ? ? ? ? ?,為什么?假如沒有威爾伯,夏洛? ? ? ? ? ? ? ? ? ? ?,為什么?5.故事讀完了,讓你感動的地方是什么?6.辯論:什么才是真正的友情?這樣問題的設計,以學生熟悉的“朋友”為話題展開討論,既符合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同時也是對其思想的一種豐富。
(三)活動要針對學生的特質與需求
教師應該樹立以學生為本位的兒童觀,設身處地從學生的視覺出發,根據他們的智力、能力、經驗、年齡、興趣等設計恰當的活動,注意考慮學生的注意力與耐性有限,穿插動靜結合、個體與集體交替進行的活動,而非根據自我想法來設計。
(四)考慮時間、地點的安排
教師在開展活動前需要哪些相關設備?讀書交流會時間多長為宜?討論與活動時間如何安排搭配?這些問題都要考慮,這樣才能從容上場。
二、傾聽閱讀的聲音,讓班級讀書會溫暖學生的心
班級讀書會的最大優勢在于擁有不同背景的組織成員,我們要充分利用并切實放大這一資源。
(一)教師要有讀者的心態
在參加一位教師教授《寶葫蘆的秘密》的交流課時,他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故事的最后,王葆為什么怒劈寶葫蘆?你希望得到這個寶葫蘆嗎?”這兩個問題很有意思,對于把握故事的主旨起到提煉、提升的作用。可見,教師的匠心獨運。然而,教師對這一個交流的環節處理卻不盡人意,學生在運用詞語講出自己的看法時,教師又用自己心中的詞匯重新加以詮釋,闡明自己的觀點,并進行了相應的板書。接下來就是學生迎合教師的思維,而不再是一個主動、自覺的交流者。兒童文學作品主要以描寫孩子們的經歷世界和想象世界見長。對于兒童文學閱讀來說,學生對兒童文學的理解可能比教師還更加深入,體會更加真切。特別是一些描寫他們學習生活的作品,很可能學生讀來會更覺有趣。另外,學生有時的觀察會更加仔細,他們會以不同于大人的角度去觀察一切。例如,圖畫書冊中許多畫面細節都是學生先發現的。因此,在讀書交流中,教師應該把自己定位為組織者和參與者,和學生一起“聊”書、“聊”文學。可見,在班級讀書會上,教師放下權威的“架子”,以讀者的身份參與交流,才能更好地傾聽學生閱讀的聲音。
(二)善于創設交流的情景氛圍
讀書會主要是帶動學生思考、探索,不是被教師“牽”著鼻子走,而是邀請伙伴幫忙思索自己困惑的部分,或者透過引導過程,反省自己的生活經驗。要想傾聽學生閱讀的聲音,創設交流情景就變得十分重要了。如,交流《特別的女生薩哈拉》這本書時,可以這樣創設交流情景氛圍:
1.學生分八組圍坐,唱班級讀書會主題歌——《美好時光》。
2.師:同學們好,又到我們閱讀交流時間了,今天我們八個書友隊來到這里,一起來聊聊《特別的女生薩哈拉》這本書。回憶一下,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們一起做了哪些事?(學生介紹閱讀過程作業情況)
3.這本書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誰來說說。
4.今天的交流有五個環節,每個環節中表現突出的同學就能得到一份特別的禮物。
在這樣的設計中,學生很快進入聊書的狀態,有效地激發了他們交流的欲望。
又如,交流《草房子》時,一位教師是這樣創設交流氛圍:
首先,創設情景整體回顧作品中的人物。
師:來!誰愿意用自己聲情并茂的朗讀把同學們帶進40多年前的那片金色的草房子?
生:那是1962年8月的一個上午,秋風乍起,暑氣已去,十四歲的男孩桑桑,登上了油麻地小學那一片草房子中間最高一幢的房頂。他坐在屋脊上,油麻地小學第一次一下子就全都撲進了他的眼底……
師:聽著他深情的朗讀,老師仿佛真的來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油麻地,親眼看到了一個濃眉大眼的男孩在房頂上哭泣。同學們,桑桑要離開草房子了,為什么要哭泣呢?
其次,進行閱讀人物競猜,教師借助課件用簡潔的文字對書中的人物進行一番描述,讓同伴猜出人物的名字。其目的是借助這個游戲,梳理書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讓學生盡快進入交流的狀態。
(三)話題的設計要能啟發學生的多元思考
班級讀書會上,學生借助一些話題展開討論、彼此分享閱讀的感受。如果一個話題的設計,學生只能回答“好”或“不好”,“是”或“不是”,他們還會有興趣嗎?由此可見,話題的設計直接影響讀書會的成效。比如,一位教師在上《時代廣場的蟋蟀》讀書交流會時是這樣設計的:師生重溫柴斯特奇特的經歷,然后進行“人物點擊”,了解作品中各個人物不同的性格特點、不同的興趣愛好,拋出話題——“你覺得他們是真正的朋友嗎?”找出理由來說明。這一話題體現了兩點:一是有廣度。《時代廣場的蟋蟀》整本書表現的是柴斯特、亨利貓與瑪伽之間感人的故事,他們的友情足以感動整個世紀,當然也感動著每一個學生。學生會從自己的知識記憶庫中搜索到和該話題相關的故事情節,并滔滔不絕地與同學交流所想所感,共享知識記憶。而教師的任務則是把學生在閱讀中所形成的“珍珠”巧妙地串起來,并以一個閱讀者的身份在關鍵時刻提點上幾句,讓學生豁然開朗。二是有深度。教師通過三個層面,由淺入深地引領學生感悟“朋友”的內涵:即以封底上的一句話“一只蟋蟀、一只老鼠和一只貓咪之間的真摯友情足以溫暖這個冰冷的世界”為由開頭,緊扣其中的關鍵詞“真摯友情”。首先讓學生說說從書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真摯友情”,從而一讀“朋友”;然后再以“真摯友情”的解讀為線,以柴斯特因為誤食了兩元錢,朋友們為它出主意逃跑,而它毅然選擇留下這一故事情節為討論點,二讀“朋友”;三是以封底上的另一句話“任何讀過這本書的人,無論是孩子還是成人,都會永遠記得那只名叫柴斯特的蟋蟀,記得它嘹亮而韻味無窮的鳴叫”為引子,重點引發學生討論這一頗具矛盾沖突的問題,三讀“朋友”。這樣對“朋友”層層深入地探討,溫暖學生的心靈,滋養他們的精神世界。
不同年齡段的人,不管是學生還是教師,抑或是離開學校、踏入社會的人,都要不斷地讀書學習,擴充自己的知識庫。通過閱讀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已成為所有教師的共識。教師可以借助班級讀書交流會營造濃濃的讀書交流氛圍,激發學生自由閱讀與交流的興趣,采擷閱讀之花,傾聽閱讀的聲音,讓學生在童年閱讀和書香浸潤中獲得精神的潤澤、語言的積累、語文素養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岳乃紅.班級讀書會ABC(兒童閱讀指導叢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9.
責任編輯? 羅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