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順珍
【摘要】“心本班級”管理是一種新型的班級管理理念和實踐,是“心本教育”思想下的體現與嘗試,是“以心為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總和。“心本班級”管理主要通過心育為先、凝聚人心、心心相融三個方面來進行。探討并實施“心本班級”管理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信、健全人格、良好情緒、學習動機等心理品質,為其它學科的教學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更是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同時也為形成良好班風、學風提供保障。
【關鍵詞】心本班級;心品;心育
班級是學校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單位。學生在班級里學習、生活,班級的管理與他們的成長息息相關。可見,班主任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對學生的品質塑造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心本教育”的思潮下,筆者倡導班級管理以心為本、以心為先、從心開始,構建“心本班級”。
一、“心本班級”的定義
隨著管理學的第三次理論革命,隨著學校“心本教育”的倡導、班級管理的取向,班級管理要沿著“師本管理”到“人本管理”再到“心本管理”的歷程發展。這就是說,班級管理要倡導“心本管理”理念,構建“心本班級”。“心本班級”管理是“以心為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總和。所謂“心”指“心品”,人的心理品質,主要包括個體的人格、心態、自信、認知、情感等因素;“心本”指“以心為本”“以心品為本位”。具體來說,“心本班級”的管理和教育要以學生良好的心品發展為目標,強調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格、個性、自信、情感、意志等心品素質,認清心品素質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
二、“心本班級”的實踐
(一)心育為先
1.制訂班級年度“心本教育”計劃。在開學初,確定好本學期要對學生進行的“心本教育”主題,如,“感恩”“禮貌”“情緒”等。根據小學生不同年級的心理特點與成長規律,一個學年選擇的系統教育主題不宜多,并且要根據學生遇到的問題及心理實際伺機選擇不同主題的教育。筆者所帶班級為六年級,針對本班大部分學生感恩觀念不強、意志力薄弱、紀律性較差的問題,初步確定本學期的心品主題為“感恩”“意志”“守紀”。制訂“心本教育”計劃的前提是要求班主任樹立心本觀念,并對“心本教育”形成系統的主題安排。只有心先行,才有身再動。
2.利用主題班會開展“心品”教育。班會課是班主任進行德育工作的主陣地,可現狀是很多班主任沒有做到將其系統有效地利用起來。“心品”主題班會課一學期不應少于3次,主題班會的形式也應多種多樣。筆者以感恩主題為例,將感恩節作為契機,邀請學生家長到班級參與主題班會。筆者先提前布置任務,要求學生與家長共同完成一個節目或者作品,可以是親子朗誦、親子合唱、親子合奏等,也可以是親子共同完成手工作品、繪畫作品等。班會課現場將會分成三個環節:一是親子表演節目;二是親子作品展示;三是親情真心話,班主任下發信紙和信封,讓家長和學生寫出彼此的真心話。為實現全面參與,同時考慮到有些家長因為各種原因不能親臨現場,可以采用錄制視頻的方法在班級中展示親子活動的過程。
3.積極組織各類文體活動和實踐活動。“心本教育”重視體驗性和感悟性。只有讓學生親身體驗、親身感受,悟出的心得體會才會真正內化為學生的品質。上學期,筆者所在年級開展了拔河比賽。班級作為一個整體和其它班級進行競賽時,更能激發學生的團隊意識。拔河比賽不僅是對學生個體意志力的考驗,更強調團隊精神。在第一輪比賽勝利后,筆者真誠地表揚了學生,是他們的堅強意志為團隊取得了勝利。第二輪比賽的失敗讓學生如霜打的茄子一般,筆者安慰了這些可愛的學生,并且告訴他們:沒有人會是常勝將軍,拼盡全力后就不后悔。看著他們似懂非懂的表情,筆者心想這顆受挫教育的種子埋下去便算是成功了一半。
4.學科滲透方式。這是指通過學科課堂教學進行心品教育滲透的教育方式,即以學科教學內容為教學主體,有目的、有針對性、適當、有機地對學生滲透心品教育的方式。筆者任教六年級語文學科,特別注重心品教育的學科滲透方式。如,在學習第八單元紀念魯迅的系列文章時,拓展延伸到:同學們認為現當代像魯迅先生這般具有無私奉獻、為他人著想的品質的有哪些人?引導學生將課文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為人民服務的領軍人物——鐘南山、李蘭娟等。結合社會熱點,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凝聚人心
