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 璟
目前我國教育事業快速發展,需要教育者更加深入踐行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理念。尤其是小學階段的教育管理,它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學習習慣的養成以及綜合素質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作為小學班主任,在班級管理實踐中有必 要遵循這一原則,深入學習以人為本理念,不斷調整和完善現階段班級管理方法,以提高班級管理水平。
以人為本是一種民本思想,也是當代社會普遍倡導的一種正確價值取向。以人為本,其核心依然是以人為主體。在我國,以人為本思想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從教育層面來看,以人為本就是要始終堅持教育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它要求教育者充分考慮受教育者的內在需求,建立平等的關系,營造和諧的教育氛圍。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遷,這種新型的教育教學理念運用到小學班級管理實踐中,依然有著豐富的價值內涵。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倡導教育者在教育教學方面和班級管理實踐過程中,要全面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尊重學生,有效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和能動性,使學生能夠有效參與班級管理,從而提高班級管理成效。與此同時,還倡導班主任在小學班級管理中,要注重分析和掌握學生的心理特點與實際需求,開展針對性的教育教學管理和班級管理,加 強思想引導與心理建設,積極開展素質教育,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由于傳統的班級管理理念是以班主任為核心,班級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班主任自身的權威,但如今這種理念已經無法滿足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需求。以人為本理念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要求班主任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徹底打破傳統的教師講授、學生學習的被動局面,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和發展規律,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的,師生共同協作,提高班級管理成效。通過以人為本理念在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中的應用實踐,能夠尊重和保護學生的天性,幫助學生實現個性化發展;引導學生培養除學習能力外的其他特長,幫助其提高綜合素質水平;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使學生回歸教育主體地位,提高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成效。基于此,以人為本理念在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中的應用具有良好的現實基礎和理論意義。
在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實踐過程中,在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引導之下,班主任需要積極轉變自己的角色和身份,與學生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不斷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和情感距離,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通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班主任在班級管理實踐中,由于學生的阻撓、抗拒或不配合而引起的班級管理問題。同時,還有助于班主任深入了解并掌握每個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和心理動向,從而能夠在小學班級管理中結合學生實際,從班級學情出發,制定符合學生個性特征和需求的班級管理策略。
在班級管理實踐過程中,班主任可以嘗試與每一個學生交朋友,站在學生的角度,以另外一種身份開展班級管理工作,由此做到換位思考,置身于學生視角考慮問題,解決問題,以有效避免學生產生不必要的抵觸和排斥心理。如果在班級管理中有的學生不按照班級管理規定嚴格遵守課堂紀律,作為班主任,不要一味地去責怪和懲罰學生,而是要多與這些學生進行溝通,讓他們敞開心扉,愿意主動傾訴、交流。借助這一機會,班主任可以深入、全面、動態地了解和掌握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具體想法,并幫助學生仔細分析如果不遵守課堂紀律會對自己的學習產生什么樣的不良影響,從而使其深刻認識到自己所犯錯誤的嚴重性。在此基礎上,班主任還要耐心溝通,多給學生解釋的機會,以防雙方對彼此的行為不了解從而引發誤會,讓學生內心深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愿意改正,從而盡可能減少學生對班級管理的抵觸心理和抗拒心理。
班級管理講究規則,這是任何社會公共領域都要遵循的一種處事方法,尤其是對于涉世未深,自我約束力弱、規則意識淡薄的小學生來講,在班級公共生活中更要依靠民主科學的班級管理規則來有效約束其個人行為。從以人為本的角度而言,班主任制定和實施民主科學的班級規章制度,有助于引導學生自愿、主動地參與班級管理,并為班級榮譽的爭取和維護貢獻自己的力量。因此,班主任要帶頭踐行科學民主的管理制度,營造良好、和諧的班級管理氛圍。
班主任在小學班級管理過程中,可以根據小學生的性格特點、性別、學習能力等各方面的差異,制定民主化、科學化的班級管理措施和相關規章制度,并采用小組監督互助的方式,對全班小學生進行分組,使其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借助這些小組的力量來民主化、科學化地管理班級,維持班級的紀律,從而增強班級管理效果。在此過程中,班級中的每個學生都可以以主人翁的心態來監督其他人的學習狀態和班級活動情況,使其保持良好的課堂紀律,及時對違反班級規章制度的學生進行提醒與糾正。當有的學生在班級活動中或課堂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或出現問題時,可以及時找自己的組員幫忙。這樣不僅能夠減輕班主任的班級管理負擔和身心壓力,還能有效減少學生因自己被班主任約束而產生的抗拒心理,真正實現群策群力,形成良好的班風、學風,打造規范有序的班級紀律,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小學班級管理實踐中,班主任要基于人本理念,建立更加符合小學生多元化個性發展需求的教育教學管理質量評價體系,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對于班主任來講,只有對小學生的身心發展、學習等各方面情況進行多元化、動態化的監測評價,才能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發展觀,才能通過對學生客觀、積極、多元化的全面評價和鼓 勵,讓學生得到發展。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對自身的進步非常在意。因此,教師通過評價,給予肯定和尊重,可促使學生堅定自己的學習信念,自覺遵守班級管理規章制度,有效激發其內在的奮斗激情和個人榮譽感,進而為班級管理貢獻自己的力量。
班主任在小學班級管理中,可及時鼓勵學生,對學生進行表彰激勵,將表彰板懸掛在教室前面的墻上,并將班級活動中行為表現優秀的學生的名字寫在表彰板上,通過定期更新表彰板,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這種表彰鼓勵方法不側重于學生的學習成績,更加注重學生的綜合表現情況,因此,很多學生的名字都能夠被寫在表彰板上,這樣的評價方式解決了只表彰學習成績優秀學生的缺陷。為了不讓學習不好的學生掉隊,班主任要多元化表彰和評價學生,真正向學生灌輸和傳遞一種正確的價值觀,讓學生以真善美作為評價自己的標準,每日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和總結,尋找與他人的差距,改進不足,從而為班級管理助力。

班級自治是班級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以人為本理念下,每個學生都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這種雙重的身份在很大程度上賦予了學生一定的責任和義務。教師通過建立班級自治公約,能夠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班級管理作用,共同學習,共同監督,共同進步,這種嘗試不僅符合以人為本的發展觀,更契合了我國素質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同時,通過學生的實踐,能夠讓教育回歸本位,積極響應教育改革的號召,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
例如,班主任可進一步釋放班集體中學習委員、班長、副班長的職責權限,讓其分權給其他學生。只要學生的班級活動行為表現良好,就可以主動申請班級任何職務,負責班級管理事宜。這種班級自治的形式,能夠讓學生以主人翁的心態積極參與班級管理,同時還可強化每個學生的責任心,使其在班級管理中樹立自信心。這種每個人都可以是“小小班級管理者” 的身份設定,能夠引導學生以更好的心態、更積極的態度和更規范的行為參與班級管理,充分發揮自己的管理才能,激發內在的進取心,增強自己的榮譽感與班級管理使命感,從而為班級管理賦能。
小學是學生學習的關鍵階段,小學生正處于思想意識和綜合素養的形成階段和行為習慣的養成階段,在這一階段,學生身心需要實現全面發展。與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教育管理理念相比,以人為本理念更加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堅持和倡導以學生為中心,要求班主任在小學班級管理實踐中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和心理需求等,靈活設計符合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教育教學管理方法,滲透正確的價值理念和思想觀念,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指 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