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銘函 苗苗 姚蕾
摘 ? ?要:體育與健康課程肩負著傳承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的歷史使命,是推進傳統體育文化教育的重要載體。采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回溯發展歷程,分析演進特征,審思不足,以期為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教育的深化發展提供理論借鑒。研究認為:立足于文化自信的理論視角,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教育經歷了恢復與重建、調控與完善、拓展與深化三個變遷階段。其演進脈絡呈現出價值定位從模糊到明晰,育人目標仍待全面滲透;文化邏輯從內隱到外顯,文化特質尚待充分彰顯;載體形式從單一到多元,內容體系亟待有序銜接的特征與不足。以體育學科課程圖譜工具為研究方向,未來應強化頂層設計引領,明確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教育價值定位;完善課程理論建設,重構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教育內容體系;創新教材編排模式,優化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內容呈現方式;搭建資源共享平臺,整合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教育案例素材。
關鍵詞:學校體育;傳統體育文化;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 808.1 ? ? ? ? ? 學科代碼:040303 ? ? ? ? ?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shoulders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inheriting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sports culture, and is an important bridge to promote th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education. Using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study trace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alyzed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reviewed the shortcoming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deepening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t finds that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fidence, it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of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readjustment and recovery, expansion and deepening. In its evolution, value preset ranges from indistinct to clarification, whose education goals still need to be fully penetrated; cultural logic goes from hidden to obvious, whos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still need to be fully demonstrated; carrier form develops from single to diversified, whose content system needs to be orderly connected. Guided by the direction of curriculum mapping analysis t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it should strengthen the top-level design guidance, and clarify the value positioning; improve the curriculum theory 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 the content system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novate the teaching material arrangement mode, and optimize the present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build a resource sharing platform, and integrate th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case materials.
Keywords: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standards;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黨和國家歷來十分重視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增強青少年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躍升至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學校教育系統著力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教育的融合發展。2021年初發布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中明確提出在體育與健康課程中納入中華傳統體育內容[2],為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材建設指明了方向。體育與健康課程勢必要肩負起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的歷史使命,充分發揮在厚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方面的育人功能。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學校體育的課程教材建設、課程資源開發以及學科教學內容調整一直存在著對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但是在體育與健康課程體系中,西方競技體育項目占有較大比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創新較少。在學校體育課程體系中,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教育經歷了怎樣的變化過程,具有何種演進特征,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自信如何生成,對上述問題的回答是推進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教育落地與常態化發展的重要前提。為此,本研究以新中國成立以來不同時期制定的課程標準(體育教學大綱)及出版的相關教材為分析文本,回顧中小學傳統體育文化教育的發展歷程,反思當下,嘗試為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教育的深入推進提供方略。