“心本管理”主張管心,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只有將班級成員的心凝聚在一起,管理才會有效果。
1.樹立個體目標。個體目標是指“心本班級”管理的基本目標,只有重視個體目標,班級的集體目標才能明確。開學初,筆者以成長愿望墻的布置作為切入點,讓每個學生提供一張生活照及愿望便利貼,上面寫明學生本學期的目標,也就是期望在本學期收獲的內容。通過此舉,了解學生的內心需求和個體目標,為集體目標的建立打下基礎。
2.建立“共同愿景”。“心本管理”認為,共同愿景指組織內部成員在個人理想和抱負的基礎上經過充分協調、普遍接受和認同的組織的共同理想、信念和長遠目標。筆者首先摸清學生的心理狀況和個體目標后,加強學生的心品素質教育,其次尋求學生發展的共同點,逐漸形成心理認同感。待時機成熟時,利用后半學期的一節班會課,班主任描繪班集體的共同愿景,事先準備幾個可供選擇的愿景方案,讓學生根據實際選擇短期愿景和長期愿景,最終使其成為“心本班級”的共同奮斗目標。
3.培植積極的力量。僅靠班主任一人凝聚起55人的力量是有難度的,但是靠25人凝聚55人的力量,難度就大大降低了。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要培植積極的力量,借群體影響群體,如,培養一批得力的班干部,將班級管理實權下放到班干部手中,為實現班級的共同愿景而一起奮斗。筆者認為,“心本班級”不僅要讓師生的心走到一起,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的心走到一起。
(三)心心相融
“心本教育”強調以心為本,以心為先,從心開始。“心本班級”的構建必須基于人心,只有學生的心和教師的心融合在一起,才可能將教育效果最優化。作為“心本班級”的引導者,筆者致力于以下四點。
1.了解內心,真誠交往。在班主任工作中,要以心為本,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尊嚴,不管在何種情況下都不能辱罵和詆毀學生的人格,只要師者真心與學生交往,學生才會接收到被理解和被愛的訊號,從而一步步靠近你的心靈。筆者從了解學生內心開始,一方面通過多途徑了解學生:如,向原班主任了解;家訪和電訪相結合了解情況;根據學生的個體目標了解動向;平時在班級中,細心觀察,并根據以上了解到的情況建立學生檔案。另一方面,筆者大量閱讀教育專著,探索與發現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和規律,總結教育方法并做好記錄,以便在實際工作中遇到問題時,能更科學地教育學生。
2.將心比心,情理交融。在班級管理中,當遇到犯錯誤的學生時,班主任首先要冷靜,將心比心。我們都是從學生時代過來的,明白犯錯誤是學生成長的必修課,如果全部學生都是尊師守紀、成績優良的“三好學生”,那么班主任的職能和價值何以體現?當班主任的情緒平復下來后,要換位思考,努力做到以情感人,情理交融。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則性及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空話,只能培養出偽君子。”因此,在“心本班級”的管理中,必須將道德教育融入積極的情感體驗中。
3.揚長避短,深入內心。每位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存在,班主任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挖掘學生的無限潛能。在“心本班級”管理中更要注重放大學生的優點,并借助優點的力量改正學生的缺點。當然,要讓學生知道他們的閃光點在教師的眼里是一個前提條件。每當學期結束時,筆者給每位學生準備了一份小禮物,并且附上一張寫滿學生優點的留言條,借機告訴學生,每個人的優點教師都記在心里。看似簡單的做法,卻能有效地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向心心相融邁進一步。
三、結語
“心本班級”管理是一種新型的班級管理理念和實踐,是“心本教育”思想下的產物。“心本班級”在學校班級管理中主要通過“心育為先”“凝聚人心”“心心相融”來實施。探討并實施“心本班級”管理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為學生健康快樂的學習成長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吳發科.心本教育[M].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 溫鐵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