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英梅 黎曉燕 許連航


摘要:目的:分析童趣化誘導對于學齡前兒童靜脈穿刺成功率與家屬滿意度的影響。方法:選入2019年10月-2021年10月間入院接受靜脈穿刺的學齡前兒童104例。隨機法分組,A組52例患兒采取童趣化誘導干預,B組52例采取常規干預,對比干預質量。結果:A組患兒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B組,脫針率與滲液率低于B組(P<0.05)。A組患兒的情緒穩定率高于B組,穿刺時與穿刺后5min,A組患兒的疼痛度評分低于B組(P<0.05)。A組家屬滿意度高于B組(P<0.05)。結論:童趣化誘導可以提升患兒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減少脫針或滲液情況,且能維持患兒的情緒穩定,盡量減輕穿刺痛感,獲得家屬的高度滿意。
關鍵詞:童趣化誘導;學齡前兒童;靜脈穿刺成功率;家屬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G64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2-01
靜脈穿刺是術前等候區的常規操作,對于學齡前兒童而言,穿刺操作會導致其恐懼和緊張心理,進而出現躁動或是哭鬧情況,影響穿刺順利性[1]。臨床靜脈穿刺期間多為學齡前兒童實行護理干預,以維持其情緒穩定,提升其配合度。童趣化誘導是針對學齡前兒童擬定的干預方法,利用童趣化視覺、聽覺與語言環境使患兒的情緒趨于穩定,進而提升一次穿刺成功率。基于此,本研究選取104例學齡前靜脈穿刺患兒,用于分析童趣化誘導的干預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入2019年10月-2021年10月間入院接受靜脈穿刺的學齡前兒童104例。隨機法分組,A組52例,男患兒:女患兒為30:22;年齡為1.2歲至6.5歲,均值(4.02±0.18)歲。B組52例,男患兒:女患兒為31:21;年齡為1.1歲至6.7歲,均值(4.08±0.16)歲。數據經假設檢驗后P值不足0.05。
1.2 方法
B組實行常規干預,即靜脈穿刺前核對患兒的基本信息,告知家屬藥物功效和副作用,規范穿刺操作,安撫患兒情緒,觀察穿刺后反應等。A組實行童趣化誘導干預:①童趣化視覺環境:為學齡前兒童設置獨立的穿刺點,周圍墻壁張貼多顏色墻紙,底色選擇淡藍色,然后添加暖色調,營造溫馨環境。在墻壁上張貼卡通壁畫,擺放卡通玩偶,使患兒可在穿刺準備期間轉移注意力。在穿刺點天花板與周圍墻壁上增加光源,主照明選擇暖色調光源,搭配冷色調,利用光源作用緩解患兒的慌亂心理。②童趣化聽覺環境:營造封閉式環境,保證穿刺點隔音良好,護理人員在穿刺點內要保證操作輕柔、說話音量低、輕開關門。根據患兒年齡在穿刺點內播放音樂故事或是童謠,也可選擇輕音樂,音量需低于70dB,以高出現場音量7dB以內為宜。③童趣化語言環境:穿刺操作時向患兒提問其感興趣的話題,如卡通人物、玩具等,問題設置需要富有挑戰性,使患兒在答題中獲得成就感,以此分散注意力。對于明顯恐懼或緊張的患兒應予以語言鼓勵,可利用卡通圖片、視頻播放等方式向患兒講解靜脈穿刺的積極意義,并分享主動配合穿刺的患兒情況,樹立榜樣作用,對表現良好的患兒進行物質獎勵和口頭表揚。以上護理實施前先與家屬進行溝通,獲得家屬的配合,并引導其參與到童趣化誘導過程中,以提高患兒配合度。
1.3 觀察指標
記錄患兒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靜脈穿刺的脫針率與滲液率等穿刺效果。利用自制調查問卷評估患兒的情緒穩定率,情緒穩定型指穿刺時患兒安靜,可積極配合穿刺操作,相對穩定型指穿刺時患兒哭鬧但安撫后可以配合穿刺操作,不穩定型指穿刺時患兒嚴重哭鬧,多次安撫后仍不配合穿刺操作。情緒穩定率=情緒穩定型%+相對穩定型%。穿刺時與穿刺后5min利用視覺模擬量表評估患兒疼痛度,分值為0至10分,無痛為0分,劇痛為10分。利用自制評估表評價家屬滿意度,含工作態度、穿刺環境、患兒情緒疏導、穿刺技術、護患溝通等維度,每項20分,滿意度與分數間正相關。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處理經由SPSS21.0軟件完成,計量數據經t值對比與檢驗,計數數據經X2值對比與檢驗,假設校驗有意義的標準為P值不足0.05。
2結果
2.1 兩組患兒的穿刺效果比較
A組患兒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B組,脫針率以及滲液率低于B組(P<0.05)。
2.2 兩組患兒的情緒穩定率比較
A組患兒的情緒穩定型30例,占比57.69%;相對穩定型20例,占比38.46%;不穩定型2例,占比3.85%,情緒穩定率為96.15%(50/52);B組患兒的情緒穩定型29例,占比55.77%;相對穩定型14例,占比26.92%;不穩定型9例,占比17.31%,情緒穩定率為82.69(43/52),A組患兒的情緒穩定率高于B組(X2=4.981,P=0.026)。
2.3 兩組患兒的穿刺疼痛評分比較
