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黎
摘要:隨著現代技術的不斷創新,在“互聯網+”背景下構建的課堂模式受到各個學科教師的青睞,并且為教育活動注入了新活力。在中職數學課堂中,教師不再局限于教材中的知識點,而是重構課程框架,統籌線上線下教學,整合教學內容,優化教學設計,促進教學活動更加適應“互聯網+職業教育”的發展需求。
關鍵詞:中職數學;課程資源;信息化;視頻
傳統的教學模式為課堂單一化的模式,并且以黑板作為唯一的教學輔助工具,以教材作為唯一的教學資源,這樣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也不適應中職生數學學習能力的發展,對他們適應社會也會造成不利影響。而隨著“互聯網+教育”時代的興起,中職學校的教育模式也在逐步更新,課堂中的教學方法也在不斷優化,數字化課程也成為了近年來課程發展的主要特點。數學這一學科其抽象性較強,對于學生而言,在學習過程中常常出現思維障礙,與此同時,也出現一定的厭學心理。而通過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既能改善學生的學習能動性,還能為學生的思維與數學知識之間搭建溝通的橋梁,以此促進課堂教學活動效果的有效提升。
一、課程信息化重構,豐富課程資源
數學知識較為抽象,若教師只是單一地將教材中的知識傳授給學生,造成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則會阻礙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而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數學課程能夠得到信息化重構,通過微課等多種形式將數學知識點整合為視頻、圖片、動畫,這樣既能豐富課堂資源,還能調動學生的多種感知覺同時參與,深化學生對知識點的認識,與此同時,也能啟發學生的思考,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從而使他們把握基本知識點。
以“圓”為例,為了使學生掌握圓的標準方程,教師在課前將線上資源與線下教材相整合,以此設計微課視頻,并將其上傳到云平臺上,提供學生下載、學習。其中,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學生已經學會運用二元一次方程表示任何一條直線,但對運用方程表示圓還未建立清晰的認識,因此,教師設計相關的微課視頻,并通過動畫的方式強調這一重點,使學生切實把握圓標準方程的本質特征,以此促進學生初步完成對新知識的思考。由此可見,利用“互聯網+”的模式不僅能夠呈現給學生學習的相關知識,準確把握學生的認知需求,還能豐富教學內容、拓寬教學模式,促進學生進一步參與到自主預習探究活動中,從而實現自主學習習慣的形成。
二、教學信息化分析,強化課堂功能
目前,教師很難把握具體的學情,并且課堂中的教與學常常出現相脫離的現象,而在“互聯網+”的背景下進行教學信息化分析,一方面有助于教師聚焦數學教學難點,對教學進行有效突破,還能優化課堂各個環節,推動教學活動的有效進行。與此同時,也能夠促進教與學的有機融合,從而強化實際課堂的功能。
以“集合的運算”為例,在學生初步掌握元素與集合、集合與集合之間的關系后,教師通過云平臺為學生布置課堂作業。其中,在練習過程中,學生便會暴露對于知識點理解層面的不足。這時,教師便利用云平臺的自動批改功能,及時發現學生錯誤所在,并且針對性判斷、分析。除此之外,為了使學生區分元素與集合、集合與集合之間關系的區別,教師還布置由淺入深的作業,學生便能夠根據個人情況對作業進行有效選擇,促進師生之間的反饋,發揮整個課堂信息化教學的功能。
三、數據信息化采集,診斷教學效果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采集信息化數據,既打破了傳統課堂空間的局限性,為教師一對一輔導提供了全新的平臺,還通過大數據平臺分析學生課后學習情況,并及時做出診斷反饋,為提升教學效果做出診斷與決策,這也是教師下一次設計教學的依據之一,進一步為全面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提供良好保障。
以“對數函數”為例,在課堂教學后,為了檢驗學生在課堂中對知識掌握的程度,并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不足,教師讓學生在線上運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將所掌握的知識點進行整合,并及時上傳到云平臺中。在此基礎上,教師便能夠通過觀看學生所上傳的思維導圖把握學生存在的問題,并進行一對一幫扶。可見,通過線上與線下相整合的模式,既能幫助學生查漏補缺,為課堂教學提供依據,還能及時發現學生所存在的思維障礙,以便對課堂教學進行診斷,以此調整教學策略,從而促進教學效果的整體提升。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的背景下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模式既體現了現代教育理念的逐步滲透,也強調了教育教學的更新、優化與發展。對于中職教育而言,由于中職生自身的年齡特點以及心理特征,若仍然采用傳統的教育模式,則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中職數學課堂中,教師首先應對線上線下混合模式進行全新的認識,其次,結合數學學科內容本身的特征以及中職生的發展需求優化課內外的教學設計,全面調動學生的積極行為,促進學生能動性的發揮,并進一步促使教與學的有機融合,實現數學教學活動向著高效的態勢穩步進行。
參考文獻:
[1]龐君荔.”互聯網+”背景下中職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提高探討[J].才智,2020(10):210-210.
[2]張嶺云.”互聯網+”背景下的中職數學教學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20(5):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