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婧杰
摘 要:移情機制的介入對于技工學校構建良好師生關系具有重要作用,但許多技工學校由于教師對移情機制重視不夠、學生移情能力不足以及學校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缺陷等原因,師生關系存在“缺情”問題。技工學校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需要充分發揮自身主動性,并致力于培養學生的移情能力,形成互相理解、共同成長的師生關系。
關鍵詞:移情? ? 技工學校? ? 師生關系
移情是社會心理學的重要內容,強調社會成員對其他人的感同身受,即“心理過程的參與使一個人所產生的感受與另一個人的情境更加一致”。由于移情機制的存在,社會成員在與其他人的交往過程中,能夠基于這種感同身受的能力,體會對方的真實感受,并采取相應的行動。學校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場所,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前提。構建良好師生關系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師生移情機制的有效介入。
技工學校承擔著為社會輸送優秀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務。技工學校如何發揮移情機制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構建技工學校良好的師生關系,成為技工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一、技工學校師生關系中存在 “缺情”問題的原因
伴隨著技工學校辦學規模的擴大和社會對優秀技能人才需要數量的增長,技工學校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日益凸顯,其中技工學校師生關系中存在“缺情”問題尤為值得關注。這一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移情機制。目前,技工學校與普通學校相比,在生源方面存在差異,大多數基礎知識扎實的生源通過中考進入普通中學繼續學習,而知識基礎較薄弱的生源則選擇進入技工學校學習,因為缺少對未來的明確規劃和學習動力,導致技工學校與普通學校學生在基礎知識水平上拉開了差距。
除了生源上的差距,技工學校教師還需要面對學生數量增長和教學任務增加所帶來的教學壓力,加上技工學校與普通學校相比,缺少較有效的考核機制,多方面因素導致技工學校教師在客觀上出現了懈怠情緒。出現懈怠情緒會使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不愿意以一種積極的態度去了解和體會學生的感受,缺少換位思考意識,從而導致教學質量下降以及學生對教師教學工作的不認同。
第二,技工學校學生的移情能力較弱。與普通學校的學生相比,技工學校的學生普遍存在學習能力較弱、學習興趣不高、知識基礎薄弱等問題,在成長過程中由于受到環境或者自身因素影響,技工學校學生移情能力不足,很難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
在與教師的交往過程中,移情能力不高的學生往往保持著在家庭或者在小學、初中階段的為人處世方式,將教師對自己的善意誤認為是教師對自己的為難,從而導致師生間出現誤解,甚至演變為學生對教師產生敵意,嚴重影響教師開展教學工作。如果不能提升學生的移情能力,對學生未來職業生涯的發展將會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第三,技工學校的培養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師生關系的“缺情”問題。優秀技能人才不僅需要具備良好的職業技能,也需要樹立建設國家、服務社會的正確價值觀,形成團隊協作意識。技工學校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注重培養學生形成對他人處境能夠感同身受的能力。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市場迫切需要大量優秀技能人才,因此技工學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往往更重視學生的職業技能培養,忽視了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這種培養模式對師生關系的影響顯而易見。教師只注重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不愿意投入時間和精力培養學生道德品質等方面的軟實力,學生只將教師視為職業技能的培養者,導致學生缺少對教師的尊重。這種單純教授職業技能的培養模式導致師生關系出現“缺情”問題也就不難理解。
二、移情機制在構建良好師生關系中的積極作用
技工學校師生關系中出現“缺情”問題,從側面說明技工學校師生并沒有認識到移情機制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技工學校師生關系中移情機制的介入具有三方面的積極作用。
第一,移情機制的介入能夠形成良好的教學氛圍。教學不僅是知識的傳授,也是一種積極的有導向性質的情感運動。技工學校的學生普遍知識基礎比較薄弱,加之缺少明確的學習目標,導致學生普遍缺少對語文、英語、政治等基礎學科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而更愿意花時間學習對其未來職業發展有實際促進作用的專業實踐課程。在這樣的情況下,基礎學科教師如果仍然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課堂教學不能缺少理性的參與,教師要對學生有一個理性的認知,讓學生通過課堂學習主動掌握必要的知識。有了理性的參與,感性的介入也必不可少,教師只有以一種感同身受的態度去體會學生的心理狀態,體會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困難,才能促使教師積極思考如何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
