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課改的不斷推進和“雙減”政策的實施,傳統的教學方式漸漸淡出,很多有效的教學方式走進了小學數學課堂。情境教學就是其中的一種,它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創設有目的、有針對性的教學情境,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化解數學的抽象性和學生的形象思維之間的矛盾,增強學生探索新知的內驅力,助力學生建構良好的知識結構。文章就小學數學課堂中情境的創設與利用進行積極的探索,旨在喚醒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有效參與課堂,形成結構化的認知,實現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情境;創設
作者簡介:易懷丹(1993—),女,江蘇省句容市崇明小學文昌校區。
戴維·H·喬納森在《學習環境的理論基礎》中對情境進行了這樣的描述:“情境是利用一個熟悉的參考物,幫助學習者將一個要探究的概念與熟悉的經驗聯系起來,引導他們利用這些經驗來解釋、說明、形成自己的科學知識。”可見,情境在學生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情境教學已經悄然走進小學數學課堂[1]。所謂情境教學,是指教師依據教學內容,通過一些方式為學生呈現生活中的某些場景,讓學生在熟悉的場景中學習、理解和應用數學知識。情境的創設,可以為學生搭建知識與生活的橋梁,將枯燥的數學課堂變得鮮活,讓數學學習的過程真實、自然地發生。而在以往的數學課堂中,教師忽視情境的創設,將知識全盤講授給學生,師講生聽的教學模式,剝奪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權,難以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在“雙減”的背景之下,教師應扭轉以往的教學觀,為學生創設多彩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獲取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思維,從而建構富有魅力的小學數學課堂。
一、創設游戲情境,活躍數學課堂氛圍
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尚小,生活閱歷有限,思維形式較為單一且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難以激發對抽象的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學習效率也難以提高[2]。游戲是學生喜愛的活動形式,教師為學生創設游戲情境,不僅能夠促使學生學習新知,而且能夠讓學生調節情緒。而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指明燈,沒有具體目標的指引,課堂就會失去方向。所以,教師在創設游戲情境之前,要明確游戲情境的優勢,確立相應的教學目標,增強游戲情境的有效性、針對性,促使學生主動融入游戲情境。
例如,在教學有關可能性的知識時,教師讓學生玩“石頭、剪刀、布”的游戲。游戲是這樣的:同桌2人為一個小組,玩20次,并把游戲結果記錄下來。學生一聽要玩游戲,立即有了興趣,完全投入游戲中,并認真將游戲結果記錄下來(如表1所示)。
在此基礎上,教師挑選一名學生和自己玩“石頭、剪刀、布”的游戲,讓學生預測游戲結果,學生的預測是這樣的:有可能是老師贏,有可能是老師輸,還有可能是平手。通過這樣的游戲活動,教師自然地引出了“可能性”一詞,激發了學生學習新知的欲望,這比教師一味地灌輸效果要好得多。
二、創設故事情境,激發學生探索興趣
富有魅力的故事對學生來說具有很強的吸引力[3]。教師在數學課堂中運用數學故事輔助教學,能夠拓寬學生的眼界,升華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特別是在小學低年級的數學課堂中,教師運用數學故事輔助教學,可以有效銜接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觀念,讓數學課堂更加高質高效。所以,在數學課堂中,教師應結合學習的內容,借助學生感興趣的故事,為學生創設故事情境,將枯燥、無味的數學知識變得趣味橫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自然地融入課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有關分數的基本性質的知識時,教師微笑著對學生說:“今天老師準備了一個故事,同學們想不想聽?”學生聽說教師要講故事,自然興趣倍增。從前,有一個地主,他生了3個兒子,都長大成人了。有一天,地主將3個兒子叫到自己的面前,說:“父親年紀大了,現在將家中的土地分給你們,希望你們好好管理。”地主說完后,就開始分土地,他將的1/3土地分給了大兒子,將2/6的土地分給了二兒子,將3/9的土地分給了小兒子。地主分完后,大兒子和二兒子非常不高興,認為地主分得一點也不公平,小兒子分到的土地比自己的要多得多,于是他們就爭執了起來,但誰都不能說服誰。正當他們爭執得不可開交時,來了一位智者,對他們說了一段話,3個兒子恍然大悟,停止了爭吵,明白了地主是公平的。講完故事,教師提問學生:“故事中的智者對3個兒子說了什么話呢?”這樣的故事情境,可以喚醒學生的求知欲望,驅動他們主動地探索知識。
三、創設操作情境,激活學生思維
數學是抽象的,教師要想讓學生在課堂有限的40分鐘內透徹地理解所學知識,還是頗有難度的[4]。動手實踐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操作情境,為學生搭建動手操作的平臺,讓學生調動眼、耳、口、手、腦進行學習,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在操作情境中,學生可以動手將深奧的數學知識轉變成直觀、形象的事物,在做中思,促進學習技能的提高,更好地感悟數學。
例如,在教學有關圓柱的表面積的知識時,教師讓學生在課前收集圓柱形的紙質包裝盒。在課堂中,教師讓學生拿出剪刀和圓柱形包裝盒,先剪下包裝盒的兩個底面,再在包裝盒的側面剪一刀,看包裝盒的底面和側面展開圖分別是什么圖形。學生投入操作中,但發生了爭議。有的學生得到的展開圖是長方形,有的學生得到的展開圖是平行四邊形,還有的學生得到的展開圖是正方形。于是,教師讓學生派代表到講臺前演示剪的方法,學生發現,當沿著包裝盒的高剪時,得到的展開圖是長方形或者正方形;當隨意剪一刀時,得到的展開圖是平行四邊形。在此基礎上,教師讓學生觀察所得長方形和圓柱有著怎樣的關系,學生觀察后發現,所得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圓柱的底面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基于這樣的認知,學生依據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出了圓柱的側面積的計算方法,從而自然得到了圓柱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四、創設體驗情境,豐富學生學習體驗
教師為學生提供體驗的機會,可以讓學生發揮積極性、主動性,讓他們憑借自己的直觀感受體會、領悟數學知識,實現再認識、再發現、再創造,從而加深理性認知。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注重為學生創設體驗情境,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例如,在教學有關克與千克的知識后,教師出示這樣的判斷題:“1千克棉花和1千克鐵相比,1千克鐵重。”學生毫不猶豫地回答:“對的。”顯然,學生并沒有抓住問題的重點,判斷錯誤。此時,教師并沒有直接指出學生的錯誤,而是拿出課前準備好的1千克棉花和1千克鐵,讓學生到講臺前掂一掂,然后說出自己的感受。這樣的體驗活動,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參與積極性,他們紛紛要求到講臺前進行體驗。在掂的過程中,學生切身地體會到1千克棉花和1千克鐵一樣重,而不存在誰重誰輕的問題。
