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燕
對高效課堂進行構建,是新時期教育背景下每一位教師在課程教學當中的重要目標。但要想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教師在課程教學中就一定要對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和策略有效地進行應用。在數學學科當中,教師就可以將更多的關注點放置在單元整合教學上,打破單元之間的壁壘,將教材作為藍本,將單元作為線索,讓學生對知識之間的聯系更好地進行掌握和內化。這也可以從無形中凸顯出單元課程的優勢與作用,使課堂教學的開展變得更加高質量與高效率。
小學數學中的單元整合,就是根據小學生的實際需要,以及他們的自主認知習慣和規律,打破數學課本上所有教材內容的編排、時間安排等局限,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淺出的分析,以相同(或較接近)的知識點作為整體進行重新的組合、編排,其更加強調知識點的關聯性、系統性及其整體性。
在單元整合教學開展的過程當中,可以對課程資源進行整合,在此基礎上形成具備邏輯結構的單元內容模塊,幫助學生對數學知識點更好地進行探索和獲取。在數學教學發展的過程當中,單元教學是課程教學的一次創新的嘗試,能夠真正地實現教學的重構,對學生數學能力和綜合素質的發展展現良好的作用和價值。需要教師在教學當中有效地進行運用,這樣才能夠在數學教學中將單元整合教學的價值和作用凸顯出來,助力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在數學學習當中獲取更多。
單元整合教學將課堂作為學生成長、學習中的一面鏡子,老師通過學科認知和創造,引導學生獲取新經驗,而建構性知識也成為學生發展的精神種子。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有聯系、變化、遷移的單元整合課程,有效推動了學習者情感、意志與思想的和諧發展,有效克服了課程零散、知識間孤立、單元間隔離、課程內部相互分離的數學問題,更有力地促進了教師對學科的理解和創新,學生深度學習的發生與建構。
在單元整合教學實際開展的過程當中,會以教材為基礎,系統性地對單元內容進行分析,在認識單元價值和學生當前學習情況的基礎上對課程實施方案加以編寫,使得課程實施方案可以緊密地圍繞著課程的宗旨與目標,豐富教學資源,使課程的實施具有較高的系統性與科學性,使得學生在數學知識實踐的活動當中以獨立、合作、探究的方式,實現多邊互動,真正地有助于學生學習效果的提高。
在單元整合教學實施的過程當中,老師首先應該秉持著主體性的原則。在傳統課程實施的環節當中,老師急功近利的觀念很嚴重,在教學開展的環節當中總是占了主導地位,而學生的主動性被忽視,在學習掌握的環節當中對老師比較依賴,這對學生自學知識和技能的培養都會造成非常負面的影響。教育學是教學過程中矛盾的對立統一體,提高教學效果的過程便是進一步地消化問題,進而趨向統一的過程。所以在現階段,單元整合教學開展的過程當中,老師必須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他們的知識狀況、需要來對教學合理地進行調整,這樣就能夠在無形當中滿足學生的需求,讓學生在知識獲取中展現積極性和主動性。要不斷加強與課堂教育學中在價值觀、目標、教學內容、年段思想與情感評價上的融合,以提高教學質量。教育學觀念融合的關鍵是課堂上應該以老師為主導,以學習者為主體,完成從以老師為中心到以學習與學習者為中心的過渡,要以“平等中的首席”的身份進行教學,凸顯出單元整合教學的價值和優勢。
縱觀整個小學數學教材,知識在呈現的過程當中存在著漸進性的特點,往往是從簡到難,讓學生有一個循序漸進和過渡的過程。教材通常是以某一種話題引領某個單元的課程,老師們在設計課程的時候,總要以這個單元的話題為主線,通過由淺入深地把不同部分串起,優化板塊整合,從而構成了單元的整體設計。但是,就現階段,在單元整合課程實施的過程當中,結合單元的特點,教師也應該圍繞單元主題和結構,秉持著漸進性的原則,在單元整合的過程中充分地考慮到學生當前的學習特點、學習進度和能力等,避免單元教學在開展的過程當中處在形式主義上,要真正地結合學生的需要,讓學生的學習成效得到增強。這樣在無形當中就能夠發揮單元整合教學的價值和作用,讓數學課堂朝著高效課堂的方向不斷前進和邁入。
在單元整合的過程當中,教師要關注單元目標整體設計,而不是單科式的設計。要對單元之間的壁壘進行打破,根據教學情況以及學生的學習需要來有效地對單元之間進行良好的重組和構建。在這里,我們必須要秉持著適當性的原則。一方面,在內容重組的過程當中應該存在著一定的依據、原則和目標,能夠共同地為教學目標的實現服務;另一方面,教師在運用教學方法、形式、手段的過程當中也應該堅持做到豐富和多樣,這樣才能夠帶動學生的學習效果變得更好,讓學生的學習成績在單元整合的帶動下有所發展和提高。
