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玉媚
作業布置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學習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是教師了解學生學習效果和檢查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渠道,是家長評價孩子學習情況的一個依據。在“雙減”政策下,作業仍占有一席之地。可見,作業并不是不需要,而關鍵是要以一種怎樣的形式存在。一項設計精巧的作業,可以鞏固所學的知識,也可以促進學生思維的提高,同時起到查漏補缺的作用。科學、合理的作業布置不是周而復始、形式單一的練習,而是融入近期所學的知識內容,再加以鞏固,變成學生自身的一項技能,并能用于實際生活中去。筆者在作業設計上有如下做法:
一、畫一畫,數形在腦中
在小學生的眼中,那些新穎、生動、靈活多變、貼近生活的作業對他們的吸引力更大。在學完了《時、分、秒》之后,筆者給學生布置了第一次的作業:
1.請寫出下面的時鐘幾點了?猜一猜第四臺時鐘應該是幾點?請給它畫上指針。
(? ? ? ? ) (? ? ? ? ?)? (? ? ? ? )? (? ? ? ? )
2.說出下面鐘面的時間。
(? ? ?) (? ? ? ) (? ? ? ) (? ? ? ) (? ? ?)
3.設計一個多功能鐘面(形狀不限,功能不限,但要有時間的體現)。
4.在設計的多功能鐘面上說說不同時間里,自己做了些什么?
啟發感悟:第1、2小題的練習中,學生能在剛學知識的基礎上,輕松完成任務。在第3小題中,學生的思維被激發起來了。第二天在“多功能鐘面展示課”中,一個個精致、有趣、新穎、功能多樣的鐘面讓人目不暇接。郭思樂在《教育走向生本》一書中寫到的“兒童人人可以創新,兒童潛能無限”,在此刻,筆者才算是真正信服。一個個圓形的、長方形的、三角形的、動物形狀的、漏斗形的鐘面,一個比一個美,一個比一個的功能齊全。有學生用各種數字表示出12個時刻,也有用各種花來表示,用12生肖來表示。功能還有預報天氣、測量氣溫、日歷、錄音、收音……這項作業在讓學生鞏固時、分、秒知識的同時,手和腦也都要“動”起來。制作精美的鐘面,結合生活,把美育融入到數學中去,體現數學的美,讓學生感受數學的形美和神美。
在學習完《時、分、秒》后,有了觀察時間的知識,學生就要掌握怎樣求經過時間、開始時間、結束時間等。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知識之間是相通的,是連貫的,作業也可以一樣。在學習完怎樣求經過時間后,筆者給學生布置了第二次的作業:
1.利用“多功能鐘面”記錄自己一天的時間安排(讓學生把自己一天的時間安排列出來)。
2.以作業中記錄的時間為標準,計算出自己在做各種事情時的經過時間。
3.根據以上時間的安排出一道題,已知開始時間和經過時間,求結束時間。
4.給別人出一道題,已知結束時間和經過時間,求開始時間。
啟發感悟:作業設計中,可以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問題,并能自己去設計問題、解決問題,以此來開發思維。一個學生的作業如下:7:00起床,7:20上學,7:30到校,8:00做操,8:35-9:15上第一節課,9:25-10:05上第二節課,10:15-10:55上第三節課,11:05-11:40上第四節課,11:40-14:00午飯、午睡,14:45-15:25上第五節課,15:40-16:20上第六節課。他給自己出的一道題是:他一天在校的時間是多長?他給別人出的題是:每天中午有30分鐘的閱讀時間, 12:30結束,求開始時間。作業設計可以使學生清楚自己一天的時間安排是否合理,同時,把我們所學習的怎樣求經過時間的方法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去。這樣,學生易于理解,也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在寫時間安排分析時,也起到了教育作用。
第三次的作業是:設計出一個“我最喜歡的時間安排表”。
