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婷
摘要: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活動,也是維持幼兒學習興趣的主要方法。著名教育學家曾指出現階段由于孩子喜歡游戲,幼兒園應采取豐富多樣的游戲內容,給幼兒提供廣闊的活動空間。“雨中梯子操”作為一項全新的兒童游戲活動,在游戲中不僅能夠鍛煉幼兒的身體素質,也能夠使幼兒德智體美等多方面得到綜合發展,教師需要根據游戲活動采取正確的指導方法,讓幼兒正確進行游戲。
關鍵詞:大班;“雨中梯子操”;教師指導;策略
引言:
幼兒具有極強的學習和模仿能力,在幼兒園大班教學期間進行“雨中梯子操”活動,需要幼兒具備良好的集體意識、合作意識、安全意識以及運動意識,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幼兒在輕松的游戲氛圍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并進一步實現與同伴的和諧相處。本文將以“雨中梯子操”為例,探討在游戲活動實施過程中教師的指導策略。
一、“雨中梯子操”特點及內涵
“雨中梯子操”顧名思義是在陰雨天氣進行的一項戶外活動,主要使用的道具為梯子,在活動過程中需要幼兒遵守游戲秩序,按照教師的指令完成體操內容。在此過程中幼兒必須要具備良好的集體意識,與他人保持安全距離。另外還需要幼兒具備良好的安全意識與運動意識,實現良好的體質鍛煉,避免陰雨天氣出現安全問題。教師作為整個活動的引導者和監督者,需要密切關注幼兒的一舉一動,并根據活動進程給予正確指導,保障活動的安全與實際教育價值。
二、“雨中梯子操”教師指導策略
(一)明確定位,突出需要主體地位
“雨中梯子操”是一項戶外活動,由教師與幼兒共同參與,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找準個人定位,突出幼兒的主體地位。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會根據教學目的制定活動過程和活動目標,掌控整個活動的結果和過程,需要幼兒高度配合才能完成。也有一部分教室會采用完全放手的教學方式,讓幼兒自主進行活動,教師只作為旁觀者在一旁監督。這兩種方法都不符合幼兒戶外活動教學要求。在戶外活動進行過程中,教師需要作為支持者、引導者和監督者,讓幼兒作為活動主體,充分尊重幼兒與,幼兒進行商討之后布置設計整個活動環境、活動內容以及活動情節,并在幼兒活動過程中針對幼兒遭遇的困難給予幫助,鼓勵幼兒正確完成任務。
(二)合理觀察,正確引導
觀察是了解幼兒活動情況的主要方法,教師需要在活動進行過程中認真觀察幼兒的行為表現以及情緒狀態,了解幼兒的活動興趣,對幼兒給予正確的指導。比如在“雨中梯子操”進行過程中,部分幼兒因為不喜歡陰雨天氣,可能會出現情緒低落哭鬧的問題。此時教師不應該一味的命令幼兒進行重復性的訓練活動,而是應該先安撫幼兒的情緒,然后采取合適的方法,讓幼兒發現陰雨天氣的特別之處,發自內心的喜歡上陰雨天氣,再鼓勵幼兒融入到集體活動當中。另外當幼兒與其他幼兒發生矛盾時,教師不應該一味的批評幼兒,而是需要通過與幼兒的商討找出問題的原因并提出解決辦法,讓幼兒矛盾得到公平合理的解決。
(三)融入游戲,增加活動樂趣
在“雨中梯子操”活動過程中,為了讓幼兒更加主動的融入活動,教師可以選擇幼兒比較喜歡的游戲方式組織幼兒進行“雨中梯子操”,讓幼兒可以在良好的游戲氛圍中獲得情感以及體質的雙重提升。
比如大班階段的幼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而且更加喜歡具有冒險特點的游戲活動。在此基礎之上教師可以運用“梯子”這一活動道具,組織幼兒進行冒險游戲活動,用“梯子”設置一些游戲關卡讓幼兒以闖關的方式進行戶外活動,并在戶外活動中讓幼兒獲得精神與身體上的雙重鍛煉,提高幼兒的戶外活動興趣,增加戶外活動的樂趣。
(四)加強家校合作,促進多方面溝通交流
“雨中梯子操”戶外活動過程中幼兒是參與主體,教師是引導者與管理者,在此基礎之上可以加強家校合作,邀請家長參與到幼兒戶外活動當中,讓幼兒與家長共同參與營造一個良好的活動氛圍。通過這種方法也能夠使游戲活動更加具有親子特色,家長在與自己孩子親密接觸交流的過程中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幫助幼兒樹立正確的家庭觀念與親子觀念。
(五)加強安全指導,減少意外風險
雨天進行戶外活動所存在的風險是非常大的,有一部分幼兒由于天生性格比較活潑,在游戲過程中經常出現亂跑亂跳的問題,“雨中梯子操”又是在陰雨天氣進行的一項戶外活動,路面濕滑很容易造成安全風險,因此教師要加強安全指導與管理,幫助幼兒做好安全防護措施,保障幼兒在戶外活動過程中的安全,讓幼兒可以在安全的活動前提下獲得健康成長。
結語:
“雨中梯子操”游戲活動是由幼兒教師共同創作的一類戶外活動,這項戶外活動非常適合幼兒園大班兒童,為了使戶外活動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并促進幼兒的身體體能得到發展,教師需要充分尊重幼兒的興趣及年齡特點,采取多樣化的活動指導方法,讓幼兒在活動中可以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鼓勵幼兒更加主動的進行戶外活動,提高幼兒園戶外活動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方雪芬.幼兒園戶外自主游戲“好玩的梯子”案例分析[J].廣西教育,2019(25):75-77.
[2]呂思慧.初探開展大班幼兒足球游戲活動的教育策略[J].天津教育,2021(2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