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燕飛



摘? 要:目的? 分析康復護理在小兒腦癱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9年1月~2021年2月山東省淄博市中心醫院兒科接診的66例腦癱患兒為觀察對象,采用抽簽分組法分為對照組、試驗組,分別實施常規護理、康復護理,分析兩組的護理效果。結果? 試驗組護理優良率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前,兩組患兒智能發育商、粗大神經運動評價量表(GMFM)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發育商、GMFM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患兒家長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康復護理在小兒腦癱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可提高護理優良率,改善患兒智力及運動能力,提高患兒家長滿意度。
關鍵詞:小兒腦癱;康復護理;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R74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2)-3-0106-03
小兒腦癱指的是患兒在出生前或出生后1個月內,大腦發育異常,表現出運動功能障礙、認知障礙、語言障礙等癥狀[1]。大部分家長對該疾病的認知不足,加上經濟因素的制約,導致部分家長治療信心不足,治療依從性較差。臨床經驗顯示,小兒腦癱需及時采取針對性治療,并在治療期間加強護理干預,有助于提高患者預后[2]。常規護理干預以基礎護理為重點,護理效果欠佳。針對腦癱患兒,在臨床治療的同時加強護理干預十分必要。康復護理可結合患兒腦癱類型、病情等制訂個體化運動療法[3]。本研究就康復護理在小兒腦癱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進行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1年2月山東省淄博市中心醫院兒科接診的66例腦癱患兒為觀察對象,采用抽簽分組法分為對照組、試驗組,每組33例。對照組男17例,女16例;年齡0.5~4.5歲,平均年齡(2.50±0.21)歲;疾病類型:運動遲緩型12例,混合型11例,腦癱痙攣型10例;家長受教育程度:大專及以下15例,本科及以上18例。試驗組男18例,女15例;年齡0.6~5.0歲,平均年齡(2.56±0.25)歲;疾病類型:運動遲緩型13例,混合型10例,腦癱痙攣型10例;家長受教育程度:大專及以下14例,本科及以上19例。兩組患者的一般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腦癱的診斷標準[4];患兒生命體征平穩;家長無溝通障礙。
排除標準:肝、腎功能不全;合并其他系統疾病;肢體畸形發育;肌肉萎縮。
1.3?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護理人員向家長耐心講解康復治療的方法及作用,給予心理疏導,實施推拿護理,結合患兒身體情況給予飲食指導,保證每日能量供給。試驗組實施康復護理:①心理疏導。護理人員通過觀察患兒的日常行為,掌握患兒的病情、性格、習慣等,根據患兒實際病情制訂護理方案,多鼓勵患兒,通過積極的行為給予患兒安全感,使患兒慢慢適應康復訓練。②翻身訓練。患兒取仰臥位,護理人員輕輕將患兒頭部向翻身方向轉動,于其髖部及下肢輔助用力,順勢將患兒向翻身方向轉動,引導患兒用手支撐翻身,翻身后引導患兒雙手支撐,護理人員用手掌托住患兒胸部,輔助患兒支撐。③坐位訓練。患兒取平臥位,雙下肢屈曲,護理人員雙手環握患兒肘部,緩慢將患兒拉起,使患兒呈坐位,保持5~10 s后將患兒緩慢放平。④爬行、跪立訓練。引導患兒雙手支撐,在患兒前方放置色彩鮮艷或可發光、發聲的玩具,護理人員用手托住患兒胸部,引導患兒爬行,引導患兒用手抓握玩具,緩慢抬起上半身呈跪立位,堅持5 s。⑤語言訓練。護理人員引導患兒用嘴和鼻子呼吸,訓練其感覺器官,叮囑家屬多與患兒交談,需做到發音準、音量大、語調高低不一,同時放慢語速,以引起患兒興趣,慢慢引導患兒說話。
1.4? 觀察指標
①護理效果:患兒雙側股外展障礙、偏癱等癥狀基本消失為優,癥狀減輕為良,癥狀無變化,或變化不明顯為差[5]。優良率=(優+良)例數/總例數×100%。②發育商及運動能力。分別于護理前、護理6個月后評估發育商及運動能力。其中發育商采用智能發育商量表評價,86分以上為正常,76~85分為可疑,55~75分為輕度缺陷,41~54分為中度缺陷,25~40分為重度缺陷,25分以下為極重度缺陷。采用粗大神經運動評價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評估運動能力,總分264分,分值越高表明運動功能越好[6]。③患兒家長滿意度。采用紐卡斯爾護理服務滿意度量表評估,總分19~95分,分為非常滿意(95分)、滿意(76~94分)、一般(57~75分)、不滿意(38~56分)、非常不滿意(19~37分)[7]。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護理效果比較