1 ? 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教育演變歷程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體育教學大綱)作為國家級課程的綱領性文件,彰顯國家意志,其歷次修訂都體現著不同歷史時期黨和國家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3]。在此框架下,通過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選編原則及教學內容等方面的變化,可以進一步考察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教育的演化邏輯。關于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教育發展的歷程,學界多依據我國社會歷史發展階段,并結合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關鍵節點進行分期[4]77-127。因此,本研究在借鑒現有分期觀點的基礎上,結合不同時期的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教育相關政策要點,將我國中小學的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教育的演變歷程劃分為3個階段。
1.1 ?文化歸位(1949—1978年):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教育的恢復與重建
新中國成立之初,黨和政府著力恢復學校教育秩序,同時也高度關注青少年學生的體質健康。在此背景下,學校體育工作以蘇聯的理論與實踐經驗為藍本,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我國的教育事業的具體實際,直接表現為學校體育課程教材中的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教育資源缺失[4]93。教育部于1950年頒布的《小學體育課程暫行標準(草案)》中提出了中小學體育各項目的教學內容、課時與考核要求,但是僅在教材綱要的說明部分提及“條件具備的學校,五年級可加拳術”[5]34。此后,1956年《小學體育教學大綱(草案)》中提出可以增添一些適合兒童年齡特征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教材。直至1961年,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在選編原則中才明確提出:“為了發揮我國行之有效的民族形式體育運動的作用,特選編了一些適合小學生的武術教材”[5]76。此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學體育教材》已將武術的基本動作、武術操、初級拳、青年拳等列為不同年級的教學內容[4]96。自此,武術作為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的代表性項目在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次正式出現在體育教材中[6]。武術教學內容經過整理改編,主要以套路為主,課時偏少且師資較為匱乏,武術教學的實際開展情況與大綱要求相差甚遠,現實境況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在學校的開展與傳播[7]。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十幾年間,隨著學校教育秩序步入正軌,學校體育課程與教材建設經歷了從移植借鑒到本土化探索的發展歷程,這一特點鮮明地體現于以武術為代表性項目的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內容的復歸。雖然武術教材經過改編后武術的技擊性稍顯淡化,其他形式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也少有涉及,但是在這一階段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教育內容從“隱匿”到“重現”,意味著對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的教育功能的肯定,更體現出了對民族傳統體育傳承意識的覺醒。
1966—1976年的曲折探索時期,學校教育系統遭受重創,體育教學大綱缺失,教學秩序混亂。學校體育一度陷入停滯,體育課被勞動和軍事活動所替代,體育教材中的武術內容也如同虛設[8]。直至1978年,《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重新將武術作為規定性內容列入體育課程之中,學校體育系統中的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才得以傳承。《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中強調要保留武術本身的風格和特點,還要注意發展和挖掘其他的民族體育項目,并使其進入體育課堂[5]555。
1.2 ?規范確立(1979—2000年):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教育的調控與完善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以勞代體”“以軍代體”的教學導向得到了及時糾正[4]111。在此前的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中,武術教學內容主要以簡單的套路學習為主,武術特有的技擊性式微。1988年修訂后的教學大綱中提出:“對現有武術教材,盡可能簡化其套路,適當增加攻防動作的實用技能”[5]650。高中學段更為重視武術的技擊性,以單人、雙人攻防技術為主要教學內容,體現武術的本質屬性。對于武術教學的發展這無疑是一種進步。不僅如此,大綱還提出,各年級教材都要在原有武術內容的基礎上拓寬,增加我國傳統養生、保健知識和行之有效的健身術。隨著基礎教育“一綱多本”政策的落實,體育教材也由“國定制”轉變為“審定制”[9],中小學體育教育步入了新的發展時期,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教學內容的選編來源也更為豐富。
