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琴
摘 ?要: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實踐,達到最優化的閱讀效果。
關鍵詞:最優化;創設意境;審美體驗;藝術再創造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實踐,達到最優化的閱讀效果。
“最優化”不是一種具體的教學形式和方法,而是用系統的觀點來調動教學中各種因素發揮積極作用,提高教學質量,達到最有效的閱讀效果。
這里就閱讀課上指導學生閱讀談談幾點感悟。
一、閱讀要創設意境的共鳴
文學的創作注重表現意境,文學作品的鑒賞當然也力求感受和進入意境,也即融情入境。就是我們在閱讀一篇作品的時候,設法把自己融入到作者設置的情景當中,與作者同面對,共感慨,設身處地地從作者的立場去看待一切。當我們的閱讀漸入忘我之境,其樂陶陶時,其實我們和作者已形成了共鳴,也就是說我們也進入了他們的意境,這樣自然會深切地領悟作品的寫作意圖,閱讀作品就達到一定的效果了。
融情入境,利于閱讀和體驗,這是容易明白的,那么我們怎樣才能進入文章的意境呢?怎樣才能產生共鳴呢?
(一)身臨其境,進入角色
簡單的做法就是把自己設想成文中的一個人物或現場旁觀者。例如,閱讀欣賞郭沫若的歷史劇《屈原》,劇本取材于戰國時代楚國愛國詩人屈原一生的故事,以代表愛國陣線的屈原與代表賣國陣線的南后等人之間的戲劇沖突為主要線索,成功地塑造了屈原這個人物形象,深刻表現了屈原為祖國和人民不畏暴虐,堅持斗爭的主題。因所展示時代較遙遠,所以現在很多學生對這歷史劇不感興趣,也無從體會到其中深刻的主題、意義。所以我們在閱讀這歷史劇時,我先讓學生瀏覽一遍后,慢慢的把自己設想為屈原,進入角色,然后以主人翁的心境去閱讀文章、去感受每個環節、每次沖突。從而深刻的體會了文章的主旨,深入了解了當時的時代背景,更深感屈原這個偉大詩人的高尚的情操和正直無私、堅毅勇敢的精神品格,從而進行了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二)展開思緒,聯系現實
聯想是人們根據事物之間的聯系,由一事物聯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聯想的方式包括相關、相似、對比和因果聯想等。借助聯想,在聯想中找回自己的生活積累,借用自己的生活積累再去體驗文中的情景,就容易進入意境。
例如,在閱讀《羚羊木雕》那“逼索木雕”的場景,便會聯想到自己在“父母”面前的種種委屈;在閱讀朱自清的《背影》時會聯想到父母對自己的深厚的愛;在閱讀《變色龍》時,會自然聯想到我們身邊各色的“變色龍”。
總之,聯想能把頭腦中存儲的知識重新翻出來,用以體驗作者的志趣和情感,從而拉近我們和作者之間的距離,從而也拉近我們和文學作品之間的距離。讓自己融入作品意境,以文中人物或作者的身份去感受作品的內容,就容易激發內在的情感,產生與作者的共鳴,從而真切地理解文章。
二、閱讀是進行審美的體驗
閱讀活動是讀者與作者通過文字載體進行情感交流和體驗的過程。在鑒賞作品時,側重于在審美的體驗中感悟真、善、美。鑒賞美就是發現美、接受美的過程,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憑自己的生活體驗去理解、聯想、判斷。生活中自然有美丑、善惡之分,作品中鮮明的思想傾向,我們在閱讀欣賞時首先要注意弘揚美善、揭露丑惡。《散步》流露出一種對人間親情的感悟;《變色龍》讓奧楚蔑洛夫原形畢露,令人稱快。這樣的鑒賞品析,能健全人格,培養審美情操。
三、閱讀應進行藝術再創造
我們閱讀作品,如能大膽拿起筆,按自己的思路或續寫、或改編或再創一篇,這也是再創造的能力的體現,或者來個討論,也許志同道合,也許就會“面紅耳赤”,這又何妨?諸子百家,百花齊放嘛,或者來個寫作評論比賽,讓自己的閱讀鑒賞變成文字,也讓別人來品一品。總之,形式各異,只要能有所收獲就達到閱讀再創造的目的了。
藝術的再創造,依憑著原有的土壤和背景,又凌騰于原有的土壤和背景之上,為它們加添新質。例如,我們在課外閱讀完《格列佛游記》之后,學生的讀書筆記:
生1:我覺得我們人類這種生物便是慧骃與耶胡的結合體,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沒有誰是百分百完美的,但很多時候我們的缺點往往多于我們的優點。
生2:讀了這本書后,我感觸良多,這真不愧是流傳百年的名著啊!總是能給人很多的啟示。就拿主人公最后去到慧骃國來說吧。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能有幾個人做得像慧骃一樣,大家不過都是丑陋的“耶胡”罷了。希望日后的人類都不會成為丑陋的“耶胡”,希望我們的社會能像“慧骃國”一樣,人人相互信任,充滿真誠,沒有謊言。
生3:慧骃國是一個理想的國度,我們這個世界是沒有可能完全達到和平、公平的,也是沒有可能完全沒有欺騙的。雖然如此,但我們仍需要為達到這個境界而不斷努力,不斷奮斗。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越來越接近我們的理想境界。讓我們手牽手,心連心,為我們共同的目標而奮斗!
總之,在閱讀作品時能進入作品意境的共鳴,從而達到審美的體驗,進而產生藝術的再創造,我認為閱讀已達至高境界,達到閱讀效果的最優化了。
參考文獻:
[1]《中國現代文學專題論稿》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
[2]《藝術創造工程》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3]《中學語文學習心理及學習方法研究》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