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梅

摘? 要:目的? 探討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對老年肺癌患者生存質量及情緒的影響。方法? 選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腫瘤門診收治的82例老年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1例。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常規護理基礎上聯合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護理觀察量表分析系統(NOSIE)評分與生存質量。結果? 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總積極因素評分高于對照組,總消極因素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可有效改善老年肺癌患者負性情緒,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關鍵詞:老年;肺癌;心理護理;健康教育;情緒;生存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3.7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2)-3-0085-03
肺癌屬于呼吸道惡性腫瘤病變,其發病率居惡性腫瘤首位,疾病的發生會導致患者出現咳嗽、咯血、胸悶氣短等癥狀,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且病灶易發生轉移,會對患者的生命產生嚴重威脅[1]。肺癌發病初期無明顯特異性癥狀,易漏診或誤診,確診時患者病情大多已發展到中晚期,錯過最佳手術治療時機,放化療雖可使患者的生存期得到一定程度延長,但肺癌仍具有較高的病死率[2]。尤其是老年患者,由于其對疾病與治療方式認知普遍較差,加之自身機體機能減弱,且易合并基礎疾病,放化療不良反應表現更為突出,不良反應增加,易導致患者出現負性情緒,降低其生存質量[3]。健康教育與心理護理對于惡性腫瘤患者情緒的改善均具有積極作用。本次研究選取老年肺癌患者82例,探討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對老年肺癌患者生存質量及情緒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腫瘤門診收治的82例老年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1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8例,女13例;年齡60~85歲,平均年齡(65.50±4.82)歲;KPS評分(71.69±7.53)分;腫瘤淋巴結轉移分類分期:Ⅲ期20例,Ⅳ期21例;病理類型:腺癌24例,鱗癌15例,其他2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6例,女15例;年齡60~83歲,平均年齡(65.28±4.98)歲;KPS評分(71.80±7.50)分;腫瘤淋巴結轉移分類分期:Ⅲ期19例,Ⅳ期22例;病理類型:腺癌22例,鱗癌16例,其他3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開展。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肺癌的診斷標準[4];②年齡超過60歲;③Karnofsky評分≥60分,預計生存時間超過6個月;④入組前未行相關治療。
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肝、腎臟器嚴重病變者;②認知功能異常者;③精神異常者。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包括指導患者注意加強營養攝入,做好患者的疾病宣教,鼓勵其與病友溝通交流,減弱孤獨感,為患者開展運動指導等。
觀察組在對照組常規護理基礎上聯合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包括①應用認知療法:接受治療前,與患者開展一對一溝通交流,時間控制為10~15 min,評估患者心理狀態,詢問其擔憂的問題,查找患者出現負性情緒的原因,通過提問方式,提高患者疾病與治療的認知。②行為療法:指導患者開展放松訓練,保持舒適體位,閉目并放松肌肉,通過鼻腔呼吸,在呼氣過程中默念“一”,吸氣過程中默念“二”,重復3~5 min,將眼部睜開后核對時間;完成放松訓練后,靜坐5 min,使身心放松。③人本主義療法:與患者溝通,引導其表達自身的心理訴求,盡可能滿足其合理需求,掌握患者負性情緒發生的根本原因,通過鼓勵、表揚、糾正觀念等方式,增強其疾病治療信心。告知患者放療的簡易流程、放療過程中以及放療后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及處理方法,告知患者積極配合放療開展的重要性,及時解答患者提出的疑惑,指導患者家屬多關心鼓勵患者,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使患者保持積極樂觀心態。④個體化健康教育:為患者發放健康教育手冊,根據患者自身的文化水平與理解能力,為其應用圖片、視頻等開展健康教育,在宣教后為患者開展宣教知識掌握度評估,并根據患者的掌握情況,為其實施強化一對一講解,使患者的疾病認知度提升。
1.4? 觀察指標
護理前后住院患者護理觀察量表分析系統(NOSIE)(30項版本)評分。評分內容包括精神病表現、行動遲緩、個人整潔度、激惹、社會能力、社會興趣、總積極因素(12~84分)和總消極因素(16~112分)。總積極因素評分為個人整潔度、社會能力、社會興趣的總分,總積極因素評分越高則患者的負性情緒越輕微[5];總消極因素評分為精神病表現、行動遲緩、激惹的總分,總消極因素評分越高則患者的負性情緒越嚴重。
生活質量評分。應用生活質量評估量表(SF-36)開展評價,包括軀體功能評分10~30分,軀體角色評分4~8分,社會功能評分2~10分,心理健康評分5~30分,評分越高則生存質量越好[6]。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NOSIE評分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總積極因素評分高于對照組,總消極因素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肺癌屬于高發惡性腫瘤疾病,其發病部位主要為支氣管黏膜上皮或腺體,也被稱為支氣管癌。肺癌病灶可向機體支氣管腔內、腔外以及鄰近肺組織生長,且可經由淋巴、血行或直徑出現轉移擴散。老年肺癌患者大多文化水平偏低,且認知能力減弱,因此對于疾病與其治療方式的認知度不足,容易導致患者出現負性情緒,影響患者的疾病治療,降低其生存質量[7]。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護理后情緒改善更為明顯,且生活質量水平更高,表明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可改善老年肺癌患者情緒,并提高其生活質量。分析原因,依據患者的心理特征,為老年肺癌患者實施全面的心理護理,為其開展針對性的心理護理與溝通,通過提問方式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可以改正其錯誤的認知;指導患者開展放松訓練,使患者保持舒適體位,閉目并放松肌肉,可使患者的緊張情緒得到緩解;與患者溝通,引導其表達自身的心理訴求,盡可能滿足其合理需求,告知患者積極配合治療開展的重要性,能夠使患者對肺癌治療有正確的認知,也能夠提升患者的治療配合度[8];個體化健康教育的實施可提升健康宣教的效果,使患者的負性情緒得到緩解,有利于提升其生存質量。
綜上所述,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可有效改善老年肺癌患者負性情緒,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李玉梅,黃瑛,薛智穎,等.敘事護理對晚期肺癌患者心境與癥狀群管理的效果[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8,35(21):28-31,41.
[2]武一彥,劉昱.家屬協同健康教育對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心理彈性及自我效能感的影響[J].癌癥進展,2019,17(13):1598-1601,1608.
[3]何麗云,董玲琴,劉美梅.個性心理護理干預模式對肺癌手術患者術前焦慮與術后恢復的效果研究[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9,10(1):60-62.
[4]中華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腫瘤分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5]王新娟,郭杰,張麗莉,等.流程化思維導圖在肺癌射頻消融治療聯合化療病人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效果[J].護理研究,2019,33(10):1762-1765.
[6]陳艷紅,李瑋浩.圍術期個性化心理護理對肺癌患者術前焦慮與術后恢復的影響[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20,47(1):188-190,192.
[7]何婉霞.“2+1”心理護理對肺癌化療患者負性情緒的影響[J].內科,2019,14(2):245-247.
[8]吳雪梅.個性化心理護理對晚期肺癌患者癌痛控制有效率、服藥依從性及滿意度的影響[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36(10):46-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