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運聯
【摘要】本文主要闡述筆者在校長培訓中的一些體會,從校園文化建設,教師隊伍構建,德育系統形成,開展讀書節、體育運動節、文藝節、科學技術節、畢業教育活動等方面進行學校文化建設,促進學校的發展。由廣州市教育局組織的為期半年的校長任職資格培訓班,涵蓋了教師專家演講、優秀校園觀摩活動及網絡研修,培訓時間充裕,培訓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關鍵詞】管理能力;校園文化;中學德育
一、當好學校的“領航員”,引領學校高質量發展
校長作為一個學校的“龍頭”,是帶領學校發展的“領航員”,要將學生訓練好、教好,使學校有所發展。光有理論的設計藍圖并不夠,還要在學校具體的管理工作當中,進行細致管理。為了做好“領航員”、當好領導者,校領導必須認真學習有關理論知識,既要掌握國內教育事業發展的態勢,更要了解民眾對教學工作的要求,并以此確定自身的辦學目標,并設計出各種圍繞目標的教學活動,使目標得以實現;學校精細化管理工作則從校園工作的方方面面展開,如,教育常規管理工作、德育常規管理工作、學生安全管理工作和行政后勤管理工作等。
一個優秀的現代化學校,往往需要先進的教育辦學思想和管理觀念。首先要確定自身的辦學理念和校訓,然后落實到實際辦學當中,持之以恒,形成學校的品牌。堅持依法治校,健全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學校章程、學校文化建設方案、教工手冊、學生手冊和學校發展規劃等,使學校在實踐中不斷地創新與發展。
二、做好校園文化和教師隊伍建設
一個優質的現代化校園,需要團結進取的校園文化和一批優秀的教師。“先有名師,才有名校。”教師在學校中起著直接表率的角色,教師一定要具有現代化素質教育理想和堅實的教育、授課基礎功,才可以引領學校跨過認識的世界,跨過廣袤的宇宙。要想使教師成為富于時代精神、創造精神的人,首先要激發他們的愛生敬業精神,切實地幫教師解決實際困難。
學校要有教育文化,然后圍繞學科發展,培養良好的師資隊伍。開拓教師的發展之道,通過參加日常活動,使教師可以獲得幫助、榮譽,可以明確努力的方向。學校每年都有優秀教師的育人分享報告會和優秀教師的評選活動。在名師的引導下,推動學科發展,并注重青年教師的全面發展,青年發展則學校發展,舉辦青年教師專業能力提升研修班,并不定期組織青年教師的素質拓展活動。每個科組都進行“師徒結對”,每個年輕教師都有師傅幫扶,從而形成個體自覺與團隊和諧的教師文化。每學年的校本培訓致力于對高效課堂的探索,“實踐課程新理念,追求課堂高效率”是我們進行課程和教學改革的目標。嘗試小組合作課堂教學模式改革,開展教研沙龍,推動內涵式發展。
有愛心的學校將成為教師的心靈棲息地,我們正盡力營建著精神家園,每個人都承擔著責任,也獲得了成績,每個人都有著自由綻放個性的空間,也有著互相合作溝通的平臺,教師在這里收獲事業的成功和幸福。
三、開展扎實的基礎德育和豐富的校園活動
構建卓越德育系統,主要涵蓋:德育團隊構建、校園文化構建、學生自主教育、社會實踐活動,實施研發本校的德育課程體系。構建學生的成長之路:可發展的平臺,可獲得的熏陶,可努力的方向,可參加的社團。搞好學校教育社會活動,開展閱讀節、體育運動節、學校文藝節、科學節等學校教育社會活動,開展成人節、畢業教育社會活動。開展研學實踐課程,辦好校園社團,讓校園活動繽紛多彩。
學校要著重貫徹落實好以下六點要求:課堂教育,發揮好課堂的教育主渠道功能,把中小學德育內涵細化貫徹到各學科的教育目標上來,并融合滲透到學校教育教學的整個過程。在文明建設教育中,要按照學校“潤化教育”的教學宗旨,緊密結合小學文明校園創設教育活動,因地制宜地進行小學社會發展工程建設,使學校秩序正常、生活環境優美,文化積極向上、格調高雅,進一步提升學校發展管理水平,使學校處處成為文化教育場館。活動育人方面,要通過精心設計、組織實施主旨鮮明、內涵充實、形式多樣、吸引力強的教育活動,以鮮明準確的價值指向引領學生,以積極的精神動力鼓舞學員,帶動學員形成優良的思想品格和健康行為。實踐教育中,要與綜合社區實踐活動課緊密聯系,廣泛開展社區實際教育活動,每學年中最少組織一個月的學習時間,參加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社區實際教育活動,以培養社區責任感、開拓創新奉獻精神和實際工作能力。管理就是育人,要積極推動校園管理現代化,全面提升校園管理,把中小學對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貫徹到校園管理的每一個細節當中。在協同教育中,要積極爭取家庭、社區的共同參加和支持學校德育工作,并指導家長重視家庭、注意家庭教育、講究家風,以營造學生奮發向上的良好社區氣氛。
現代的學校,在積淀了辦學經驗的基礎上,要懂得分享和傳播,要實踐扶持與協助,應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校長和教職員工要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通過組織師資、發動學生、開辟網絡途徑、主辦活動等方式,積極參與社會建設,促進社會發展。做到學校、家庭和社區協同育人。結合今年以來的“雙減”政策、五項管理,可以看到,全國中小學校的辦學生態將迎來嶄新的教育政策和社會格局,基礎教育深度變革已然成為中國人民的一致聲音和強烈意愿。打造國家校社協同合作教育機制新格局,是時代之需要、社會之需要、現實之需要。
四、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
教師是人類學識、能力的繼承人和傳遞者。過去,人們常說:“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一定要有一桶水。”但現在,我們不應只是“一桶水”,而應該是“一眼泉”。教育知識的發展日新月異,需要教師培養終身學習的觀念,而教育發展最大的希望就是教師的終身學習。新的信息時代、新的終身教育觀念的發展和新的教育教學改革,以及教育專業化運動的實踐,都對教師終身學習提出了緊迫的要求。
教師要確立終身學習的理想,培養喜歡看書、勤奮思索的良好習慣,做到學以養德、學以增智、學以致用。閱讀和思維、閱讀和實踐是互補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教師要博學多才,就要對學問詳細地詢問,徹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別,要切實地力行。總之,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筆者將把所學知識和學校實情緊密結合,付諸于課堂教學實踐,做到終身學習,做學校的好校長。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709/t20170904_313128.html,2017-09-05.
[2]楊文萱.淺議做引領教師專業發展的合格校長[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7(5).
[3]李明英,王亮.確立六種理念,爭做新型校長[J].教師,2018(31):2.
責任編輯? 陳小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