在單元整合教學的過程當中,老師首先應該對教學結構有效地加以調整。在中國傳統數學教學開展的環境當中,由于老師在課堂當中的主導力比較強,而學生在認知的環境當中卻總是處于被動地位,并不能切實地提升教學效果。在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學數學單元教材的設置,將單元設計的起點定位在對知識的理解、認知能力的形成,課程設置的思路,將傳統老師講授的內容轉化為學生學習探索的內容。而融合后的課程則比較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把傳統數學和日常生活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在原有課程的基礎上加以修改、補充、提高等,從而使課程更加具有活動性、趣味性、延伸性、創新性,從而更加適合于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根據各個階段的需要制訂不同的課程任務和練習,使實際教育過程更富有可行性。大大提高教師協作交流的質量,讓各個階段的學生可以感受學習中的快樂,克服他們“吃不飽”和“吃不了”的問題,切實實現因材施教,提高他們學習的自覺性和緊迫感,從而實現高效課堂。但是,在現階段,想要進一步地充分發揮單元整合課程的價值與優點,老師在課堂當中首先要能夠對翻轉課堂做出完善的建構,利用翻轉課堂讓學習者可以在課堂當中獲得更為多元化的學習感受,讓學生的學習效果得到不斷的提高。
例如,在講解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分數加法和減法》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和第四單元《分數的意義和性質》融合在一起。可以結合兩個單元的基礎內容,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過渡,對重難點知識進行講解。對講解的場景,要高效地拍攝出影像,再進行數據的編輯與整合之后形成微影像。這些微視頻制作出來之后就在平臺上進行上傳,以幫助孩子們在課前自主學習中對知識點合理地加以掌握,也對他們的課前預習形成了良好的指導作用。在后續教學時,老師還可以讓他們說一說在單元整合預習中出現的問題與困難,讓學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對一些有價值的問題進行解決,促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凸顯在課程當中的主體性,有更多自主、合作、探究的機會。
在單元整合教學實施的過程當中,教師必然要在教學方法和形式上不斷地進行創新創造。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們必須要改變傳統課堂中“一刀切”和“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應在教學開展中貼合學生的需求以及教學的實踐內容,對多元化呈現方法積極地進行運用。這也可以用在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上,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擁有更加廣闊的發展和成長空間。
例如,在講解《圓柱和圓錐》這一單元的過程當中,教師就可以對單元之間的聯系進行構建。例如,老師可先對圓柱體積加以說明,使學生能夠通過動手操作的方法來對圓柱容積的計算公式加以認識。在后續圓錐體積計算公式講解的過程當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投入數學實驗中。比如,可以為學生準備道具,讓學生能夠借助同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體來對裝沙實驗進行開展,使得學生能夠在單元整合和聯系的過程當中感受到知識點之間的密切聯系,能夠真正地通過舊知識對新知識進行引入,讓學生的思維更加具備發散性和連貫性,真正地實現在單元整合教學中教學方法的創新。
思維導圖將文字知識顯性化,語言信息圖形化,有助于學生整合學習內容,提高思維質量。而思維導圖也能夠讓數學知識整體結構化呈現,有助于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總體構成與內在聯系,建立數學學習的認知結構,使深度學習自然而然地產生,促進學生在數學課程中核心素養的持續發展。在單元教學開展的過程當中,思維導圖是十分關鍵的工具。所以,在現階段,教師也可以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來對知識點更好地進行聯合。思維導圖的使用能夠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讓學生找尋到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和邏輯結構,對學生知識的梳理和完善性知識體系的構建非常重要,可以讓學生嘗試著自己對思維導圖進行繪畫,從而真正地做到從單元入手,讓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更好地進行內化和掌握。
因此,在講授《百分數的應用》一課的過程當中,教師就可以進行單元的整合,嘗試著讓學生對完善性的導圖、知識結構圖進行繪制。比如可以把“百分數的意義”作為中心,“將小數、分數、百分數互化”“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列方程解答百分數問題”等方法當作分支,逐漸地讓完善性的思維導圖得到構建,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梳理,讓學生對單元內容的掌握更加完整和具體。