體育教學大綱中大力提倡各地區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選擇符合兒童生理、心理特點,并適合當地開展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使其在學校的開展更加趨于正規化、科學化、系統化。在理論教學部分,中學體育教學大綱早在1988年就納入了民族傳統體育養生、健身知識或理論與方法。在1992年,小學體育大綱的理論教學內容中加入了民族傳統體育養生與健身常識。不難發現,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中傳統體育文化教育內容的變化體現了時代性與傳承性,更加注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文化導向作用,注重愛國主義教育、文明禮貌教育、武德教育,培養學生的品質,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民族自尊心[10]。2000年的《體育與健康教學大綱》將武術列為必修內容,同時增加民間體育項目、養生與健身方法為選修內容[5]835。
改革開放后至新課改之前,隨著教育系統的內在結構與運行機制的改革,中小學的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教育在載體形式、內容選編、課程形態等方面皆有所突破。諸如拔河、角力、踢鍵子等各類民間體育游戲均可作為教材內容。在這一階段教育部先后出臺的幾部教學大綱為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教育的進一步推進奠定了基礎,也指明了方向,同時也折射出學校體育課程教材建設工作中對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的不斷反思,學校體育系統中的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教育發展形態基本穩固。
1.3 ?價值延展(2001年至今):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教育的拓展與深化
得益于第8次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教育部賦予了地方各級各類學校更大的教育自主權。新課改以目標引領內容,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安排不再受制于大綱規定的固定模式,而是有了更大的彈性空間。《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01)》中就提倡大力開發民間傳統體育資源,例如:踢毽子、滾鐵環、抽陀螺等,補充豐富體育與健康教學內容[11]。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內容從早期單一的武術項目內容擴展到自編自選的武術套路、五禽戲、八段錦、短棍以及其他器械套路的民族民間傳統體育范疇,并將民間體育項目、養生與健身方法列為選修內容。2004年,中宣部和教育部聯合制定的《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中要求“體育課應適量增加中國武術等內容”[12]。不難發現,這一時期學校教育比以往更為注重對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普及與弘揚[13]。
教育的功能之一便是作用于文化的發展,賡續民族文化血脈。隨著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呼聲漸漲,學校教育系統作為推進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的“主陣地”備受關注。教育部于2014年頒布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要求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與教材體系[14]。2018年頒布的中華優秀《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中提出了“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概念,力圖將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落實于體育學科,為體育教學實踐提供了指導綱領[15],并將武術與民族民間體育類運動項目作為必修選學(運動技能類)的六大模塊之一。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要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體育品德而言,一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中所蘊含的“體育道德、體育精神、體育品格”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脈相承[16]。同年,國家體育總局、國家民委頒布的《關于加強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工作的意見》中提出:鼓勵和支持各類學校在開放現代體育教學活動的同時,開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教學和活動[17]。
進入21世紀,世界范圍內的對話交流多以文化問題為表征。在文化強國戰略推動下,我國學校教育系統內的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教育也日漸被賦予深層意涵。在這一階段,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教育的作用已不僅局限于體育教育層面,更關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與建設。體育與健康課程作為中國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教育載體的作用進一步得到增強。這也反映出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在逐漸從“自信”走向“自覺”。
2 ? 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教育演進特征與不足
2.1 ?價值定位從模糊到清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育人目標仍待全面滲透
新中國成立以來,受西方體育教育思潮的影響,學校體育課程歷經數次改革,體育教育的目標與功能也越發清晰。隨著學界對體育課程的學科本質不斷地進行反思與追問,對體育課程價值取向的理解也趨于多元化[18]。因此,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教育價值取向的底層邏輯逐漸擺脫了“工具價值”的觀念束縛,回歸于對文化內涵與內在價值定位的觀照。從教材選編原則中提出初步體現“民族特色”到直接指明“繼承和發揚民族傳統體育”,從單一的武術必修內容到傳統養生術和民間傳統體育項目的拓展,無一不體現著體育與健康課程對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的觀照。在課程目標上,要求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在課程內容上,重視培養良好的體育道德,例如:表現出公平、誠實、友愛、尊重等;在教材編寫建議中,規定教科書要有利于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要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19]。