從第一、二次作業中,學生可以體會時間如何安排才是最好的,學生有了實際體驗后,在創新的時間安排表中,學會了怎樣安排時間,自己設定了一些學校沒有開設的課程項目,如,“看書報課”“特別課”“表演課”……在時間安排上,學生設定了做作業的時間(大約為40分鐘),做運動的時間(大約20分鐘),看書報的時間(約30分鐘),休息娛樂的時間(約30分鐘)。學生在設計過程中體會到了做時間主人的樂趣,把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都安排在時間表里。教師在整個作業布置的過程中是一個引路者,提供了知識的材料,給予了動手、動腦的空間,讓學生“動”起來,促使知識內化,提高學生能力。
二、擺一擺,形象更立體
小學生的思維以具象為主,教材為學生提供了許多實踐操作的機會,作業的布置也要真正放手讓學生操作,操作要到位,不能流于形式,讓操作與思維聯系起來,讓操作成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源泉,讓新知識在學生操作中產生,讓創新意識在操作、研究中萌芽。在學習完《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后,筆者布置了以下作業:
1.用不同數量的小棒擺長方形,并比較它們的周長。
2.用12根小棒擺一個長方形和正方形,然后比較所擺圖形周長的大小。
3.用12根小棒擺不同的圖形,在一張白紙上粘貼。
啟發感悟:學生在擺第1小題的圖形時,體會到“數量越多,周長越大”。以下是學生的作業:
第2小題讓學生體會“形變但數量不變”,以下是學生的作業:
在第3小題的練習中,12根小棒在一群天真爛漫的學生手中變出不同的圖形:小屋、飛機、小鳥、人、車、飾物、書包、電視機等,學生在構思圖形的時候研究意識得到進一步的提高。正如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要對兒童進行“六大解放”,即解放他們的頭腦,讓他們敢想;解放他們的雙手,讓他們有動手的機會;解放他們的眼睛,讓他們多看實事;解放他們的嘴巴,讓他們得到言論自由,有話敢直說;解放他們的空間,讓學生接觸大自然和社會,擴闊眼界,以發揮其內在創造力;解放學生的時間,不要把時間排得滿滿的,以免他們失去了學習為人處世的機會和創造的意識。
三、拋一拋,實踐出真理
《游戲公平》一課,筆者在課堂上分組做拋瓶蓋游戲,每位成員拋10次,再由組長統計,分別向每行的組長匯報,再統計出總數,在電腦上即時顯示出結果:得出的是朝上與朝下的次數都是二百多次,區分不明顯,結果還會讓部分學生誤會為拋瓶蓋是一個公平的游戲規則。如果筆者嘗試把10次改為30次、50次,得出的結果會因一些客觀因素而導致游戲的結果并不是正確的,如,拋的動作不一致、拋的高度不同等因素而影響了試驗結果。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根據當天上課的實際情況,筆者當天布置的作業是:
1.每人拋50次瓶蓋,并記錄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結果。
2.每人拋50次硬幣,并記錄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結果。
3.舉例寫出游戲公平的例子。
啟發感悟:在各人以往的生活經驗中,對拋瓶蓋落地后的結果如何,都有不同的猜測。有人認為是公平的,有人認為是不公平的。即使通過多次的試驗也會出現不確定性。通過第一次的課堂實驗記錄,拋瓶蓋的游戲并不能很明顯地體現游戲的不公平性,但再一次通過回家做實驗,讓學生在明確了拋的動作、要求后,這個游戲就變得更接近實驗結果了。當再一次把更大的一個數據展現在大家面前時,通過實驗,讓學生理解了因為瓶蓋兩底面重量不一,拋瓶蓋后落地的結果也就不一了。因此,這個游戲是不公平的。再通過與硬幣的實驗結果進行對比,硬幣正反兩面比較一致與瓶蓋正反兩面不一就有了更明顯的區別。但最后得出結論時,筆者讓學生明白:無論采用幾次實驗,實驗結果有時會因客觀情況而出現不一致的結論。我們允許在實驗中出現不同的結果,只有通過無數次的實驗,才能得出真實可靠的結論。但大部分的實驗結論會反映出一定的問題,而且我們研究的是游戲規則的公平性與否,而不是一、兩次的實驗結果。通過動手拋一拋,從玩中學到了知識,實踐后出真理,從而體現出數學的數理性、數學的嚴謹性。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它應該是有效的,它應該是綜合知識的運用,它應該是學生思維的拓展。設計多種形式的實踐作業,聯系生活,巧設作業,讓作業內容豐富起來,讓學生都“動”起來,使作業成為促進小學生發展的渠道,以提高小學生的數學素養。
責任編輯? 陳?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