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玨
摘 ?要:紅色文化是大學生思政教育不可忽視的資源,也是承載此教育工作的有效載體。對紅色文化內涵及思政教育間的關聯進行分析,有利于高校思政工作的順利展開,提升學生的思政教育水平。本次研究從紅色文化及思政教育工作的含義著手分析,闡述了目前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現狀,包括影響力不足、靈活度不夠等問題,最終重點探究了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希望為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紅色文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2)02-0-03
紅色文化是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和過往的奮斗歷史進程有密切關聯。當紅色文化和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融合后,能夠培育學生理想信念,并強化其愛國主義情懷[1]。此外,還能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行。在高等教育工作中大學生的品德行為都已經初步定型,且伴隨著不斷學習而優化,其中思政教育所發揮的引導作用意義重大。高校對新時代青年學生,要利用紅色文化進行有效地思想引導,注意結合其身心發展特點,從學生內心深處來強調道德和品行,促使其全方位發展。
一、紅色文化及思想政治教育
(一)紅色文化內涵
首先,從物質角度分析,紅色文化主要包括革命活動遺址、各種歷史博物館、烈士陵園,以及一些帶有紅色文化內涵的產品,都是非常具象的表現形式。物質上的紅色文化見證了偉大革命建設及發展的進程。其次,從非物質角度分析,主要包含精神、制度兩個方面。制度囊括了目前的政治、法律、經濟等多個層面;而精神上則代表了紅色精神,這也是紅色文化的內核所在。
(二)紅色文化及思政教育的關聯
高校要將紅色文化融入學生思政教育中,就需要明確兩者間的聯系。其一,紅色文化是思治教育的一大重要資源。從長遠角度分析,大力推行并弘揚紅色文化內涵,能夠從整體上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養,加快其積極發展。在紅色文化中,不但包含革命先烈崇高的理想主義精神,還承載了許多紅色的歷史及光榮文化精神。由此可知,若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此文化,能夠加快達成“培育有理想、有道德的社會主義新人”目標[2]。其二,紅色文化為思政教育創建了良好環境。紅色文化是社會不斷發展所形成的,也是革命先烈在改革、建設等各個階段中所形成的偉大革命精神的統稱,是國家發展的寶貴精神財富。在社會主義新時期下,更要以此為載體喚起更多民眾建設國家的精神動力。此外,不論是紅色文化事業還是產業,都出現了許多文化產品和優質的服務,給人們創建了更好的物質環境。
二、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現狀
2014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77周年的儀式上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3]。紅色文化自身所蘊含的精神和價值取向,能夠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內容加以豐富和補充,指引高校思政工作的正確道路。因此,要對目前紅色文化在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現狀加以了解和分析,從而進一步明確現階段紅色文化教育的不足。
(一)紅色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影響力不足
紅色文化在各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其作用的發揮往往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其一,不同高校對紅色文化的判斷、重視度、分析情況有差異,導致將紅色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政教育工作的融合也不同。其二,部分教師對紅色文化的認識、理解不足,導致其在實際思政理論課程的闡述中,未能結合紅色文化這一優秀的教育資源,未發揮出紅色文化對學生道德、價值觀念的教育效果[4]。其三,則是部分地區高校由于受到條件限制,如所屬地區偏遠,與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間有很大距離,因而授課受到影響。
(二)紅色文化教育形式中靈活度不夠
由于紅色文化具有非常濃厚的歷史意義和思想引導價值,因此關于其教育工作的開展就存在缺乏靈活性、枯燥等問題。具體可包含兩個點:其一,部分教師常常采取理論灌輸的方式來進行紅色文化教育,很少用啟發式、引導式的方法,教學內容很膚淺,僅停留在表面。且部分思政課的教師本身也對紅色文化缺乏深刻解讀,認為它的內涵主要表現為愛國愛黨等,由此思政課程變成了歷史課。其二,紅色文化教育實踐未落到實處。由于紅色文化教育的實踐,不但需要高校及所在地區相關部門的重視,還需要物力、財力、人力等方面的支持。也正是上述情況,導致部分高校開展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活動時,過于看重理論,常忽視了實踐的落實,學生未能實現紅色精神的內在轉化。
(三)高校學生對紅色文化教育認知不全面
