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法治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引導學生尊法、知法、用法的重要使命。文章根據對國內綜合類院校S大學1200余名學生的調查,發現在法治教育穩步推行之下,課程設置、活動組織和學習效果等方面還存在不足,進而從功利主義的蔓延與人文精神的缺失兩方面分析問題成因,并結合新時代習近平法治思想,對高校法治教育提出改進意見。
關鍵詞:高校法治教育;調查研究;問題;成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22)08-0030-03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教育,深入學習宣傳習近平法治思想,在全社會普遍開展憲法宣傳教育,有針對性地宣傳普及法律、法規和法理常識,加大黨章黨規黨紀宣傳力度。深入學生群體,了解高校法治教育水平與學習效果,對進一步完善和鞏固高校法治教育體系具有重要作用。
一、大學生法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通過新聞可知,大學生違法事件偶有發生,這對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而言,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那么,高校法治教育對大學生究竟起到了多大的教育引導作用呢?帶著這個問題,筆者對S大學的法治教育與法治教育效果展開問卷調查,發現雖然其具有法治課程、法治活動、法治校園三位一體的法治教育體系,但依然存在以下三方面問題。
1.高校法治課程教學適切性弱
對國內某綜合院校(以下簡稱S大學)法治課程的調研顯示:S大學共開設44門法學專業課程,1門公共課程,9門法治選修課程;在師資方面,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教師負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工作。可見,該校無論在課程安排還是師資配置上,都在著力為學生營造沉浸式學習環境。但通過調研發現其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首先,在教學時長方面,法治模塊的課程僅占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48學時)的16%,課時壓縮嚴重。其次,在法治課程內容方面,學生“想通過法治教育”掌握知識和能力的需求排序前三名為“法律知識”“維權方式”和“思辨能力”,分別占調查人數的83.9%、83.2%、76.8%,但對這三方面感覺有所收獲的學生分別為67.6%、54.6%、66.1%,很明顯學生實際所學是低于其期望值的。最后,在教師授課方式方面,學生普遍對教師的“思維邏輯”“知識儲備”等個人能力給予肯定,但對“與學生互動”“授課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期望與要求。
上述教學組織、教學內容及授課方式方面的缺陷,一方面大大降低了高校法治教育的適切性,導致法治教育無法滿足學生的根本需求,另一方面反映出高校法治課教師忽視了課堂教學的一般規律,未能給法治教學留出足夠的時間。
2.高校法治活動組織耦合度低
校園活動相較于有強制性特征的課堂教學來說,定位是“自由參與”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內容上是貼近生活的,所以校園法治活動是開展大學生法治教育的有效手段。然而,實際校園法治活動的開展卻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是關于學生參與度的問題。在關于“學生知道學校有哪些與法治相關的活動”的調查中,排名前三的分別是“班團組織活動”“大學生社團活動”和“校園文化活動”,占被調查人數的76.0%、63.6%和60.4%。然而在關于“參與過哪些法治教育類活動”的調查中,上述活動的參與度分別是73.4%、34.2%和52.5%,均低于實際知曉。其次,是學生對活動的體驗感問題。在關于“參加法治類活動,對自身幫助不大及無幫助”的調查中,認為“活動方式很單一”的學生最多,占61.7%。顯示“被迫參加”“活動組織形式化”“活動內容不豐富”“活動氛圍不濃厚”的分別占51.3%、50.4%、45.2%和43.5%。
由此可見,在高校法治活動中,無論是學生參與度還是學生的體驗感,都不盡如人意。這一方面反映出高校確實在積極推進校園法治文化活動建設,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高校法治活動的開展未能結合學生實際。
3.高校學生法治學習實效性差
除了學校層面的問題,學生自身也存在問題。首先,是課堂的基本問題——紀律問題。學生在法治教育課堂上存在做其他科目作業、玩手機、聊天等問題,在這種課堂環境中學生很難集中精力學習。同時,這種環境又是學生自制力差、對法治課程不重視造成的。其次,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得不好,比如在問到“大學生自己在寢室下載、觀看恐怖組織宣傳極端恐怖主義的視頻,是否構成犯罪”這一問題時,選擇“不是”和“不知道”的學生竟然占15.1%和20.5%。同時,表示對我國法律體系產生過1次及以上動搖想法的學生占39%,動搖的主要原因是“參看網絡上對事件的評論”,這說明學生的思辨能力不足。
高校法治教育實效性的核心是法律信仰,基礎是法律素養。可是學生課堂紀律差、對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基本立場不清及思辨能力缺乏,法治教育學習的實效性必然不高。
二、大學生法治教育失落的原因
1.功利主義的存在
隨著科技時代和經濟時代的到來,人們越來越追求行之有效的行為。在“法治教育課程沒有開設必要”的調查中,有的學生認為“在法治課堂上學不到有用的知識”“浪費時間”,且大部分學生想通過法治教育學習到“法律知識”和“維權方式”等實用性強的知識,這說明在法治學習中存在“唯有用論”和“短期功利主義心態”。那么,這種向“有用”知識靠攏的學習觀點是否正確呢?首先,追求教育短期目的性,會導致學生忽視法治教育的長期目標。高校法治教育是以普及法律知識為基礎,以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培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核心,注重培養法律意識和法律能力并以法律信仰的培育為目標的。而一味追求法治教育的實用性,就會忽視法治教育最重要的是對意識層面的培育。其次,從法治教育與學生之間的關系看,選擇學習“有用”的知識這種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想法雖然可以推動學生主動學習,但這種學生單方面主觀認知下的不穩定關系,很難持久,因為當學生一旦認為“學而無用”時,便會立刻放棄當前的學習,轉而選擇學習其他“有用”的知識,這也是學生在法治教育課堂上做其他科目作業的原因。
可見,短期功利主義在法治教育中的存在,會助長學生“哪個有用學哪個”的主觀臆斷,而這種靠主觀想法建立起來的學習關系一旦破裂,勢必會造成對法治教育的沖擊,也會打擊教師的授課熱情。
2.人文精神的缺失