由于教育具有價值負載的屬性,在不同的育人觀、文化觀的主導下,教育目標的定位也會隨之轉變。雖然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教育的目標指向越發清晰,但是受到課時和教材容量的制約,目標的體系化和全面性需進一步統籌調整。毋庸置疑,在“五育”目標中,“體”育目標是核心,其他維度目標則是在此基礎上的進一步延展。梳理課標與教材不難發現,當前課標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材編寫建議等方面的具體要求,主要集中體現于“德”育目標和“體”育目標。其中:在“德”育目標的落實上,課程標準對個體性和社會性2個層面的道德培育均較為重視。在“體”育目標的落實上,課標中主要體現在運動技能學習方面,依據不同學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規定了不同學段的中華傳統體育項目學習目標。這也是對體育教育本體價值的彰顯。在學習動作技術時,也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運動項目背景知識、比賽規則、養生與保健知識等內容。
在課程標準中,雖然武術、民族民間體育項目的習練與目標達成要求中也內隱地體現了“智”育和“美”育目標,但是就目標的系統呈現而言,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教育還有待進一步系統銜接與貫通。特別是在目標中對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對文化自信的提升這2個維度還有待顯現。從文化傳承的視角而言,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的表達隱喻著特定的文化價值觀和哲學思考[20]。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從本質上而言是對中華民族自身價值觀的自信。杜威在對科目的價值進行評價時,首先注重科目的內在價值——是否提供豐富而完善的經驗,然后再考慮不同科目在特定的情境中的工具價值[21]。通過學校教育傳達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的內在價值旨要,既符合當下教育發展的趨勢,也是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回應。由此可見,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的延續關鍵要以其文化內涵為核心。
2.2 ?文化邏輯從內隱到外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質尚待充分彰顯
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的內核集中體現于“體用一元”的哲學智慧[22],即以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思想和精神為“體”;以運動技術、技藝為“用”,兩者缺一不可。隨著學校體育領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政策傾斜與關注,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教育自身的理論邏輯體系也更為獨立和清晰。在1988年,《體育教學大綱》中首次提出注重“武德”教育,同時還以介紹運動項目文化為主列入了大量的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其中就提到了我國民族傳統體育中的健身術講究“意念”[23],打破了民族傳統運動項目的習練桎梏。以武術為代表性項目的民族傳統體育不僅是身體練習,也不僅是技能技藝的表達,更是通過身體語言詮釋其深層的文化意蘊[24]。《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版)》中重視具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色的武術、民族民間體育活動和養生方法的教學,同時體育學科核心素養中的體育品德也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特質[25]。從體育教學大綱到體育課程標準的轉變,外在變化以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選編形式的多樣化為特征,深層變化則體現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觀的高度認同,從“育體”轉變為“育人”的邏輯更加凸顯。2017年,《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將“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列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一項重點任務,并提出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藝術體育教育等各環節[26]。這意味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可以依托現代體育教育體系傳承,也可以以其他路徑進行傳承與發展。
任何一個民族所特有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精神品質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淀會形成特定的文化傳統,而文化教育最深層的意涵就在于將物質形態、制度形態的文化結構內化為個體內在的文化意識與信念。這既是文化從外鑠到內化的過程,又是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前者常是顯性的,而后者則是隱性的[27]。在體育與健康課程中,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主要通過運動項目這一載體形式得以呈現,并構成了獨具特色的身體實踐表達。特別是當前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科書中仍以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動作技術的解析為主,介紹武術項目與民族民間體育項目的起源及演變過程等,能使學生獲得民族傳統體育的相關知識。但是,相較而言,對運動項目所蘊含的文化要素和動作技術蘊含的深層文化內涵的普及力度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教育陷入形式與內容脫節的困境。如何擺脫機械地學練的桎梏,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特質,將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呈現于體育課程標準與體育與健康教科書中,并落實在體育課堂教學中,這是當下需要強化的薄弱環節和需要攻克的突出難題。
