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規好
【摘要】小學語文作為教育教學的基礎性學科,其地位不言而喻,努力讓學生學好語文,是為學生學習其它學科奠定扎實的基礎和前提。而語文學科教學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又具有明顯的優勢。因此,很多教師都想方設法地通過語文教學來提高學生思維能力,但個別教師由于教學觀念陳舊,運用方法不對,以致效果甚微,甚至無效。本文淺析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通過以問題為教學主線,增設互動環節,培養學生想象力等策略來提高學生思維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思維能力;教學策略
語文作為小學教育教學的基礎性學科,在所有學科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使學生學好語文學科,可以為學習其它學科奠定扎實的文化功底。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不斷地創新課堂教學方法或模式,努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指導學生培養自主學習和創新精神,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小學語文教學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具有明顯的優勢。因此,教師要依據教材特點,結合學情,運用有效的教學對策,努力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教學觀念陳舊
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一些學校先后推出先進、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并取得一定的教學效果。但是,當前仍然有不少教師存在陳舊、傳統的教學觀念。如,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個別教師仍然包辦整個課堂教學,擔心學生學不會,進行“滿堂灌”“填鴨式”教學,完全忽視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充當學生思維的“保姆”,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展。還有個別年齡偏大的教師“一日和尚敲打一日鐘”,一直沿用傳統教學方法,照本宣科,浪費了先進的多媒體設備和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教學過程枯燥乏味,學生厭聽、厭學,甚至與教師產生對立情緒,師生關系陷入僵局。
(二)運用方法流于形式
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主體的理念,但有的教師在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時,隨意給學生分組,無目標地讓學生討論,導致出現學生常常是亂哄哄或有些學生不懂得怎樣合作和交流的情況,這樣的操作違背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實質,導致教學效果低下,學生思維得不到發展。個別教師嘗試通過提問題來啟發學生思維,導致學生整節課一直不停地“問答”,且提出的大多數問題又淺顯,學生思維僅僅在課本表層徜徉,或有些問題不是極為籠統就是很深奧,導致學生作答不準或無法回答。這些流于形式的教法,難于提高學生思維能力。
二、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策略
(一)以問題為教學主線
在語文教學中,以問題為教學主線,是促進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不但能夠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學習現狀,激發學生求知欲望,有助于教師與學生進行情感互動,而且還可以促進學生深入思考,提高學生思維能力。
教師如何科學地設計教學問題呢?首先,教師務必在課前認真“吃”透教材,并結合本班學生認知水平、心理特征和情感態度,從教材中深掘問題,從學生的現實生活中尋找與教材相符合的問題,使問題的內容緊扣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問題要適應學生實際,要做到難易兼備,還要有梯度,以鍛煉不同層次學生的思維,提高每位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教學《開國大典》這篇課文時,在讓學生熟知生字,初步感知課文后,教師可以這樣設計問題:“這篇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課文寫了哪幾個場面?重點寫了哪個場面?”“哪位同學能簡要概述開國大典的過程?”通過這樣難易不同、層層遞進的問題設計,啟發學生認真思考,使學生能夠初步了解課文的寫作順序、重點段落和主要內容,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判斷、概括問題等的思維能力;教師還可以引用課文重點語句向學生提問,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可以結合課文內容聯系社會實際拓展學生思維,“當今的新中國繁榮富強,人民生活幸福美滿,是誰為我們創造的?”教師要適當加以點撥,讓學生認識到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無數革命先烈不怕困難、不畏犧牲,英勇奮斗,才換來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這樣既提高了學生思維能力,又對學生進行了一次愛黨愛國、崇敬先烈的思政教育。
在語文教學中,除了教師向學生提問外,還要鼓勵、引導學生能夠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形成良好習慣,不斷促進學生思維空間的延伸與發展。比如,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學習主題,就是要求學生學會“閱讀時嘗試從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問題”。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依據課文內容從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問題,對個別學生,尤其是學困生提出的問題偏離主題或“不成問題”時,教師要從另一角度給予鼓勵和肯定,增強學生的信心,培養他們敢于嘗試,勤于動腦的良好習慣。
(二)增設教學互動環節
課堂教學互動環節,主要表現在師生互動、生本互動及生生互動等。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扮演課堂的主導角色,師生互動主要通過“一問一答”來進行。教師提問時,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注重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學生回答不上來時,教師不要急于向學生出示答案,要科學地候答,或做適當引導,或另提問其他學生。創設課堂教學互動環節的側重點要放在學生之間的互動上。《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其中,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即是要求課堂教學要體現小組合作學習、生生互動這一環節。教師在給學生分小組學習時,各小組成員搭配要體現出不同的知識水平結構,盡量做到“同組異質,異組同質”,指導小組成員分工明確,利于小組內合作學習,交流和討論。教師要創造條件增加生生互動環節,增強學生思維火花在交流中碰撞、摩擦,活躍學生思維,同時也促進學生間的團結和友誼,并形成良好班風、學風。如,在對部編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海濱小城》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出示任務單(小組交流討論:1.朗讀課文第4-6自然段,想想用什么心情來讀?2.畫一畫,把4-6自然段中的關鍵句用橫線畫出來。3.想一想,第4-6自然段寫的是什么景觀?4.縱觀全文,請畫出能概括海濱小城景物特點的那句話),讓各小組根據問題清單,先讓學生獨自內化后再進行小組交流討論。教師進行巡視指導,再通過提問、引導和學生之間補充回答,從而活躍學生思維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所以,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發揮語文學科優勢,適當增設師生互動,特別是學生之間的交流討論等環節。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口述能力,也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有效策略。
(三)注重培養學生想象力
語文學科對于培養學生想象力具有明顯優勢,尤其是文學作品。想像是以豐富的表象為基礎,表象是頭腦中保持過去感知后的映像。要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學生的頭腦中就必須有豐富的表象。所以,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靈活運用多媒體課件及網絡中的優質資源,讓學生感知、儲存更多豐富的知識表象;其次要引導學生多注意觀察和留意身邊或社會上一些有意義的事物,培養學生積極積累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啟發學生發揮想象力提供保障。
培養學生想象力的主要途徑還體現在語文課堂教學上,所以,教師要緊扣教材內容,挖掘課文中情感豐富的重點段落和語句,引導學生結合課文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情感表現,并聯系已往的生活經驗,積極展開聯想的翅膀自由翱翔。比如,《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是丹麥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話,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充分感受童話中豐富的想象,特別要讓學生弄懂為何小女孩先后五次擦燃火柴聯想到不同景象,通過引導學生結合小女孩的現實寫照,體會小女孩的悲慘命運。為了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還可以這樣提問:“假如奶奶來到小女孩的身邊,這時小女孩會怎么說或怎么做呢?”“如果小女孩來到你的身邊,你會對小女孩說什么呢?”然后指導學生進行分角色表演。通過假設來拓展學生的聯想空間,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對窮苦孩子的惻隱之心;通過小女孩與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對比,也使學生體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優越感,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另外,教師在教學中還可以通過指導學生續寫課文,鼓勵、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和預測,進行作文想像,如,《大學畢業后的我》《五十年后的太空》等。通過不斷培養和啟發學生的想象力,既提高了學生的作文水平,也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結語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除了運用以上的策略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外,教師還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靈活應用其它有效的途徑或方法。“教無定法,教必有法。”只要教師加強學習,不斷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改進教學方法,想方設法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漪,必然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何銀霞.探究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提高策略[J].新課程(小學),2017(12):38.
[2]葉多榮.小學語文教學中應怎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J].學周刊,2017(2):95-96.
責任編輯? 陳小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