在單元整合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善于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以教材內容為基本依據來對單元的教學內容、體系結構、時間順序、教學方法等方面合理地加以創新與重構。在開展課程設計時,老師針對每個學生的當前認知水平,建立每個學生的最新發展區,通過仔細研究課程文獻內容,使碎片化的知識點相互之間重新構建起聯系,通過開展對文本的適當補充和重構,幫助學生拓展數學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從而促使我們將新舊知識點彼此聯系、相互作用。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在小學數學教材中內容的呈現具備較強的關聯性,但是相關聯的內容往往散落在不同的年級和單元當中,導致學生經常性地在知識關聯的過程中存在著問題和障礙。所以,在現階段,教師也可以適當地對教材單元進行重組,打破原本的單元結構,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使他們可以循序漸進地對知識點加以了解,進而使他們進一步地提高學習的質量和效果。
例如,在講授《長方體和正方體》這一模塊的過程當中,教師就可以對之前的單元有效地進行融入、引入。比如,可以將之前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認識圖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等內容引入進來,對單元內容重新進行處理,秉持著從簡到難的原則來對內容進行呈現。在教學開展的過程當中,對新舊知識重新進行組合和規劃,通過舊知識順利地引入新知識,這樣在無形中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讓學生掌握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和聯系,促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得以提高。
在數學課程教學開展的過程當中,在單元整合時,教師也應該對任務驅動這一方法有效地進行運用。任務驅動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更好地增強動力和興趣,讓學生在任務完成之后產生一定的體驗感和自信。所以,在當前教學發展的過程當中,教師就可以對任務驅動這一方法有效地進行運用,從而真正地讓單元教學在呈現的過程當中效果變得更好,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學以致用,讓學生能夠進一步地提高學習的質量和效率。
例如,在講解完《公頃和平方千米》這一單元之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聯系之前教學關于長度的單元,比如《厘米和米》《分米和毫米》等,對數形結合的理念進行融合,引導學生對概念圖進行繪畫。比如,可以讓學生自己選擇方式來表現出彼此之間的數量關系。讓學生自主地將知識有效地聯系在一起,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除了以上幾個方面,在單元整合教學中,教師也應該開展好復習。復習可以幫助學生對知識點合理地進行內化和把握,使學生建立完整的認知體系,也幫助了學生對知識點進行良好的梳理與內化。需要教師在教學開展的過程當中將更多的關注點投放到課后的復習中,把復習作為主陣地,使得學生能夠在單元整合的過程當中進一步地提升復習的品質與成效。
例如,在講解完《觀察物體》這一單元之后,教師就可以對教材當中所有有關于“觀察物體”的知識點進行梳理,在此基礎上制作成視頻,上傳到網絡平臺當中,讓學生在課后復習當中進行運用。在這其中,可以將知識框架以思維導圖的方式進行呈現,對關鍵信息可以進行隱藏,讓學生一邊復習一邊對殘缺的導圖進行補充,對完善的思維導圖進行構建。這樣就能夠在復習當中幫助學生實現單元整合,融會貫通,對完善的知識體系進行構建,真正地讓學生對知識點進行了解和把控,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和綜合素質,促使高效課堂得到逐步的落實。
總之,在新時期的背景下,在單元整合教學開展過程當中,教師運用良好的方法和策略是非常重要的,能夠在無形當中凸顯單元整合教學的價值,帶動學生獲得更好的成長和發展。在這其中,教師基于主體性、漸進性、適當性原則,在教學開展的過程中調整課堂結構、創新課程教法、善用思維導圖、注重單元聯系、實施任務驅動、優化課后復習等,在大力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今天,教師要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學實踐中通過不斷的反思、總結、調整教學,以學定教,從而切實地讓學生在單元學習的過程當中獲取更多知識,帶動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和質量都能夠得到大幅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