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靜宇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魂魄,它緊密地與中華兒女文化精神聯系在一起。語文教育作為中華傳統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自然擔負著傳播與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重擔。《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一、課文中蘊含的“和”文化
和"是我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基本精神,更是中華民族堅持不懈探索的最高理念境界。在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都提出了和的人文科學基本理念,首先可以從管子曰:學之于道故名和;莊子曰:知和謂久,知長謂明;孔子曰:禮之用,人和為貴;孟子曰:天時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荀子亦曰:知和者世界之大道也。
五年級下冊語文中的《將相和》中就講了這樣的一個關于"和"的故事。課文改編自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以秦趙二國的政治沖突為歷史背景,以藺相如的各種活動為主要故事線索,經由對“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的記敘,寫出了將相從和到不和,再到和好的過程。
在授課前,學生進行了課前預習了解了文中的“將”和“相”分別指誰?課文又講了哪三個故事。授課過程中先分析題目《將相和》找準矛盾焦點,了解不和之緣起。可以從《史記》中聯系課文找到描寫的藺相如和廉頗的片斷去對二者進行評議。接下來通過緊扣人物語言,體會人物形象。在“完璧歸趙”的故事中,找出了描寫藺相如面見秦王說的話作上記號,并通過句子分析體會有著大智大勇、運籌帷幄的藺相如的人物形象;緊接著進入文中的第二個小故事“澠池之會”和第三個小故事“負荊請罪”來進一步探討人物形象角色,提煉人物形象精髓,看到了包容大方的藺相如和知錯就改的廉頗形象。而最后,二人和好有更深一層的因素,那便是二者心里都有國家大義。
最后結合了二零零八年奧運會上的開幕式中的"和"字進行點題并帶給學生更深的體會,表達了我們國家對構建和諧社會的的愿望,寄托著中國人“國家利益高于一切”、“和為貴”的崇高理想。
二、古詩詞中的傳統文化
中國節日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中國歷史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中國的節日有很多,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文化精神內容豐富多彩。每一種節日,都承載了炎黃子孫的文化記憶。而這些節日的歷史文化內容也深入到了日常生活之中,直至今天,這種傳統的節日文化仍然在傳承。
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既通過"登高"、"茱萸"寫出了古代時重陽佳節的習俗,又通過"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千古名句表現了詩人無限的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感,以及當時一些游子漂泊在外的真切感受;孟浩然在《過故人莊》中的“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寫出了孟浩然深深被農莊生活所吸引,于是在臨走時,向主人率真地表明將于來年的秋高氣爽的重陽節,再到故友人家賞菊和品酒;林杰的《乞巧》一詩為我們展現了古人是如何度過七夕,通過望月和對月穿針習俗描繪了唐代的民間乞巧盛況,也表達了中國古代人民在過節時候的歡快情緒;王安石的《元日》描繪了新年元日熱鬧、歡快和萬象更新的生動情景,這是一篇描述古人怎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詩中多描繪了民間風俗,捕捉了富有標志性的日常生活細節:點爆竹,喝屠蘇酒,換新桃符,充分展示出了春節時候的歡快氣氛,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
世易時移,時空雖然大有不同,但人類的精神生活依舊大體沒變,這種穿越時空的相同乃至相通,詮釋了千古不易、一脈相承的精神和文化傳統。
三、愛國情懷教育
古代的《禮記·大學》寫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的中國古代文人,要以家國天下為一生的奮斗目標。而縱觀古今文人墨客們,他們在自已的文學作品中,都表現了對民族命運和國家發展前途的極大關切,也抒發了自身對保家衛國、建功立業的巨大熱情。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說道:“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曹植的“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唐朝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王昌齡的“黃金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宋朝陸游的“位卑未敢忘憂國”、“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宋代抗金名臣李綱“祖宗疆土,當以死守,不可以尺寸與人”。
如六年級語文上冊中毛澤東的《七律·長征》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為歷史背景。全篇僅用五十六個詞,便從高度總結了長征途中的各種艱難險阻。并通過橫渡大渡河、巧渡金沙江的經典的例子,歌頌了我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難,勇敢堅強的革命斗爭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奉獻精神。
《狼牙山五壯士》通過講述了馬寶玉、葛振林、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等五名戰士,在狼牙山上作戰抵抗敵軍的事跡。在戰爭中他們臨危不畏,勇敢阻擊,在炮彈打光后,又用石頭回擊,面臨著步步接近的敵軍,他們都寧死不屈,毀掉了武器,并義無反顧地縱身躍下了數十丈深的山崖。五位壯士的壯舉,都體現了高尚的愛國情懷、革命英雄主義奉獻精神和堅貞不屈的中華民族精神氣節。
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淵博精深,其中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借鑒,所以我們要把中華文化與日常教學相融合在一起,而語文教學恰恰是一個很重要的載體。我們將運用好我們教學經驗和課堂,引領學生深入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并利用古人的智慧教學生明理懂理,同時也借此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