穿刺時A組患兒的疼痛評分為(1.21±0.61)分,B組為(1.48±0.58)分(t=2.313,P=0.023);穿刺后5min,A組患兒的疼痛評分為(0.52±0.11)分,B組為(0.76±0.13)分(t=10.163,P=0.000)。
2.4 兩組家屬滿意度評分比較
A組患兒的家屬滿意度評分高于B組(P<0.05)。
3討論
學齡前兒童的性格與身體發育未成熟,入院就診時多伴有躁動表現,加之疾病因素可能導致患兒嚴重哭鬧[2]。靜脈穿刺會產生痛感,因此部分學齡前兒童并不配合穿刺操作,進而影響治療工作。常規干預模式中鼓勵家屬協助護理人員完成穿刺操作,對于患兒的哭鬧等表現不予理會,在強迫式的穿刺操作中,患兒的抗拒心理尤為明顯,進而提高穿刺失敗率,甚至使家屬對于穿刺服務產生不滿心理。為此,臨床認為應在學齡前兒童靜脈穿刺過程中采取優質護理,其中備受青睞的為童趣化誘導[3]。該項護理結合學齡前兒童的心理特點與靜脈穿刺的護理現狀擬定具體措施,從視覺環境、聽覺環境以及語言環境維度開展護理干預,可以通過色彩的科學搭配盡量消除患兒對于穿刺環境的恐懼感與陌生感,而玩具擺放與卡通人偶可以轉移患兒注意力。音樂可以放松患兒的身心,在適度分貝的音樂影響下,患兒的負面情緒會得到安撫,也會忽略周邊環境的嘈雜,可以減少其哭鬧表現。適度的語言鼓勵和物質獎勵可以提高患兒的成就感,使其勇于面對靜脈穿刺。綜上,童趣化誘導可以提升穿刺成功率,進而保證手術順利進行,此外,該項護理可以縮短患兒麻醉等待時間,麻醉藥用量少,術后復蘇快,家屬滿意度更高[4]。
結果顯示,A組患兒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B組,脫針率與滲液率低于B組(P<0.05)。A組患兒的情緒穩定率高于B組,A組患兒的穿刺疼痛評分低于B組(P<0.05)。說明童趣化誘導可以保證一次穿刺成功,且能減少脫針或是滲液情況。同時說明童趣化誘導可以穩定患兒情緒,減輕其穿刺痛感。原因是該項護理營造童趣化的視覺與聽覺環境,輔以語言誘導可以盡量減少患兒啼哭和拒絕穿刺的情況。患兒的生理感官發育不完善,認知功能有限,周圍神經可以高度敏感的感知痛覺,因此其穿刺依從性一般[5]。加之患對于穿刺針存有恐懼心理,面對醫護人員時具有極度不安全感,容易導致激惹狀態。童趣化誘導可以在視覺感知上營造溫馨氛圍,利用實體質感的親和性、色彩的多樣化與光源綜合作用能夠盡量緩解患兒的負面情緒。在環境布置時,穿刺點墻壁的底色為藍色,同時加入暖色調,可以通過顏色的合理運用使患兒盡快適應穿刺點環境。此外,播放音樂可以提升舒適度,通過挖掘輕音樂、音樂故事中的音符特質,可以抑制患兒交感神經的具體張力,進而穩定其情緒,同時可以減輕穿刺痛感。患兒情緒與痛感改善后便能有效緩解其負面情緒。
結果顯示A組患兒家屬的滿意度評分高于B組(P<0.05)。說明童趣化誘導可以提升患兒家屬的滿意度,獲得更高的醫療服務質量。原因是童趣化誘導可以提升患兒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使家屬認識到該項干預的積極性,加之護理人員強化護患溝通,及時與家屬交流,并鼓勵家屬參與到干預方案中,可以提升家屬的認可度。家屬滿意度的評價內容包括服務意識、護患溝通與穿刺操作等,而靜脈穿刺是應用率較高的操作技術,其是有創操作,存在穿刺失敗風險,進而引起家屬布滿。童趣化誘導可以營造輕松且專業的護理氛圍,通過童趣化視覺與聽覺環境布置可以減輕護理人員的穿刺壓力。此外,該項干預可以在護理人員、患兒以及家屬間產生良性循環,通過積極互動與心理暗示等方法強化護理人員與家屬間合作,進而提升患兒依從性,優化護理工作效率,這也有助于提升家屬的護理滿意度[6]。
學齡前兒童對于周邊環境和人存在不信任心理,處于自主-疑慮階段,童趣化誘導可以通過科學化的干預方法引導患兒正面應對靜脈穿刺操作,營造親密型的護患關系,進而提升其對于靜脈穿刺的配合度,提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最大化獲得家屬的滿意。
參考文獻:
[1]王倩.童趣化誘導在學齡前兒童靜脈穿刺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民康醫學,2019,31(21):146-148.
[2]張鳳,沈帥.童趣化誘導干預在學齡前兒童靜脈輸液中的效果探析[J].衛生職業教育,2019,37(24):147-148.
[3]劉勝華.語言溝通及誘導應用于學齡前兒童靜脈穿刺的效果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6,20(28):4038-4040.
[4]賈云麗,曾振英,魏曉麗.語言溝通與誘導技巧在學齡前兒童靜脈輸液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78):15365.
[5]曹麗娜.心理護理干預在學齡前兒童靜脈輸液中的應用效果探析[J].中國保健營養,2020,30(27):259.
[6]武玉娟,張世梅,馬娟,等.個體化心理護理用于學齡前兒童靜脈輸液的實際效果觀察[J].甘肅醫藥,2016,35(6):467-468.
廣西衛計委科研項目合同號:Z20190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