如果說學生被學習目的功利化所影響直接導致法治教育效果不佳,那么,法治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則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有研究認為,人文精神是人類通過實踐活動所體現出來的觀念、風俗、生活方式和社會心理,包括維持人類正常生活的價值追求、倫理觀念、群體意識、生命激情、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也包括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反省意識、遠大理想、民族精神及政治信仰。那么,人文精神的存在對法治教育究竟有何意義呢?首先,人文精神是規避觸碰法治底線的基礎。有學者認為,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是降低社會治理成本、維護校園安全的有效對策。從課程目錄上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前四章為思想道德教育,后兩章是法治教育。有人說道德是自律,法律是他律,自律教育在前、法律教育在后的意義在于,如果一個人能在道德上約束自己,那么必然不會去觸碰法律的底線。美國曾有調查數據顯示,法治教育可以改善對越軌行為和個人暴力的態度、對警察和法官的看法及同伴關系。其次,人文精神是促進法治教育課堂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關鍵。一個充滿人文精神的課堂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促進法治教育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需要。在法治教育過程中,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法治觀,讓學生擁有廣闊視野、養成思辨習慣和樹立遠大理想,拉近課堂上所包含的真理、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是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相反,教師如果缺乏人文關懷,就會忽視學生的個人主觀能動性,導致教學方法單一,缺少與學生互動,課堂氛圍不佳,教學內容偏重“需要考的知識”,而忽視“看不見的知識”。
功利主義的存在導致學生在法治學習的道路上逐漸偏移,人文精神的缺失又未能將學生引回正軌,長此以往,將會導致法治教育的效果與教學目標漸行漸遠。
三、大學生法治教育的復歸
1.改進法治教育授課方式,保證師生交流的有效性
高校法治教育分別在法學專業必修課、公共課和選修課中展開,其中普及性最高、涉及面最廣的法治教育主要由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來承擔。與教給學生具體的知識相比,法治教育更強調思想上的交融,所以娓娓道來的“啟發式”教學比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更能深入人心,感化心靈。
承擔法治教育的教師要堅定立場,以培養人文精神為基礎,努力消除法治教育功利主義傾向。首先,教師要意識到學生是一個完整的、有想法的獨立個體,自己要從以往“傳授者”的角色向“引導者”的角色轉變,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調查發現,讓學生參與講解課程內容的課堂活躍度會更高一些,教師與學生互動次數多的課堂紀律會更好一些。其次,要將課程方向的人文化和授課方式的實踐性結合起來。中共中央印發的《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特別強調,要健全青少年參與法治實踐機制,研究制定法治宣傳教育法。所以,教師要努力提升自身教學能力,嘗試多元化的教學方式。
2.豐富法治活動組織形式,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
高校法治活動與顯性的課程教學相比,形式上可以更加多樣化,內容上可以更加生活化,組織上可以更加靈活化。
實際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是在不斷的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要求。在新時代習近平法治思想中,總能看到關于“實踐”的論述,習總書記提出“堅持從實際出發,就是要突出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高校法治活動作為法治實踐中的一種,也應該結合實際,突出特色。調查發現,在學校組織的各項法治活動中,以“班團會”形式開展的法治類活動,是學生接受程度最高也是參與程度最高的一種活動形式。與其他法治活動相比,其優勢在于參與人數相對較少,且相互熟悉,便于組織和相互交流,同時該活動多由班級自己組織,有很強的靈活性和自主性,所以高校可將“班團會”作為法治教育的主要形式,以班為單位開展活動。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Z].2021.
[2]糜紅纓.增強高校法治教育實效性路徑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16).
[3]錢曉麗.高校法治教育問題與推進路徑:課程的視角[J].當代教育科學,2018(09).
[4]孟鵬濤.中國高校法治教育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7.
[5]時偉,薛天祥.論人文精神與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3(05).
[6]郭戰偉.以人文素質教育加強大學生違法犯罪預防研究[J].中州學刊,2017(03).
[7]劉平.知識傳授與人文素質培養相結合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探索[J].教育與職業,2010(06).
[8]吳慧.淺析人文教育在現代高校教育中的發展[J].中國成人教育,2016(18).
[9]中共中央.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Z].2020.
[10]習近平.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J].求是,2015(01).
[11]李禹潞,張磊,李肅霜.法治文化融入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踐向度[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02).
Exploration of the Myth and Revers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egal Education
Deng Lingyan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443000, Chin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eg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takes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lead students to respect, know and using the law. Based on the survey of more than 1200 students in S university, a comprehensive college in China, it is found that with the steady implementation of legal education, there are still deficiencies in curriculum, activity organization and learning effect,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 from two aspects: the spread of utilitarianism and the lack of humanistic spirit, combined with Xi Jinping's thought of rule of law in the new era,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leg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leg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problems; cause of formation; countermeasure
基金項目:本文系三峽大學田家炳教育學院研究項目“卓越師范背景下本科教材體系研究——以《教育法學》為例”(編號:J2020031)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鄧玲琰(1995-),女,湖北宜昌人,三峽大學2019級在讀研究生,從事高等教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