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潤庭
摘要: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古代詩歌語言精練,意境優美,寓意深邃,極具文學價值和審美價值。但由于小學生知識面狹窄,生活閱歷淺,表象儲備貧乏,無法感受詩歌中所描繪的社會時代、人物思想、風土人情等,所以古詩詞一直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點。隨著學校信息設備的普及,將信息技術與古詩詞教學有機地整合,增加了直觀感受,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加深了對古詩詞的學習理解,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語文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信息技術
一、小學古詩詞教學中的“誤區”
(一)肢解式詩詞教學
古詩詞是美的,是給予人思想啟發,陶冶情操。但教學實踐中多停留于詩詞的字詞句解釋層面上,甚至將古詩詞肢解,逐字逐句地翻譯,不給學生想象和思考的空間,讓古詩詞翻譯變得“雞肋”,古詩詞教學機械單一,枯燥乏味,這既不利于學生古詩詞學習興趣培養,更不利于學生人文素養和語文素養發展。
(二)獨裁式詩詞教學
獨裁式詩詞教學大多出現在小學低年級詩詞課堂上,很多教師認為低年級學生理解能力差,很難真正懂得古詩詞蘊含的深刻含義和豐富情感,一堂課上,除了分析講解之外,就是讓學生死記硬背。原本優美和諧的古詩詞課變成了識記文字符號的課堂,讓古詩詞教學失去了本真價值。不可否認,“誦讀”的確是學習古詩詞的重要方法,但教師還應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思維發展。
二、信息技術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鑒于上述問題,用信息技術聲像一體的優勢,探索繪聲繪色的詩詞課堂,讓小學生真正在課堂上“動”起來,學起來。
(一)信息技術創設情境,激趣導入新課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節課是否能夠引人入勝,開頭尤為重要。筆者嘗試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了多樣化情境,讓學生快速地融入詩詞意境,走進詩詞課堂。具體實踐方法如下:
圖片音樂配合渲染法。這是信息技術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最直接的體現,通過播放圖片、音頻,讓課堂有聲有色,快速喚起學生視覺、聽覺等多重感官。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這首詩為例,首先播放音頻——《思鄉曲》,同時大屏幕呈現畫面:群山聳立,滾滾長江水東流,微風輕拂,兩岸綠草隨風舞動;接著畫面轉換:一輪明月懸空掛,一人身著長衫望明月,滿臉失落、悵然……略帶憂傷的音樂、綠草圓月清晰的畫面、惆悵的人兒,瞬間將學生帶進了作者的詩詞意境之中,趁勢導入新課內容,為引導學生學習和鑒賞古詩詞鋪好路。
動畫視頻導入法。動畫是小學生非常喜聞樂見的內容,利用信息技術呈現動畫視頻,將“靜態”的文字“動態化”,實現了詩詞教學的“化靜為動”,讓詩詞課堂也能真正“靈動生趣”起來。以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為例,課堂伊始,播放視頻:紅日照耀、云霧繚繞、古木參天、水聲“嘩嘩”,跟隨視頻界定的切換,水聲越來越大,一道飛流而下的瀑布映入眼簾,仿佛是從天而來……當學生看得入迷了,我們再揭示課題,此時學生自然對詩詞內容更感興趣,新課導入水到渠成。
(二)信息技術支撐視頻教學,激活課堂氛圍
古詩詞教學重在讀,古人說“三分詩七分讀”,讀詩詞的節奏、韻律、意境,在讀的過程中理解、思考、想象、感悟、陶冶。但要讀出詩詞的自然節奏之美、韻律之美和意境之美,需要環境的烘托和情境的感悟。在課堂教學之中,利用信息技術導入微課視頻,讓學生跟著視頻仿讀,于悠揚音韻中,“思接千載,心游萬仞”,更容易體會詩詞蘊含的美和情感。
例如,在學習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一詩時,很多學生難以理解詩詞中的“水光瀲滟”“山色空蒙”的意境。針對此,筆者在教學中引入了喜馬拉雅的吟誦音頻、中國詩詞大會上主持人吟誦詩詞視頻以及古詩詞相關視頻,先讓學生聆聽音頻,然后觀看視頻,最后帶著學生邊吟誦,邊凝神觀賞西湖晴雨時的變幻美景。
(三)信息技術支撐多樣化活動,為課尾“點睛”
易卜生說,“不僅作家在創作,讀者也在創作,他們是創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讀者比詩人更像詩人。”學習古詩詞其實是一種復雜的創造性活動,真正領悟古詩詞也是建立在創造性欣賞基礎上的,只有學生懂得鑒賞古詩詞,才能真正學好古詩詞,才能在古詩詞中汲取精神“養分”。針對小學生的認知特點,筆者借用目前流行的“婷婷唱古文”“婷婷詩教”等在線產品,這些產品將詩詞譜曲成歌,備受兒童喜愛。新媒體平臺上廣為流傳的“以歌唱詩唱誦表演”短視頻同樣很有趣,用畫面、文字、音樂、舞蹈等元素來表達古詩詞,形式新穎有趣,定能使詩詞課堂變得妙趣橫生。
一方面,可將古詩詞與音樂和舞蹈相結合,以演唱的方式將古詩詞教學“動態化”。例如,學習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李賀的《馬詩》等詩時,模仿“古詩新唱”視頻,將誦讀改成“歌唱”,并結合歌詞內容創編一些簡單舞蹈動作,引導學生誦讀、歌唱、表演,讓學生經歷“誦—唱—演”等多種活動體驗,以音樂+舞蹈的方式來演繹古詩詞內容,表達詩詞意蘊和情感,讓學生在演唱中深刻理解詩詞傳遞出來的樂觀向上精神。
另一方面,可將古詩詞與手指舞相結合,以動作表演的方式誦讀古詩詞。例如,學習楊萬里的《小池》、賀知章的《詠柳》、楊萬里的《稚子弄冰》、雷震的《村晚》等詩詞時,可直接導入抖音短視頻《古詩手勢舞》,請學生先看視頻,然后跟著視頻學習手指舞,最后師生共同用手指舞表演古詩,以此方式,讓學生真正在課堂上“動口、動手、動腦”。
除此外,還可將古詩詞與繪畫相結合,以繪畫的方式識記古詩詞。例如,學習《詠柳》《絕句》《暮江吟》《雪梅》《墨梅》這類詩詞,在學生熟讀詩詞后,可以繪畫的形式結尾。學生朗誦古詩,教師用多媒體依次展示詩詞對應的畫面;或者先多媒體出示對應畫面,再讓學生誦讀出對應的詩詞。以詩畫交融的方式帶著學生快速誦讀,理解記憶古詩詞。
當然,信息技術除了在小學古詩詞課堂導入環節、課中授課環節、課堂結尾環節有重要助力作用之外,在課后自主學習古詩詞中也是大有助益的。例如,語文學科定期組織學生開展“古詩詞聯唱”活動,提前在網上搜集“古詩詞聯唱”相關視頻,讓學生先學習別人的創意視頻,然后再組織學生自主設計和開展“古詩詞聯唱”活動,將所學過的詩詞“串燒”起來,以歌唱或者表演的方式來表演,以此類活動增加學生詩詞積累量,拓寬學生詩詞面,逐步實現學生語文素養提升。
參考文獻:
[1]陳秋詠.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古詩詞教學的有效性[J].小學科學(教師版).2020(07).
[2]張清華.巧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小學古詩詞教學的有效性[J].家長.2019(29).
[3]韋翠玲.在古詩詞教學中有效融合信息技術[J].安徽教育科研.20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