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冬梅 張小燕


摘要:目的:分析腦卒中偏癱患者接受早期康復護理后的效果。方法:將64例腦卒中偏癱患者以參照組和實驗組區分,每組32例,對比兩組日常生活能力、認知功能及護理滿意度。結果:實驗組患者ADL評分、NIHSS、MMSE評分及護理滿意度均較參照組更高,P<0.05。結論:早期康復護理對改善患者神經功能、認知功能和肢體功能具有重要意義,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早期康復護理;腦卒中;偏癱;ADL;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2-01
腦卒中是因腦血管循環障礙導致的一類癥狀,患者在卒中后其肢體、認知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在腦出血偏癱患者治療期間,及時為患者提供合理、安全的康復護理措施,能促進腦側支循環有效建立,有利于促進功能恢復。因此,本文論述了早期康復護理的內容,分析其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病例數及時間:64例,2020年8月至2021年9月,樣本選擇:我院接受治療的腦卒中偏癱患者,其中男女患者分別有34例、30例,年齡中位值為(60.5±5.8)歲,以平均法劃分患者為參照組與實驗組,各32例?;€數據在組間比對后差值較小,P>0.05。
1.2 護理方法
參照組接受常規康復指導,實驗組接受早期康復護理,具體如下:①了解患者實際病情、心理變化情況并制定個體化護理方案,借助圖片、視頻、手冊等方式并配合口述,為患者講解腦卒中偏癱相關知識并巧用語言技巧打消患者不良情緒,促使患者對早期康復護理正確認識,提高患者配合度。②叮囑患者家屬多予以患者陪伴和關懷,為患者提供社會情感支持,同時加強體征監測,強化護理措施。③協助患者呈良肢位擺放,以患側為軸線進行體位(仰臥位、健側臥位、患側臥位)輪流變換;通過關節被動活動放松患者肌肉,避免肌肉攣縮,按照先小后大、先近后遠原則活動,同時對患肢肌肉進行按摩;根據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情況,按照循序漸進原則指導其由被動活動轉為主動鍛煉,包括關節屈曲、床邊站立、下蹲、室內慢走等,控制合適鍛煉強度和時間,期間可輔助推拿、針灸聯合護理。⑤鼓勵患者通過書報閱讀、音樂播放等聲音刺激患者大腦,并利用顏色分辨、識別物體、簡單對話等方式指導患者從口型練習逐步過渡至長句練習,叮囑家屬多與患者交流。⑥患者身體機能恢復良好,引導其展開洗臉、吃飯、更換衣物等自理技能訓練,并在一旁做好協助。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①日常生活能力及認知功能。②護理滿意度。
1.4 統計學方法
SPSS20.0軟件處理數據,卡方檢驗計量資料n(%),t檢驗計數資料()。
2結果
2.1 康復情況
實驗組ADL評分與MMSE評分均較參照組更高,如表1所示。
2.2 護理滿意度
實驗組護理滿意度較參照組高,P<0.05,如表2所示。
3 討論
腦卒中分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而偏癱是其影響較大的后遺癥,患者主要表現為意識不清、嘴歪、眼歪、四肢無知覺、半身癱瘓等,腦卒中偏癱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颊甙l生腦卒中后的四周大腦仍處于自主修復的階段,此時針對這一情況對患者展開早期功能康復鍛煉,對于促進患者恢復有重要意義。
早期綜合康復護理可顯著提高腦卒巾偏癱患者肢體康復療效,促進其自理能力的康復,改善生活質量[2]。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在認知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均存在明顯差異,且護理滿意度也不相同,P<0.05。通過早期康復護理對肢體功能進行鍛煉,以降低或緩解肢體功能障礙程度,使生活能力得以提升,利于增強治療與康復效果,使患者可以盡快回歸正常生活[3]。對患者進行認知功能康復鍛煉,能夠促進患者受損大腦組織得以重建,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同時再輔以心理干預和健康指導,可以大大提升患者參與康復訓練的配合度。
綜上,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提供早期康復護理,有利于促進認知功能、肢體功能得到改善,預后良好。
參考文獻:
[1]田虹,謝紅梅,劉志敏,等.連續康復護理模式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生活能力及相關血液指標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21,30(26):2946-2949.
[2]孫慧,許堅.早期綜合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運動及神經功能的干預效果[J].貴州醫藥,2021,45(2):330-331.
[3]吳維維.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當代臨床醫刊,2021,34(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