2.3 ?載體形式從單一到多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體系亟待有序銜接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經歷了從“缺位”到“在場”的曲折發展歷程,體育項目載體也更為多元。在新中國成立伊始至1988年這一階段,體育教學大綱一直將武術作為民族傳統體育的代表性項目,此后以“民族傳統體育”代替“武術”命名傳統體育項目名稱。到2000年體育教學大綱正式將武術與民族民間體育項目并列為教學內容,游藝類、養生類多種形式的中華傳統體育項目在體育教學大綱中并存。一方面,從課程管理層面而言,隨著三級課程管理體制對校本課程產生的“賦權增能”,使得校本課程的開發極大地活躍了中小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教育氛圍。另一方面,從課程形態而言,為實現中小學體育課內外聯動,一些地方、學校將中華傳統體育項目納入學校運動會、大課間活動,全面提升了中華傳統體育項目的文化影響力和輻射力[28]。
雖然中華傳統體育項目種類繁多,但是不同學段之間在教學內容上的銜接性不足,直接導致中華傳統體育項目與學校教育的共生困境[29]。當前,不同學段的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教育內容的割裂等問題折射出不同學科理論建設的薄弱之處。由于體育學科體系龐雜,并且尚未建立教學內容分類體系,納入體育課程標準中的眾多運動項目之間也缺少緊密的學科邏輯關聯[30]。中華傳統體育項目的教學內容也是如此。從不同版本的體育與健康教材內容可以發現,武術與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體系的縱向銜接不連貫、系統性不足。例如:“人教版”教材內容中的七至九年級武術項目分別為長拳、南拳和短棍;民族民間體育項目僅在八年級列入了竹竿舞和踢花毽。高中教材內容中列入了武術、競技和娛樂表演類、養生健身類民族民間體育項目。當前教材中,初中學段教材內容中的武藝類項目以武術項目為主,游藝類項目以民間游戲為主,養生類項目則未涉及;高中學段教材內容中以上3大類項目均有呈現。可見,在構建大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一體化的時代要求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教學內容的學段銜接問題也同步凸顯。
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體系有其內在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教育的推進要體現“循序”推進的原則。這一原則至少包含2層深意:一是遵循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教育的內在邏輯秩序;二是兼顧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因此,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框架內,亟待構建較為周延的教學內容體系,以形成不同學段的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教育一體化的創新發展路徑。
3 ? 新時期推進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教育的新方向
課程與教材是落實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教育的重要媒介。如前所述,當前,在我國中小學推進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教育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癥結,紓解困境的前提則需要精準把脈“十四五”時期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教育的現實訴求。為此,通過體育學科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課程圖譜分析工具(以下簡稱“課程圖譜”),對照課程圖譜的目標維度與內容維度(見圖1),嘗試探索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教育深入推進的新方向。
在目標維度上,課程圖譜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最終目標,采用“主線”與“副線”相結合的課程結構,凸顯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的全面育人目標,“主線”從德、智、體、美、勞“五育”培養目標出發。在現有的體育學科體系中,充分提煉體育學科特質,并進一步確定體育學科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五育”培養目標的側重點。其中:“德”育目標旨在以體載德,提高青少年學生品性修為;“智”育目標旨在以體益智,促進青少年學生認知發展;“體”育目標旨在以體強身,增進體質健康;“美”育目標旨在以體塑美,提升體育審美素養;“勞”育目標旨在以體助勞,增強勞動能力。“副線”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要素體系,包括4個部分,即修身(人格修養教育)、齊家(社會關愛教育)、治國(家國情懷教育)、兼濟天下(人類命運共同體教育),同時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和中華人文精神等內容。
在內容維度上,體育學科內容體系中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素主要劃分為武藝類、游藝類和養生類。在體育與健康課程中則通過文本系統、助學系統和練習系統三大板塊呈現。其中:文本系統主要是指教材內容中的文本描述部分,是教材內容的主體部分,通過文字描述呈現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動作要領和基礎理論知識。助學系統包括音視頻、插圖和拓展知識,屬于教材內容中的“支架”部分,補充文本系統部分的未盡內容。其中音視頻作為教學輔助手段,能生動地展現中華優秀傳統體育項目的動作技術;插圖搭配文本解說,更為直觀形象;知識窗、拓展鏈接等的設置,圖文并茂,可豐富教材的內容素材和視覺效果,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所學內容。練習系統則涵蓋了常規課時之外的多種體育鍛煉方式,包括課外體育鍛煉、視頻模仿和體育家庭作業,為學生課后的知識與動作鞏固與提高提供抓手。三大系統的內容呈現有序銜接、互為補充,力求實現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教學內容的系統性。
4 ? 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的教育路徑前瞻
縱觀我國中小學的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教育的發展歷程,在教育理論和實踐層面均已積累了有益經驗。任何教育實踐都有認知原因和動力機制,而教育實踐機制創新是教育理論創新的內在動力。因此,基于課程圖譜,亟需明確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的教育價值預設、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教育的目標體系、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教育的推進機制,進而將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內化于體育與健康課程教材內容體系、載體形式與傳承路徑。