第二,移情機制的介入能夠拉近師生關系。技工學校的學生由于學習基礎較差,在初中甚至小學階段往往會被身邊人忽視,這對學生心理產生了消極影響,導致學生出現厭學、不遵守學校規章制度、與人發生矛盾等問題。由于自身沒有得到關注,學生與教師的關系往往并不融洽,帶著一種對教師的誤解,這部分學生畢業后進入技工學校,如果繼續處于被忽視的境地,那么對技工學校的教師與學生建立良好師生關系將帶來不利影響。
移情機制的介入能夠充當增進師生情誼的催化劑?;谝魄闄C制,教師在與學生相處中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是應該耐心且帶著溫情與學生交流,了解他們的實際情況,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感受到技工學校教師的關愛,從而讓教師贏得學生的尊敬和愛戴,拉近師生關系。
第三,移情機制的介入能夠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技工學校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學生應對壓力以及抗挫折能力都有待提高,一旦生活和學習出現波折,教師僅靠單純的理性說服教育難以幫助其擺脫困境。
教師在同學生交流過程中,特別是在同心理健康出現問題的學生的交流過程中,如果能夠提高移情能力,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真心實意,理解教師切實從學生面臨的困境出發為其解決問題的心,有助于消除學生的抵觸情緒,讓學生敞開心扉與教師交流。移情機制的介入能夠在教師和學生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形成真正的溝通,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心理。
三、利用移情機制構建良好師生關系的路徑
技工學校的教育者應當充分認識移情機制的重要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發揮移情機制的積極作用,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第一,教師要發揮主動性,積極調動自身移情能力。在技工學校師生關系中,教師有能力也有責任為形成良好師生關系而發揮主導性作用。與學生相比,教師無論是學識還是社會閱歷都更為豐富,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處于主導性地位。教師不要錯誤地認為自己在課堂上講授的知識都非常重要,學生理所當然應當認真聽講,主動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應該主觀地認為學生學習都具有高度自覺性,這并不符合教學實際。無論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如何,教師自身都必須對教學內容和教育對象有一個充分的認識,將學生視為教學的主體,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進行針對性的教育,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教師具備較高的移情能力。
對于技工學校的教育教學而言,教師的主動性尤為重要。在學生缺少學習意愿的情況下,教師需要充分調動自身積極性,充分將移情機制引入教學過程,通過與學生進行交流,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和真正需求,以此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措施,做到情理交融。
第二,教師要引導學生,培養學生具備較高的移情能力。情感不僅能成為教育的有效手段,也應當成為教育的重要內容。真正有效的教育不僅要做到教師愿意教,還要做到學生愿意學。要想增強學生的學習意愿,提高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接受程度,需要加強學生的移情能力。
以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對英雄人物的學習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在課堂上講述英雄人物的事跡以及優秀品質,加強課堂內容的感染力。同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并非被動接受,可以運用移情能力,對教師所講授的英雄人物事跡進行深入學習與體會,以此更好地理解教師講授的內容。
學生如果完全缺少學習的主動性,忽視在學習過程中移情機制的積極作用,那么學習效果將大打折扣。因此,教師在與學生交流過程中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移情能力,這種培養既包括教師自身的言傳身教,也就是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學生,也包括教師通過相關事例,采取情理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有意識地提升移情能力。
第三,加強師生互動,建立起師生之間的深厚情誼。與普通學校相比,技工學校的學生在學習自覺性等諸多方面都存在差距,這無疑加大了技工學校教師的教學難度。無論是在課堂教學還是在班級管理等方面,技工學校教師都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這個過程既是教師運用移情機制,打動學生的過程,也是學生不斷培養自身移情能力,主動接受教學內容的過程。
教師想要實現教學目標和完成教學任務,既需要自身積極努力,也需要學生的主動改變。對于技工學校的師生而言,通過移情機制實現感同身受的師生互動,師生之間才能夠真正建立起互相理解、共同成長的理想師生關系,從而為培養新時代技工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馬丁·L·霍夫曼.移情與道德發展:關愛和公正的內涵[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2]朱小曼.情感教育論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劉曉偉.情感教育——塑造更完整的人生[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