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玉低
【摘要】伴隨新課改的推進,各階段教育更為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強調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及生活習慣,但要實現這一目標,僅憑借學校的力量是不夠的。對此,需要加強家校合作,融合家庭教育的力量,以實現學生更好的成長及發展。故此,本文聯系筆者工作實踐,進一步探究了農村小學家校共育現狀及改善的策略,以密切家校合作,實現教育合力,促進學生全面成長。
【關鍵詞】農村地區;小學;家校共育;現狀;改善措施
家庭是農村地區小學生生活及成長的重要場所,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與家庭教育理念及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大多數時候,從孩子的一言一行就能夠反映出其受到的家庭教育是否良好。由此可見,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所以,若能將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良好融合,無疑能夠助力孩子更好成長。然而,就目前農村地區的家校共育情況而言,仍存在著一些較為明顯的問題,阻礙了家校共育作用的充分發揮。因此,分析家校共育現狀,并探索可行的改善策略,就顯得至關重要。
一、農村小學家校共育現狀
第一,教師未清楚認識家校共育理論。在新課改的浪潮下,家校共育的行動策略與理論構思都較為成熟。但是,仍有部分農村教師未能清楚認識這些策略與理論,將家校共育簡單理解為與家長間的溝通,要求家長進行配合。或者部分教師在學校的要求和壓力下,未能接觸問題的實質,只是片面地追求家校合作的形式,采用的相應方法和措施,并沒有真正起到促進家校共育的作用。
第二,家長教育方法不當。即便我國近年來農村地區經濟得到了可見的發展,但相較于城市地區農村家長的文化素質偏低,許多都未掌握正確、科學的教育方法,在面對孩子的教育時,將之全推給學校。認為自己只要負責好孩子的日常生活開銷即可,沒有承擔起家庭教育的責任。并且,還有一些家長習慣采用棍棒教育,不注重在家中營造和諧交流、互相尊重的氛圍,這類做法顯然不利于親子間的關系,也會影響到孩子健康人格及良好價值觀的塑造,甚至還可能導致孩子產生厭學、抵觸和家長交流等問題。
第三,缺乏合理的評價。受到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更多教師與家長還是習慣將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孩子的考試與分數上,教師與家長所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標,便是怎樣讓學生在考試中獲得更好的成績。孩子考試是否退步了,或是進步了,怎樣快速幫助孩子提升名次,是因為哪一科的原因才導致孩子成績不理想等,成為了家長與教師主要的溝通話題。教育內容單一且缺乏統一、協調,交流內容較少涉及到價值觀、世界觀、審美觀、品德教養等方面。
二、改善農村小學家校共育的策略建議
第一,加強教師自身素養,營造良好學習環境。首先,教師要遵循人人平等的原則,對學生進行公正、公平的評價,如此有助于學生積極面對自身錯誤及改正錯誤,正確認知事物的形成。其次,在日常教學中教師不可挖苦與譏諷學生,要避免使用負能量的話,要予以學生更多的認可、肯定及夸獎,如此才能實現學生信心的增強,在信心的支撐下將會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發展。再次,教師要言行一致,言出必行。總而言之,教師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是實現家校共育的重要基礎。
第二,設立家長學校,增強家長教育能力。考慮到農村小學家校共育現狀,應著手設立家長學校,定期開展有關家庭教育方面的專業講座,以給家長的家庭教育提供更多指導。家長培訓方式主要有“專家報告”“教師講座”“同伴分享”等,通過線上及線下等學習方式,有效調動家長的學習積極性,完成家長學習平臺的搭建,從而能夠持續增強家長家庭教育的能力。
第三,定期發送意見信,密切家校合作。學校應采用向家長定期發送“征求意見信”的方式,來對家長的真實想法做更多了解,邀請家長就學校餐飲衛生、培養學生良好習慣、教師教學質量、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等方面發表個人意見及建議。教師通過分析與總結家長提出的問題及建議,能夠得知哪些地方需要改進,從而使自身教學更具針對性,更具質量。
第四,開展家訪活動,拉近師生距離。教師在每次家訪后,應進行詳細記錄將之制作成家訪檔案,以深入研究家訪中發現的問題,從中吸取經驗教訓,進而輔助后續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大量實踐表明,通過家訪既幫助家長對孩子的在校情況有了及時掌握,又能提升家長對教師及學校的理解度及信任度。此外,通過家訪能使師生間的距離進一步拉近,幫助教師進入學生的內心,有助于教育教學工作的良好開展。
第五,依托信息技術,使交流更為多元。伴隨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日益發展,許多家長都能夠熟練使用快手、抖音、QQ 及微信等媒體交流平臺。因此,學校在開展家校共育的時候,應與時俱進,依托這些新媒體平臺向家長及時發送孩子的優良表現、作業信息及實時動態等,也可依托這些平臺與家長交流孩子的興趣愛好、學習水平、身體狀況及思想品德等信息,就良好的教育方法及方式展開一同探討。真正依托信息技術的優勢,讓學校和家庭共同肩負起培養孩子、教育孩子的責任,促進孩子的全面健康發展。
第六,發揮家長職業優勢,促進親子一同成長。為了更多發揮出家長的專長、愛好及職業,應鼓勵家長進課堂,作為主角參與到校本課程開發及學校社團建設中,將家庭教育良好延伸向學校教育,這樣既有助于彌補農村學校師資緊張的情況,又能一定拓寬學生的視野,促使家校融合。比如,在了解家長職業背景、特長技能等基礎上,開發“安全教育”“烹飪達人”“故事媽媽”等社團課程,將家長資源良好地融入學校教育,進而增強教育效果。
總之,教育工作并非朝夕間就可完成的,其是一項復雜、系統的工程,會伴隨人的一生。對于小學生的成長發展而言,學校教育無疑至關重要,但家庭教育同樣不可忽視,甚至可以說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重要基礎。同時,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需要借助家庭的教育。對此,需要密切家校合作,加強家校共育,家庭教育的作用最大程度發揮出來,促進學生健康全面成長。家長對孩子發展負責,與學校展開良好配合的過程中,家長也可以學到更多的東西,獲得一定成長,并能轉變自身陳舊、錯誤的教育理念,進而更積極地配合教師展開教育教學,使教育教學工作取得更高質量。
參考文獻:
[1] 趙芳 . 新時代小學家校共育策略研究[J] . 文學少年,2019(9):1.
[2] 譚克,李勇,蘇娟 . 家校同心育人同行——綿竹市紫巖小學家校共育的實踐探索[J] . 教育科學論壇,2019(23):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