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素蘭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分類明確作業總量。學校要確保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家庭書面作業,可在校內適當安排鞏固練習;小學三至六年級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60分鐘。
《意見》對減輕小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促進身心健康有重大意義,同時,也促進教師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的改變。在新政策下,必須改變企圖通過大量作業來提高課堂質量的低效做法,提高課堂實效。在課堂教學中,夯實教學過程,嚴格落實教學的各個環節,提高教學質量,才是正確選擇。
一、精準備課是保證課堂有效教學的前提
教師結合教材的內容,根據《課程標準》要求,通過加工,精準備課,準確把握教學的目標、重點和難點,采取適合學生的教法、學法,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備教材
教師要認真研學《課程標準》,掌握每一個學段的培養目標,研讀教材、分析教材,參考《教師教學用書》,然后確定每節課的培養目標,確定教學的重點、難點,并確定詳講、略說。經過一番斟酌后形成的教案,要達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
(二)備學生
備課,一定要充分考慮學情,要充分了解每一個學生的知識水平、興趣愛好、學習方式,運用知識的能力等因素,使教學設計符合學生實際。結合不同年齡學生的愛好興趣和個性特點,設計符合他們“口味”的探討互動,激發和調動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熱愛學習、樂于學習,達到學會學習的目標。
(三)備教法
核心修養的落實、知識點的掌握,要靠教法來保證。是采取講授法、發現法、問題法,還是討論法、觀察法,要根據教材的內容、自己的特長和課程的特點去選取。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可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理,調動學生聽課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
(四)備作業
作業是鞏固學習效果的手段。在“雙減”政策下,要減少簡單記憶、機械重復的作業。教師要提高設計作業的能力,所設計的作業要具有典型性、層次性、針對性、綜合性和多樣性的特點,盡量做到少而精,少做而高效。例如,“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家庭書面作業”,可以布置向父母匯報“我學到……”或是“我給爸媽講小故事”的口頭表達作業。這也是培養學生語言表達的一種方法,同時也密切了學生與父母的關系。
二、高效的課堂教學方法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
“雙減”政策下,依靠家庭書面作業作為課堂學習補充的做法已經不適應教育發展的要求。提升教學質量的出路在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充分發揮課堂的主陣地作用。教師每一節課都要講清知識點,學生要掌握所學的知識點。
(一)高效課堂必須重視重點、難點的傳授
一個單元、一篇課文的重點、難點,在授課時要一一落實。重點抓準了,學生學習目標指向就明確了,學習就能高效。難點突破了,學生學得輕松,就會產生再學習的動力。對于難點的突破,方法有很多。既可以在復習多個舊知識點的基礎上(知識的遷移)進行突破,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突破,也可以使用類比的方法突破。難點若不攻破,就會制約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師要樹立單元教學的理念,全面把握本單元的重點、難點,在每一節中滲透進去,反復講通、講透,為學生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礎。
(二)高效課堂必須重視時間的合理分配
要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益,就必須要合理安排時間。教學是雙向的,離不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只有雙方互相配合,質量才有保證。在課堂里,如果整節課教師只是為了完成授課任務而機械地傳授,不給學生“反芻”的機會,學生機械地聽課,缺少思考的空間和練習的時間,就會不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接受、掌握和運用,也容易遺忘。課堂的主體是學生,教師起指導作用,一切教學活動都是為了學生的學習。有的教師采取24分鐘授課的方法,其余時間,13分鐘是學生練習和師生互動的時間,3分鐘是總結拓展的時間。這是一種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做法。
(三)建設高效的課堂必須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和生生間的互動
新課標指出,學生要以獨立的思維和行為形態成長,以實現學習、合作、探索的學習方法。這種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開發和發展每一個學生。因此,在進行互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高度重視和發展學生,抓住所有一切互動契機,來創設師生之間互動的平臺和機會,創設一種生生相互合作、相互促進的氛圍,調動學生積極參加互動和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互動程度高的課堂,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催化,主動意識得到培養和進取精神得到升華。
(四)高效課堂必須重視課堂作業的質量
作業是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窗口,也是檢查知識點掌握程度高低的依據。通過對學生課堂作業的檢查、分析,教師能判斷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從而促使教師反思,有利于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1.要想加強寫字訓練,培養學生把字寫得美觀整齊的能力,就要在課堂上抓好學生的寫字工作,要求他們把字寫得端正、清楚。2.加強對漢字字形的認讀和拼寫,培養學生看拼音寫漢字的能力。3.進一步加強對字詞的認識,培養小學生積累字詞的良好習慣。4.進一步加強對朗讀、背誦課文的教育指導和考核,提高低年級學生的朗誦、背誦課文的能力。
(五)加強閱讀理解的訓練
首先,我們要指導學生學習默讀,掌握文章內容,默讀文章時做到“不出聲,不進行指讀”。接著,教學生看文章后面的問題,帶著一個個問題去進行默讀。在文章中看到相類似的關鍵語句時,分別劃出來,再整理進行作答。其次,要求學生多看課外書,在讀中多思考,把好詞好句記下來,為寫話積累詞語和句子,并打好基礎。
低年級學生學習的持久力不強,可采取比賽的方法維持專注力,如,個人比賽、小組比賽或自我展示活動。例如,要訓練學生對“漢字字形的認讀和拼寫”能力,可以先出示漢字,看誰讀得快、讀得準。對優秀的個人、小組進行表揚;對于讀錯的部分學生,可讓他進行自我展示。比賽的方式活躍了課堂,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欲,使學生產生榮譽感,帶動學生投入學習。此外,還可以采用視頻、音頻、圖片強刺激的手段來維持學生對學習的專注和投入。
課堂教學是提升教學質量的主要陣地。每一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都要抱著對教育負責、對學生負責的態度,認真貫徹落實教學常規,深入地鉆研,開拓創新,以學生為主體,常反思、敢創新,圍繞提高課堂教育教學質量這個中心,不斷探索,立德樹人,為教育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
責任編輯? 溫鐵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