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權
摘要:近年來,國家教育領域發展速度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展關注于高效教學課堂的構建。地理作為高中教學體系的關鍵組成科目之一,該學科的教學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還可以塑造高中生更具高度的人地協調觀念。教師欲構建高中地理的高效教學課堂,僅依靠傳統方式進行授課時難以實現的,本文,將從多元化的角度出發,簡要探究構建高中地理高效課堂的有效措施與途徑,以供相關人士參考取用。
關鍵詞:高中生;教學手段;高效課堂;地理知識
高中作為承接九年義務教育和大學學習生活的關鍵時期,教師于此階段構建高效教學課堂,不僅有助于提升教學的效率與質量,還有助于發展學生更具專業性的學習技能。為了落實這一教育目的,高中地理教師可以通過借助信息技術、聯動生活要素、設置分組研討以及延展知識教導等方式進行授課,一改傳統板書文字教學模式的同時,不斷優化高中生的地理知識學習感知,進而助力高中生的學業進步與地理學習綜合素質的成長。
一、借助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國家科技實力的增強,使得諸多現代化的信息設備出現在廣大教師群體的視線當中,對傳統教學模式帶來巨大沖擊的同時,也促進著高中地理教學方式的變革。教師借助信息技術輔助授課,旨在發揮其獨有的可視化、動態化優勢,利用更具視覺、聽覺沖擊力的影像資源作為教學的載體,讓高中生在觀看、分析的環節中,逐步掌握其中包含的地理知識。這一教學手段不僅有助于凸顯地理知識當中蘊含的趣味性,還可以切實改善學生的視聽感知。因此,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來激發高中生的地理學習興趣。
例如,教師在教學“水圈和水循環”這一課程時,可以結合多媒體投影設備的使用來輔助知識講解。該課程的重點是讓高中生了解“水圈”這一地球內部群層,知曉“水循環”的具體表現形式。因此,教師在授課時可以先帶領學生觀看一段與“水”有關的視頻,以此提升課堂導入的效果。而后,教師可以通過圖片展示的方式,解析水循環的過程。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利用講解之余的時間進行隨堂提問,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常見的水循環現象。教師借助多媒體技術輔助授課,既能夠為學生帶來耳目一新的學習體驗,還可以有效集中學生的課堂學習注意力,進而在生動的地理影像素材觀看中,逐步培養高中生的地理知識學習興趣。
二、聯動生活要素,幫助學生理解知識
地理知識本就源自于自然環境以及人文環境,與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聯動生活元素是指教師將現階段的地理理論知識與高中生熟悉的生活元素進行深度融合,讓高中生以分析生活事物、現象、內容的形式,探尋其中包含的地理知識。這一教學手段既能夠將抽象的地理知識變得具體,還可以有效調動高中生在生活中敏銳的洞察力。因此,教師可以通過聯動生活要素的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地理知識。
例如,教師在教學“自然災害的成因”這一課程時,可以結合具體的生活現象作為教學的載體。該課程的重點是讓高中生了解自然災害產生的原因,知曉不同災害所帶來的不同后果。因此,教師在教學是可以將之細分為兩個階段,其一為理論分析,該環節教師需要對教材涉及的內容進行全面解析;其二為關聯生活,該環節教師可以將理論內容與生活實際進行整合,借助某城市、某地區客觀發生的自然災害進行解讀,以此強化學生當前重點內容的理解。教師聯動生活實際進行講解,既有助于降低地理知識存在的學習難度,還有助于深化高中生對當前地理知識的感悟,進而提高高中生對當前地理知識的掌握程度。
三、巧設分組研討,發展學生學習技巧
巧設分組研討顧名思義,即,教師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授課,讓高中生以組內探究的形式展開研討,并在此一環節中,逐步突破地理教學的重難點問題。這一教學手段既有助于激發高中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還有助于提升高中生的課堂學習參與度,讓高中生可以更為積極、主動地進行知識探索的同時,還可以切實鍛煉高中生合作學習的技能。因此,教師可以巧設分組研討來發展學生的學習技巧。
例如,教師在教學“人口分布”這一課程時,可以根據高中生在教室中的座位分布進行小組劃分。該課程的重點是讓高中生掌握影響人口分布的原因。因此,教師在分組前可以先從“人文”、“自然”兩個角度解析當前的地理知識,而后再通過分組研討的形式深化當前的地理內容。分組后,教師需要為各個小組分別布置一定的探究任務,如,A小組的任務是“影響XX城市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與人文因素有哪些?”為B小組設置的任務是“……”教師通過合作探索的方式進行地理教學,既有利于落實現階段的教學任務安排,還有利于發散高中生的地理學習思維,讓其在集思廣益的環節中產生更具深度的感悟,并掌握合作學習的技能。
四、延展知識教導,塑造學生全面基礎
延展知識教導簡而言之,即,教師延伸、拓展現階段的地理教學資料,讓高中生可以學習到更為全面的地理知識,以此充實高中生的地理知識儲備,并打造其更加堅實的知識功底。這一教學手段既能夠擴大高中生的地理學習范圍,還可以拓寬高中生的地理知識獲取渠道。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延展知識教導的方式來塑造學生的全面知識基礎。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教學之余的時間,帶領高中生開展地理知識拓展學習活動。如,教師完成“城市化”相關課程的教學后,可以先帶領學生觀看與“城市化”相關的紀錄片,以此豐富其地理知識的儲備。而后,采取線下活動的方式,帶領學生走訪臨近的城村落,借此深化學生對“城鎮化”知識的理解。教師選用線上、線下兩種途徑進行拓展授課,既有助于打破學生受教材課本局限的思維,還有助于凸顯地理知識與客觀生活的聯系,進而在課外延展學習的環節中,逐步塑造學生全面的知識基礎與發散的思維意識。
總而言之,教師采用多種生動化的方式進行授課,既能夠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地理知識需求,還可以有效培養學生地理知識學習的興趣,促進其學習水平提升的同時,逐步實現高中地理高效教學課堂的構建。
參考文獻:
[1]劉井洋.構建高中地理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嘗試[J].吉林教育,2020(Z4):106-106.
[2]劉瑋.構建高中地理高效課堂的策略探討[J].智力,2020(20):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