4.1 ?強化頂層設計引領,明確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教育價值定位
在我國體育課程改革過程中,組織領導是體育課程改革穩步推進的前提條件,政策引導是提升課改實效的關鍵措施[31]。因此,推進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教育在體育與健康課程落實的過程中,首先要加強宏觀政策引導,提升政策落實效果。長期以來,由于體育與教育兩大系統在人才培養目標上存在分野[32],運動員學生未能充分得到全面發展。在深化體教融合的新時期,勢必要重新審視中華優秀傳統體育的育人價值及其在體育與健康課程乃至在教育系統中的作用,全面統籌構建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教育的目標體系,并且有必要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明確中華優秀傳統體育項目的教育價值與文化價值,除了體育的本體價值外,還應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在育人目標維度上凸顯全面性。例如,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要素的目標層面,有些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中所傳承的中華民族精神應在學校體育教學中得以體現。再譬如通過身體教化,從外在培養學生的舉止修養,從內在培養學生的體育道德和歷史使命感。同時,要將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教育與新時代青少年學生的體育道德培養、愛國情懷培育、文化自信心樹立相結合。通過習練中華優秀傳統體育項目的技能技巧,促進青少年學生掌握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知識,提高青少年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水平和創新意識,而且要重視青少年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體育項目學習的生活化遷移、情境化遷移,使青少年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與創造性勞動意識。還可通過中華優秀傳統體育項目所展現的身體美、運動表現美、藝術創造美、表演鑒賞美,提升我國青少年學生的體育審美素養。例如,武術套路、養生功法中所展現的身體姿態、節奏勁力、精神氣韻等都蘊含著豐富的美育元素。
4.2 ?完善課程理論建設,重構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教育內容體系
筑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理論根基,關鍵要能充分認識并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承載的精神標志和育人價值意蘊。其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內核,并聯結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系統和行為系統,也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外在知識表征轉化為內在素養的關鍵機制[33]。概言之,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系統化、長效化、制度化發展,其核心是將隱匿于文化記憶框架中的“凝聚性結構”融入中小學體育教育場域之中[34]。基于此,可以組建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教育專家智庫,吸納我國高校學校體育、民族傳統體育等相關研究方向的專家與中小學傳統體育項目骨干教師,立足于體育課程理論與教學理論進一步修訂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和編撰教材,并在體育課程標準中選入1~2項具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典型特質的體育項目加以推廣。同時,要鼓勵各學校開展中華優秀傳統體育課程資源開發、中華優秀傳統體育課程內容設置與評價等方面的研究。
當前,構建大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一體化體系勢在必行,而與之密切相關的體育課程教材內容的構成應按照形式邏輯學順序排列還是按照心理學順序排列,是教育學中被廣泛探討的一個問題。著名課程理論學家泰勒曾提出,課程內容的組織應遵循連續性、順序性和整合性3個基本準則[35],由此可見,就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課程教材的內容結構優化而言,要從以下2個方面進一步探討:1)縱向學段銜接,提高不同學段之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內容的序列性。根據體育項目特點以及不同學段(年級)學生的動作技能發展規律和認知水平,分梯度劃分某一中華優秀傳統體育項目的學習內容。2)橫向教學內容連通,科學布局同一學段(年級)中的中華優秀傳統體育項目容量。按照武藝類、游藝類、養生類分別歸類,既要考慮不同體育項目之間技藝技能的遷移,也要考慮某一個體育項目所蘊含的文化內涵的全面性。例如:通過板鞋競速、高腳競速、搶花炮等體育項目培養青少年學生的拼搏精神和團結協作意識;通過抖空竹等體育項目促進青少年學生集中注意力,鍛煉神經系統的活動能力;通過珍珠球、賽龍舟等體育項目培養青少年學生團結拼搏和齊心協力的集體主義精神。以上教學內容同時也體現出對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思想要素的凝練。
4.3 ?創新教材編排形式,優化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內容呈現方式
中國人民的民族精神構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征最高層次的抽象表達,當前,在我國中小學校園內推廣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無一不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記憶與文化認同[36],然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具有歷史性和時代性,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教育勢必要立足當前的社會環境來實現創新性發展。
在教材的編撰上,要兼顧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和我國各地的地方特色,可以分別編寫全國通用教材和校本教材。以校本教材的開發和實踐為基點,鼓勵我國各地學校通過“一主一輔”或“一主多輔”的模式豐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體育教材選編內容[37]。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框架下,各學校可結合當地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以及各學校的體育特色,選擇性地將多種中華優秀傳統體育項目納入校本教材。此外,也可以編撰系列性的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知識讀本和課外讀物,例如,出版小學生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課外繪本。