雖然在新時期有各種社會思潮的沖擊,許多高校學生對紅色文化都有基礎的認識,也具備較強烈的認同度,但還是有部分學生對紅色文化的內涵、本質沒有深刻認知,甚至有淡化紅色文化記憶的現象[5]。高校學生正處于個性鮮明、思維發散的階段,此時他們雖然自信開放,但思維上不夠成熟,容易被不良習氣和思想所影響,缺乏對革命歷史的回顧和思索。另外還有較少部分高校學生錯誤地認為,紅色文化歷史過于沉重,和目前的生活可以完全分隔開來,因而出現回避學習的情況。此外,部分高校在開展紅色文化思政教育活動時,未能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導致最終教育形式單一、缺乏吸引力,學生對此類活動的積極性不高,從而忽視了對紅色文化內涵的學習及理解。
(四)重視社會價值忽略個人價值
從目前各大高校開展紅色文化教育的實際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都認為校方所開展的紅色教育活動并不能對其價值觀產生較大影響,這也從側面說明目前我國部分高校不能將紅色文化的真正價值功能在活動中體現出來。在高校內進行紅色文化傳播首先要營造一個良好的教育氛圍。就目前來說,高校是國內大學生接受紅色文化教育的主要場地,但各大高校在構建校園紅色文化氣氛工作方面卻有所欠缺。另外,由于部分高校自身定位不同,加上教師對紅色教育理論研究匱乏,因此很難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其次是社會各界對高校進行新時期文化宣傳的重視度不夠,雖然紅色教育目前已經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和重視,但就社會大環境來說,紅色文化教育的擴散程度卻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中國社會經濟增長速度驚人,與此同時,群眾的價值觀也隨之發生改變,越來越多人追求個人利益講究切實的現實回報。而這樣的價值觀本身就會對紅色教育產生負面影響,對大學生而言,他們有著自己的價值判斷標準,而社會整體的價值觀扭曲也勢必會給他們帶來嚴重影響。
三、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徑
(一)強化紅色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傳承
第一,建立長效機制,在課堂中引進紅色文化。主要涵蓋以下五點:其一,制定相對完善的紅色教育整體規劃結構,保障人力、物力、財力資源,讓紅色文化能夠更順利地融入在學習教育、管理、服務各個流程中。其二,積極和其他高校、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社會公益組織溝通,共同建立紅色文化研究教育會議[6]。其三,由于思政課程是高校開展紅色文化教育的主要場所,因而思政課教師需結合高校學生的特點,分析紅色文化精神中存在的共通或是契合之處。其四,在內容方面,要積極擴充紅色文化教育知識體系,尤其重視知識深度、廣度的把控。在教學方法上,則是結合先進的計算機網絡技術,運用案例教學、專題教學、小組討論等新型的方法授課,保證將紅色文化內涵深入高校學生心靈。其五,學校其他學科的任課教師,也可在專業教學中有意識地結合紅色文化內涵,引導學生對現實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深入思考,對自己肩負的歷史責任有新的認知。
第二,融入社會實踐,在日常中踐行文化精神。紅色文化一直是各大高校進行思政教育最為熱點的課題和素材。為了提升學生對紅色文化的進一步探究,高校可定期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在地址的選擇上,一般為當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革命遺址、先烈故居等,大學生在切身感受和調查研究后,能夠從中感悟先輩艱苦奮斗的革命歷史,緬懷為了理想、為了家國而獻身的仁人志士,從而更深刻地明白紅色文化的意義,以及為什么要學習紅色文化[7]。在校園內,可由團支書、學生干部共同組建關于紅色文化主題活動的社團,讓學生主動參與公益性質的實踐,從而在磨練其意志的同時,提升綜合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當學生在日常中踐行紅色文化精神,就能將內心對紅色文化的理解轉化成實際行動,提升思政教育實效性。
(二)擴大紅色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影響
第一,融入紅色文化,優化校園物質文化建設。任何事物的生存、成長、發展都需要特定的氛圍,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工作也是同樣的道理。針對新時期下素質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薄弱現狀,高校更要加大紅色文化的融入力度。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中,融進紅色文化后,能夠構建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實現環境育人。同時高校也要結合自身發展特點,將校園物質文化作為有力依托,努力打造優質化的教育環境和學術氛圍。例如可將紅色文化和校園內的人文景觀、建筑雕塑、教學設施等融合,從而讓紅色文化精神的內涵以各種文化標志物的形式顯現,讓學生在長期的環境熏陶下加強對紅色文化的領悟。
第二,融入紅色文化,豐富校園文化活動。在高校舉辦的校園文化活動中,也要積極融入紅色文化。常見的有紅色詩歌朗誦大會、紅色歌曲、舞蹈表演大賽、紅色文化繪畫主題藝術節、紅色文化攝影展、紅色講壇等,可將以上述活動作為載體,使學生在活動中能夠提升責任意識和民族自信心。同時,高校也可在五四青年節、建黨節、建軍節等重要節日開展全校文化紀念活動,以此來提醒學生不可忘卻歷史,并努力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在開展各項活動的過程中,也可邀請當地紅色文化博物館專家、學者等到校來參與主題會議,在互動中強化紅色文化影響力。
(三)落實紅色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網絡傳播
