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飛
摘要:師生互動教學法,是當今教育環境下,新課程改革工作要求的教學方法之一,對于學生而言,良好的師生互動能夠幫助學生更加快速的掌握英語知識,體會教材內容,把握課外知識,吸收教師的生活經驗和人生閱歷;對于教師而言,能夠實現知識傳遞的高效化,也能夠幫助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更加真切的情感交流,從而賦予英語課堂更加鮮活的生命力。為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更加積極的探索師生互動的模式,研究師生互動的優勢,并在課堂教學中落實師生活動教學法,最終體現英語課程的開設價值,帶來更好的教學效果。接下來,本文將就“對英語教學中開展師生有效互動的探索和研究”這一主題展開進一步論述,希望能夠為廣大教師同仁帶來一定參考價值。
關鍵詞:師生互動教學;高中英語;教學策略
英語教育工作,以英語課堂作為主要陣地。師生互動教學,主要是指通過交流和互動的方式加強師生情感雙向傳輸,強化知識傳遞效率的教學途徑。由此可見,這種教學方式可以確保學生能夠始終對英語課堂保持較高的熱情。因此,師生互動教學,是促使高中英語課堂教學邁向高效化的有效手段,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廣泛應用。為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斷的豐富自身的教學語言,并鼓勵學生積極主動的向教師提出問題,同時充分的利用互聯網等途徑去挖掘一些更加新穎的教學資源,從而更加全面的掌握英語教材與教材之外的知識。
一、豐富教學語言
教師的教學語言,是學生學習英語知識,了解教材內容的主要途徑,也是教師進行知識傳遞的關鍵手段。教師的教學語言精彩紛呈,能夠從學生的內心深處打動學生,引導學生產生自覺、自發的學習行為,更加深入的參與到英語課堂當中。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制作中體現教學語言的多樣性,借助多樣化的教學語言進一步發揮教師自身的引導作用。不僅如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平等的看待每一名學生的發展,對每一名學生抱有期待,并使用恰當的語言對學生進行鼓勵和引導,從而進一步消除學生對教師或多或少存在的“戒備心”,促使學生融入教學活動當中,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態,并使其學習態度更加端正,更加快速的突破教學重難點。
比如,在教學活動剛剛開始時,教師可以熱情的向學生問好,并在語言中表現自己對于學生們的熱愛,從而喚起學生的互動熱情,與教師進行更加全面的交流,構建良好的教學氛圍。在圍繞教學內容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放低自己的姿態,與學生站在同一水平線上進行探討,營造一個共同學習和成長的教學環境。
二、引導主動提問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豐富自身的教學語言,更要加強自身引導作用的發揮程度,促使學生自主的發現問題并將問題向教師反饋,借此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提升。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產生問題、探究問題、得到答案、總結規律的過程,所以在高中英語課堂中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但是在以往的教學活動當中,往往是由教師提問,讓學生回答問題,學生雖然在回答時結合了教材內容進行思考,但是卻并未進行自主探究,無法從教材中發現問題。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不斷深入挖掘教材內容。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My First Day at Senior High”這一單元時,首先針對基礎內容進行教學,然后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比如,有學生提出問題:“東西方高中生的學習生活有非常明顯的差別,那具體有哪些不同之處和相似點呢?”此時,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進行討論,讓學生立足課本,不斷向外延伸,從而在掌握教材內容的同時,積累課外知識。
三、挖掘互動資源
多媒體教學技術是進一步提高師生互動效率和效果的重要工具,支撐著信息化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的教學理念,能夠切實的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所以,教師若是想要在教學的過程中進一步提升師生互動教學的效果,投影、電子書包、平板等電教設備為此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在教學中,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充分整合互聯網與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教學資源,為學生營造一個真實的生活場景,從而為學生提供一個應用英語知識的平臺,引導學生在自己熟知的環境中參與練習,逐步提升學生“說英語”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英語表達邏輯。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The Internet and Telecommunica tions”一單元的相關內容時,可以通過一些關于互聯網、通訊技術發展歷史的影片來幫助學生了解本單元的主要學習方向。然后請幾名學生上講臺分享互聯網和通訊技術對自身生活的影響。此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被充分的調動起來。然后,教師再順勢引出教學內容,同時結合電影片段和學生的觀點,為繞教學內容進行探討。
總而言之,加強師生互動,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的金鑰匙,教師要靈活的應用不同教學方式去深化師生互動的層次、增加師生互動的頻率,從而帶來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任劍鋒.課堂互動教學模式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現代農村科技,2021(04):83.
[2]辛小花.互動式教學模式在高中英語課堂中的應用研究[J].科技資訊,2020,18(34):88-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