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經常受一些生活經驗的影響,容易形成慣性思維,導致判斷錯誤。教師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還可以增進學生對所學概念的理解,讓數學課堂教學活起來。
五、創設問題情境,促進學生思考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是促進學生思考的有效手段,也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動力,教師應關注問題教學。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創設問題情境,可以為學生指明學習的方向,讓學生的學習更加高效。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就是在所教新知和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之間制造“不協調”“不平衡”,驅動學生融入課堂,使學生想要一探究竟,從而產生深層次的思考和體驗。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的過程中,要注意提問的方式和難度,如果教師的問題過于簡單,學生沒有思考的必要,就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如果教師的問題太難,學生無從思考,就會打擊學生學習的熱情。所以,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應注意度的把握,真正做到悅目、悅耳、悅心。
例如,在教學有關小數加減法的知識時,教師出示這樣的問題:“一支鋼筆9.8元,一本筆記本5.45元,一個文具盒7.6元,買一支鋼筆和一本筆記本一共要多少元?一個文具盒比一本筆記本貴多少元?”學生從問題出發,很快尋找到了相應的數量關系,列出了算式:9.8+5.45= ,7.6-5.45= 。顯然,這兩道算式屬于小數加減法的范疇,學生以前并沒有學過,屬于新知。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探索算法,教師又為學生設計這樣的問題:“你打算怎樣進行小數加減法的計算?小數加減法和整數加減法在計算的過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在計算小數加減法的過程中,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地方?”這三個問題具有很強的指引性和層次性,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可以更好地探索算法,建立小數加減法和整數加減法的聯系,實現新知的內化,加深對算法和算理的理解。
六、創設生活情境,培養學生應用能力
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非常密切,教師教學數學,不僅要讓學生獲取數學知識,還要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以往的數學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將學生的思維禁錮于課堂之中,采用生硬的灌輸教學,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教師講解的知識,未能體會學習數學的價值和意義,一直處于“課本數學”階段。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拉近學生與所學知識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從心底更愿意親近數學,幫助學生加強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的溝通,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提高學生舉一反三和活學活用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有關混合運算的知識時,教師為學生錄制一段微課,微課中的內容是關于體育用品店里面的物品情況的:在體育用品店的貨架上,運動服、籃球、足球、排球、羽毛球拍等物品琳瑯滿目。學生看到這樣的情境后,激發了參與課堂的興趣,而且學生在生活中都有到體育用品店購買相關物品的經歷,這自然可以喚醒他們的生活經驗。最后,微課定格在了這樣的畫面:一個籃球58元,一個足球45元,一個排球39元。教師提出問題:“買其中任意2個球,支付100元,最多可以找回多少元?最少可以找回多少元?”要保證找回的錢最多,說明要買最便宜的2個球;要使找回的錢最少,說明要買最貴的2個球。基于這樣的認識,學生列出了相應的算式,順利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可見,教師聯系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可以讓學生產生熟悉感,在無形之中拉近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能運用課堂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從而提高數學素養。
結語
總之,情境教學是切實可行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喚醒學生求知的欲望,為學生學習數學注入動力。在以后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把握好教學時機,聯系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豐富多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以往的“要我學”為“我要學”,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使學生在和諧的氣氛中探索數學知識,領略數學的奇妙,發展數學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胡翌婷.境在情中,情在心中: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情境化教學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
(11):77-78.
[2]吳惠招.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數學情境化教學策略探析[J].學苑教育,2020(29):23-24.
[3]張平原.分析如何打造小學數學情境化教學課堂[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07):81.
[4]李洪麗.情境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新課程(上),2018(1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