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愛賢
摘要:比較閱讀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可以融合多個方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理解的基礎上,對不同的文本進行分類,也可以共同進行文本推薦,或者結合單元主題、課外閱讀語篇組織成一個閱讀單元。師生互動可以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比較和分析,以發現閱讀的多元價值。
關鍵詞:高中階段;語文教學;比較閱讀法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倡導圍繞著閱讀目標,可以實現閱讀行為的優化,鼓勵學生在不同文章中進行對比分析,增加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拓寬對應的閱讀視野,確保閱讀交互達到更加理想的狀態,由此實現學生閱讀素養的發展。作為高中語文教師,我們需要正確掌握比較閱讀教學法的使用技巧,繼而確保閱讀教育教學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一、比較閱讀法概述
在正式將比較教學法引入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之前,教師首先要做的是明確什么是比較教學,以及將比較教學法引入初中語文閱讀課堂的價值。只有這樣,教師的理論研究工作才能做到方向明確、重點突出。比較是一種廣泛應用于語文教學的傳統教法,是一種將多種文本素材合并到一起研究的知識性教學方法。在高中語文閱讀課堂構建中善用比較法,能夠有效地擴大高中生的閱讀思考空間,啟發和引導學生對語文文本進行更細致、更自覺的觀察與分析,對學生思維發展及文本欣賞和理解能力的提升十分有效。這種根據文本素材中某種內在聯系,將不同的文本組合到一起共同閱讀、類比、分析的文本解讀方法,稱為比較閱讀法。與一般性的語文閱讀活動相比,比較閱讀活動表現得更開放、更自由。因為在比較閱讀過程中,學生們獲取的閱讀結論并不是唯一的,他們更容易將自己的個性化生活體驗融入對文本的類比分析中。同時,組織比較閱讀課堂遵循的是“和而不同”的哲學思想,在課堂組織中又具備系統性特征。雖然學生們能夠從多個維度、多個方面對閱讀問題進行思考,但其思考所獲卻不會顯得雜亂無章,而是隱含著一定的規律性和可探究性,這對助力學生思維成長十分有利。
二、比較法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方法
(一)從教學難點入手,進行比較閱讀
教學難點往往是以學生學情為基礎來判定的,都是不容易理解的知識或者難以迅速掌握的技能,教師需要看到的是,學生思維水準和認知存在差異性,他們的學習難點會有所區別,但是從整體角度來講述,就是他們理解起來比較吃力的部分。在實際教育教學中,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教學難點,是因為學生對于學習內容缺乏感性認知,難以展開抽象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沒有理念或者理論作為支撐。對于這樣的板塊,以比較閱讀的方式來進行,學生的閱讀理解和感受會更加強烈,分析的深度和廣度會不斷增加,自然可以慢慢地實現知識的遷移,進入到更加理想的閱讀體驗格局。比如在高中語文《馬嵬》閱讀教學的時候,就可以以比較閱讀的方式來進行。班級學生整體閱讀水平比較高,也比較適合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來進行,于是教師就引入了白居易的《長恨歌》,以實際主題為基礎,引導學生對于這兩個作品進行閱讀,學生會發現都展現出對于這個愛情故事的同情,也表達出對統治者荒淫無度的諷刺。在比較閱讀進行到這里的時候,學生對于本次學習的難點也有著更加理想的掌握。
(二)基于不同作品的比較
這里針對不同作品開展的古詩詞比較,是在相同題材的基礎條件上。即便是對同一題材的描寫,但是不同詩人的風格不同,情感經歷不同,筆下所呈現出來的畫面和情感抒發方式也是不盡相同的。教師基于相同題材,不同作品的古詩詞展開精準的比較,從而促使學生對于不同詩人的風格具有充分的了解,對其作品實現更為深入的體會。例如:高中語文教材中有兩首描寫相思之情的作品:《醉花陰》《行行重行行》。兩個作品都是在向自己的丈夫傳達自己的相思之情,但是不同的人針對一件事所傳達的方式各有不同。《行行重行行》可以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主要描寫了一個幽怨的妻子在家中的孤單。但是在后半部分作者從深深的想念之情暫時跳出來,用灑脫之意表達了自己在思考之后痛定思痛的想法,寬慰自己和對方不要想太多。而李清照的《醉花陰》中用“黃花”“酒”表達了自己對于丈夫深深的相思之情,為觀者呈現出一個滿是愁意的深閨少婦,帶著滿心的哀思之情等待著自己的丈夫回歸,詞中表達的難過和期待使讀者忍不住去心疼這樣一個女子。
結束語
綜上所述,比較閱讀法是初中語文閱讀改革探索中應該被重視和利用的新方法。重視并利用好比較閱讀法,初中生的綜合語文素養將會獲得更好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陳建忠.比較閱讀在高中語文閱讀中的應用[J].當代旅游,2019(12):23.
[2]辛星來.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比較閱讀方法的應用研究[J].當代家庭教育,2019(31):104.
[3]蘇培勛,于曉玲.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比較閱讀方法的應用初探[J].中華辭賦,2019(01):149-150.
[4]趙發寶.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比較閱讀方法的應用[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8(10):59-61.DOI:10.13525/j.cnki.bclt.20181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