在新時期背景下,科學技術得以迅速發展,為了加大紅色文化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的力度,更要結合學生在現階段的成長特點,做到與時俱進,結合網絡新媒體來建立紅色文化網絡教育平臺。網絡教育平臺的建設,有利于學生學習更多知識,擴展視野。首先,高校要主動建立紅色文化專題網站,將愛國主義、道德修養等方面的紅色內容設置在網站欄目中,抑或將偉大革命先輩的事跡、感人故事、經典紅色歌曲或影片載入其中[8]。在設置紅色文化專題網站時,要更加關注其知識性、服務性,懂得把握學生的思想、心理發展特點,以提升其人文素養、強化思政教育力度為目標,構建一個綜合性服務平臺,讓大學生從中獲得更多紅色文化學習資源。其次,需要注意的是,要安排學校有關技術管理部門對網站強化維護和管理,讓學生處于一個清朗的網絡空間,從而建立健康積極的網絡觀念,自覺抵制各種危害信息。
(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
學生進入大學之后,其所處的是群居的生活環境,因此校園文化可以對其產生直接影響。校園作為大學階段學生形成健全人格和正確價值觀的重要場地,各大高校有責任來為學生積極構建一個良好的紅色校園氛圍。首先,要在學生進入大學后立即對其展開紅色文化理論知識教育。大部分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主要的學習任務是文化課程,尤其是理工類學生,對紅色文化了解甚少。針對這種情況,高校應該從各個方面入手,在校園內積極開展紅色文化建設,擴大紅色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范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紅色文化的價值導向,也是發展建設的主要方向,必須讓學生在學習紅色文化的時候將其聯系在一起。大學階段是促進學生形成正確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重要轉折點,因此校方也不能夠將教育脫離社會實際情況,應多到社會中進行調研,將一些正確的價值觀和錯誤的價值觀進行整理,在對學生進行紅色文化教育的同時,向學生舉例說明,堅持以正確的價值理論作為導向來培養學生在多元文化思潮中保持高度清醒思想覺悟的能力。
(五)堅持“三個結合”增強紅色文化教育實效性
堅持將紅色文化與解答思想疑惑、完成中心工作以及學用“老三篇”相結合,以此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增強紅色教育的實效性。首先,堅持與解答思想疑惑相結合,不僅要采用正面積極的思想灌輸教育,還要對學生進行思想疏導,幫助學生解開思想扣子。面對學生提出的貼近社會發展的困惑,可以召開相關熱點問題辯論會,帶領學生到實地參觀,讓學生切身感受在黨的帶領下國家和社會的巨大變化,以此堅定學生對黨的信賴之情。其次,要與完成中心工作相結合。大學生的中心工作是學習文化知識增強實踐能力,向著社會需求方向發展。教師可以通過不定期組織系列紅色文化活動,增強學生對自身專業未來需要履行的職能使命意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社會觀。最后,要堅持將紅色文化與學用“老三篇”相結合。所謂“老三篇”就是毛澤東同志提倡的三個精神,一是為人民服務,二是一往無前,三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教師可以將“老三篇”作為教育的切入點,讓學生通過學、背、演、行等多種形式將其學習透徹,并將其貫徹到學習、生活以及實習工作中,舉辦紅色文化知識相關主題的競賽,激發學生始終保持昂揚的精神狀態。
四、結語
綜上所述,大學生是民族未來發展的希望,對大學生落實有效的思政教育工作勢在必行。紅色文化承載了我國多年來的發展歷史,因而其中飽含革命精神和愛國文化,對學生的思政教育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在對大學生思想的引領過程中,要注意將文化和教育相融合,充分利用好紅色文化這一重要資源,可從建立長效機制,在課堂中引進紅色文化、融入社會實踐,在日常中踐行文化精神、優化校園物質文化建設、豐富校園文化活動、落實紅色文化網絡傳播等措施做起。總之,紅色文化和大學生思政教育間的融合意義重大,能夠讓紅色教育不斷在時代發展中實現傳承,進而讓青年學生領悟到責任和使命。
參考文獻:
[1]柳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和思考[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16):79-80.
[2]馬楠楠,成曉晴.紅色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J].公關世界,2021(16):110-111.
[3]張麗,肖盈.紅色資源有效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6):19-20.
[4]張雪,班曉娜.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當代價值及實踐路徑[J].經濟研究導刊,2021(23):87-90.
[5]呂甜甜.新時期高校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探索——評《新時代紅色精神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1(15):6.
[6]李建國.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J].船舶職業教育,2021,9(4):53-55.
[7]王正坤,龐翠.智媒體視域下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J].黑河學院學報,2021(7):38-39+45.
[8]瑪爾江·木合塔爾.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大學,2021(28):20-22.
(責任編輯:張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