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琳琳
本課根據六年級上冊《印花布》改編,涉及造型·表現和設·計應用學習領域。是為研究教學情境而設計。
對教材進行總體分析——扎染,別稱夾纈、絞纈、扎纈、染纈,屬于我們中國的民間藝術,是一種獨特而傳統的染色工藝。
學情分析——本課我教的是六學年學生。六年級學生部分已經進入青春期,對很多東西很難感興趣,并且細心和耐心相對較差,所以通過創設情境和挖掘教材,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習的主動性。
在教學流程中,首先進行情境導入,認識扎染。
教師圍社團同學扎染的圍巾,給學生們展示扎染藝術之美,教師:“同學們。老師今天衣著服飾有什么特別之處?對,這條圍巾是社團學生親手扎染的,其實,我們每個同學都可以學習扎染,都能親手制作扎染作品,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和制作“扎染”。”引出課題《扎染》。
接下來進行的是“走進扎染藝術館情境”。
課件出示什么叫扎染。教師結合各種扎染圖片進行講解:“扎染,別稱夾纈、絞纈、扎纈、染纈,屬于我們中國的民間藝術,是一種獨特而傳統的染色工藝。它是指被染色的織物(棉布、絲織物、麻織物等)在染色之前,一部分用繩線等物用力結扎起來,在染色時使被繩束縛之處不能上色的一種古老的染色的方法,是我們國家傳統的通過手工來染色的方法技術之一。”讓學生們先對扎染進行初步了解。
欣賞民間扎染藝術品——《舞者》、《眼睛》等。學生們說說“看到了什么圖案,有何感受?”教師結合扎染作品的表現內容和藝術特色。引導學生發現扎染藝術特色——暈色豐富,變化自然,趣味無窮。
了解扎法和染法環節,教師講解,學生感受。扎法分為:縫扎、捆扎、包扎、夾扎等。(課件出示各種扎法圖片)教師:“簡單的來說,縫扎就是利用針線進行縫制結扎,再進行染色;捆扎就是利用繩子等對織物進行扎結束縛后再進行染色;包扎是將織物里面包裹上小石子等不宜染色的東西后將織物進行染色,不易染色的地方就會形成自然的圖案;夾扎,就是利用夾子將布夾緊后進行染色,夾緊處會留白。”強調,本課主要采用的是“捆扎”的方法。染法分為:點染、浸染。教師:“染法分為點染和浸染。點染是把扎好的布,利用滴管等進行滴和點,進行染色;浸染是將扎好的布浸到裝有大量染料的器皿里進行染色。”向學生強調,本課考慮到衛生條件和材料,選擇“點染”的方法進行染色。
在色彩方面,了解扎染色彩可以是純色扎染,也可以是多彩扎染。教師:“純色扎染,就是單獨用一種顏色,進行染色,展開后會形成單獨一種顏色與扎結處留白的暈染效果,呈現出單獨一種色調。多彩扎染可以是近似色進行搭配扎染,也可以是對比色進行搭配扎染。”學生欣賞純色扎染和多彩扎染的圖片,學會可以用純色扎染和多彩扎染,并進一步了解古法扎染所用染料——板藍根染色呈深藍色調。感受冷暖對比的扎染之美。
接下來學習扎染過程與方法。
教師講解、適當演示步驟一:明確步驟——捆扎注意事項。1、把布料折疊成手風琴狀,進行條狀捆扎,捆扎后染色,展開會形成條狀花紋。2、抓取中間進行環狀捆扎,一塊布可以多次進行環狀捆扎,也可以一環套一環進行捆扎,染色展開后會形成環狀圖案。3、學生們思考并且說說:“還可以進行怎樣不同的捆扎?”提示學生捆扎時角度對稱會形成相對對稱的圖案。教師提示注意捆扎得要緊、捆扎的部分要寬。
學習步驟二:點染。社團學生說說注意事項——點染的時候,注意捆扎附近適當留白,避免染到扎結里面去。教師提示點染的時候可以將滴管插到布褶縫隙里面,染色效果會滲透得更加充分和自然。
步驟三:晾曬、扇干。教師提示注意扎染作品未干時不要打開,可以利用本夾扇干。
步驟四:全干之后展開、壓平。教師提示作品未干之前不要展開,可以利用本夾扇干。
在扎染作品過程中,創設小小扎染師情境。多媒體循環播放制作步驟,教師:“同學們以同桌為小組為單位進行創作,互相激勵、比較。”學生創作時,教師進行巡視指導。
佳作欣賞環節,創設藝術品欣賞情境。每個小組的一名學生在臺前展示作品。學生們排成一排,互相比較展示作品。接下來師生共同評價作品。學生們說說自己小組的創意和扎法,教師評價作品優點,評價扎法、用色、染制過程的耐心度、小組內成員的配合程度,鼓勵學生汲取別組的經驗,彌補自己的不足。
拓展延伸環節,創設生活中的扎染情境。欣賞扎染在生活中的應用——扎染門簾、扎染桌布(漢代畫像磚車馬圖案)、扎染家居布袋、收納箱、抱枕、沙發罩等。學生說說有何感受,在此教師小結:“扎染離我們并不遠,它與現代藝術進行完美地結合,已經運用到了我們的生活中來。”讓學生們懂得扎染藝術的實用性。
總結升華環節,創設古城漫步情境和欣賞時裝表演的情境。(出示古城懸掛的扎染成品)讓學生感受我國民間扎染藝術之美。(出示身著扎染服飾的模特圖片)教師:“當你走過古城,你會被色彩斑斕的扎染藝術吸引。扎染藝術,是我國民間藝術的名片,它們在悠久的文化沉淀中,傳達著別樣的氣息。扎染,現已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的舞臺。同學們,看到這里,你想說什么?”學生們說說自己的感受。教師總結:“我們以我們國家的扎染藝術而感到自豪,我們以我們是中國人而感到自豪。我們大家通過這堂課的學習,已經會制作扎染,我們已經會傳承我國的民間藝術,老師給你們點贊!”結尾升華,進行德育滲透,達到育人目的。
教學反思:
本課,融造型·表現和設·計應用為一體。學生們了解了我們中國的民間藝術——扎染,扎是多音字,在這里讀za,一聲,是我們國家一種獨特而傳統的染色工藝。在導入環節,通過教師親身創設情境,佩戴圍巾,提高了學生的創作信心和欲望,學習過程中知道了由于扎的方法、方向、角度、粗細各有不同,每個作品顏色和花紋樣式就會各有千秋。在總結環節,讓學生欣賞了走出國門的扎染藝術,創設了“欣賞時裝表演”的情境,在情境中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總的來說,本課通過情境的創設,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增強了對傳統藝術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