在教材內容的選擇上,創編內容既要體現體育項目的教育性和文化性,同時也要具有時代性、科學性與娛樂性,還要兼顧青少年學生的多樣化需求。針對不同地區不同級別學校的具體實際,有必要轉化或改進中華優秀傳統體育項目的規則與技術動作,使其適宜在當前的學校中開展。此外,教材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傳承載體,教材的文本系統、助學系統和練習系統的內容要盡可能豐富。一是教材各系統的呈現形式要合理,根據青少年學生身心發展的年齡特點,可以通過圖畫繪本的形式激發小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的興趣;初高中階段可加入中華優秀傳統體育項目的起源、文化內涵等知識,逐漸豐富初高中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體育知識體系。二是要統籌編排教材各系統的內容,以文本系統為主線,以拓展知識、課外體育鍛煉及體育家庭作業為補充,將中華優秀傳統體育項目的文化背景、運動技術列入其中,使各系統功能相輔相成。三是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可通過現代化媒體技術開發中華優秀傳統體育項目的電子教材、數字教材,憑借其能刊載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體育項目素材和課程資源開放的特點,進一步促進體育家庭作業制度的落實。
4.4 ?搭建資源共享平臺,整合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教育案例素材
我國可供開發與利用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資源較為豐富,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我國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材編撰過程中選擇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內容的復雜性。因此,有必要系統梳理各類中華優秀傳統體育項目資源,建立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教育資源庫,搭建全國中小學師生共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平臺。一是以體育項目類屬為邏輯起點,收集武藝類、游藝類、養生類中華優秀傳統體育項目案例,按照以上3個類別建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資源群,并建立中華優秀傳統體育項目資源審核機制,將經過實踐檢驗的,能夠充分激發青少年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民族傳統項目納入資源庫。在統計與整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時,既要考慮現行“體育與健康”課程教材中已有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元素,又要結合不同地區文化特色的傳承與延續,系統梳理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資源。二是以育人目標的全面性為邏輯主線,按照民族傳統體育的不同項目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及其側重的培養目標要素進行歸類。進一步從育人目標的整體性而言,要厘清當前不同學段開展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教學中已體現的“五育”目標要素,力求實現民族傳統體育的不同項目在教育價值方面的相互補充。例如:整合滾鐵環、抖空竹等富含運動元素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資源,側重對青少年學生的身體協調能力、平衡能力等運動素質的培養;整合富含娛樂元素的民族民間傳統體育游戲資源,激發青少年學生的運動興趣,使其享受運動樂趣;整合富含審美元素的民族舞蹈類中華優秀傳統體育項目資源,滿足青少年學生的多樣化學習體驗。
5 ? 結束語
具有深厚歷史積淀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奠定了現代化中國文化自信的基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結了中華民族的創造精神、審美意趣和文化底蘊,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入體育課程的教材中,最終將其落實于學校體育教學實踐中,是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重要步驟。縱觀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的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教育的演變歷程,在價值定位、載體形式、內容要素上都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歷經的時代變遷。這其中也體現出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多元教育價值的省思。在當今多元文化交融與互鑒的新時代,學校體育雖然面臨著諸多挑戰,但是更應立足于文化自信,以中華優秀傳統體育項目為載體,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于體育課程與教材之中,增強中國青少年學生的文化自信,培育中國青少年學生的民族精神,落實體育的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同時,學校體育也肩負著傳承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之重任,只有使體育課程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中轉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推動者”,才能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體育課程的完美融合。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2.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印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的通知[EB/OL]. (2021-02-03)[2021-7-27].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102/t20210203_512359.html
[3] ?季瀏. 我國《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J]. 體育科學,2018,38(2):4.