試驗組護理優良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發育商及運動能力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兒的發育商、GMFM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發育商、GMFM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兒家長滿意度比較
試驗組患兒家長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腦癱的致殘率較高,在確診后若未及時給予有效的干預,將導致患兒終身癱瘓。經手術治療后腦癱患兒的預后效果不理想,多數患兒伴有語言功能、運動功能、認知功能障礙等癥狀。盡早實施康復護理可有效減少腦癱患兒的并發癥及后遺癥的發生,尤其對于1歲以內的腦癱患兒,其大腦發育速度較快,腦組織代償能力較強,在發病早期開展康復護理可有效提高患兒的生活能力[8]。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護理優良率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前,兩組患兒智能發育商、GMFM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發育商、GMFM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患兒家長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康復護理干預較常規護理更全面、細致,可根據患兒實際情況開展有效的護理干預,因此療效更顯著[9]。腦癱患兒治療的目的不僅僅是軀體功能的恢復,還應促進患兒各項能力的提高,最終使患兒獲得獨立的生存能力。康復護理綜合心理護理、康復鍛煉、語言訓練等康復措施,可從多個方面實施干預,從而提高患兒肢體功能,有助于提高家長的護理滿意度。其中心理護理旨在提高患兒安全感及配合度;康復鍛煉給予坐位、翻身、爬行等干預措施,有助于提高患兒的運動功能[10];語言訓練旨在鍛煉患兒語言功能。
綜上,康復護理在小兒腦癱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可提高護理優良率,改善患兒智力及運動能力,提高患兒家長滿意度。
參考文獻
[1]曹穎,湯淑斌,林格芳.康復護理措施對小兒腦癱患兒術后運動功能及康復效果的影響[J].貴州醫藥,2019,43(7):1170-1172.
[2]姜明霞,孔祥穎,陳雨,等.52例腦性癱瘓患兒進食功能康復護理[J].護理學報,2016,32(11):61-63.
[3]孫艷萍,高艷,李文艷,等.核心肌群訓練引導康復護理對痙攣型腦癱患兒運動功能的影響[J].海南醫學,2019,30(13):1760-1762.
[4]李曉捷.《腦癱指南及定義、分型、診斷標準修訂》[A].中國康復醫學會兒童康復專業委員會、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小兒腦癱康復專業委員會.第六屆全國兒童康復、第十三屆全國小兒腦癱康復學術會議暨國際學術交流會議論文匯編[C].中國康復醫學會兒童康復專業委員會、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小兒腦癱康復專業委員會:中國康復醫學會,2014:13.
[5]吳長利,王文娟.小兒腦癱康復護理中循證護理應用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7,28(S2):579-580.
[6]初丹.康復護理在小兒腦癱護理中應用效果[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18(6):211-213.
[7]張曉俠,王英,王江華.康復護理措施對小兒腦癱患兒運動功能及康復效果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22):129-131.
[8]吳紫娟,熊淑英,楊曉莉.頭針配合康復訓練對腦癱患兒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2019,34(4):203-206.
[9]Gannotti ME,Law M,Bailes AF,et al.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Research and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Identifying 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Specifying Measures. Pediatr Phys Ther[J].Spring,2016,28(1):58-69.
[10]Ozel S,Switzer L,Macintosh A,et al.Informing evidence 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at risk of osteoporosis: an update[J].Developmental Medicine & Child Neurology,2016,58(9):918-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