[4] ?買佳. 民族傳統體育在我國學校體育教育中的發展與經驗啟示[D].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5] ?課程教材研究所. 20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匯編(體育卷)[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 ?王占春. 新中國中小學體育教材建設五十年(下)[J]. 中國學校體育,1999(6):10.
[7] ?王智慧. 我國學校武術百年嬗變的研究[D].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9.
[8] ? 高鵬. 新中國70年學校體育發展演變與歷史經驗[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9,42(11):60.
[9] ?楊九詮. 1978—2018 年:中國課程改革當代史[J]. 課程·教材·教法,2018,38(10):13.
[10] ?王曉晨. 學校武術教育百年變遷研究(1915-2015)[D]. 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17.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體育(1-6年級)體育與健康(7-12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49.
[12] ?中宣部,教育部.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J]. 人民教育,2004(9):2.
[13] ?王建華,高嶸. 學校武術[M].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6:10-11.
[1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 (2014-03-28)[2021-07-27].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s7061/201403/t20140328_166543.html
[15] ?邵偉德,李紅葉,齊靜,等. 體育學科核心素養與體育教學目標對接的方式、困境與策略[J]. 體育學刊,2020,27(6):93.
[16] ?馬德浩. 具身德育:學校體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個理論視角[J]. 體育學刊,2020,27(4):3.
[17] ?國家體育總局 國家民委關于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工作的指導意見》的通知[EB/OL]. (2018-01-10)[2021-7-27]. http://www.sport.org.cn/search/system/gfxwj/qzty/2018/1108/191885.html.
[18] ?劉昕. 新中國70年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嬗變與展望[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9,42(11):49.
[19]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3-49.
[20] ?王智慧.文脈賡續與民族復興:傳統體育文化的基因傳遞與文化自覺——基于習近平總書記十九大報告文化自信論的分析[J]. 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9,36(1):8.
[21] ?李雁冰. 課程評價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44-45.
[22] ?崔樂泉,張紅霞. 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的緣起與特征[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0,54(7):19.
[23] ?蔣宏宇. 我國近現代中小學體育教科書歷史變遷研究[D].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4.
[24] ?王崗,陳保學,馬文杰. 新時代“文化自信”與中國武術的“再出發”[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8,41(8):10.
[2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5.
[26]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EB/OL]. (2017-01-25)[2021-07-27]. 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27] ?吳文濤. 傳統文化如何走進學校?——論學校傳統文化教育的實踐邏輯[J]. 中國教育學刊,2018(3):41.
[28] ?教育部關于印發《加強和改進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 (2019-06-02)[2021-7-27]. https://www.sohu.com/a/318085813_99896012.
[29] ?馮發金,王崗. 困境與出路:新時代民族傳統體育與學校教育的共生研究[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8,41(12):133.
[30] ?于素梅. 一體化體育課程的價值取向、多元內涵與基本特征[J].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0,39(2):23.
[31] ?彭澤平,李禮,羅珣. 新中國70年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的歷史經驗[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9,34(5):378.
[32] ?劉波,王松,陳頗,等.當前體教融合的研究動態與未來展望[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1,44(1):11.
[33] ?陳玉芳.學校教育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芻議[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24):90.
[34] ?翟志峰,董蓓菲. 文化記憶視角下語文教科書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路徑[J]. 中國教育學刊,2021(4):80.
[35] ?施良方. 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114-117.
[36] ?王智慧.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自信何以成為可能?——基于文化自信生成理論基礎與實踐邏輯的分析[J]. 體育與科學,2019,40(1):30.
[37] ?姚蕾,李銘函.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體育教材的歷程回眸與困境紓解[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1,44(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