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芳
(貴州師范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為保證教學的順利開展,線上教學成為小學教學實施的重要渠道。為促使線上教學邁上新的臺階,本文從戈夫曼擬劇理論出發,審視線上教學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策略,以期為促進線上教學模式的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擬劇理論是由加拿大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在《日常生活中自的我呈現》一書中提出的[1]1,其中大部分概念從舞臺表演藝術原理引申而來,將戲劇理論的術語類比到日常行為中。他認為,在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宛如劇場中“表演者”為呈現成功舞臺之間的互動過程,每個個體都對應著一個獨立的“角色”,在不同的情景下,表演者按照個體或他人的需求呈現出一套適度規范的“表演”體系,這是一種屬于自我的表達符號[1]20。根據戈夫曼提出的主要概念,將表演這一框架劃分為“表演劇本”“表演主體”和“表演區域”三大板塊。其中“表演主體”又涵蓋“劇班”成員以及“個體表演者”,“表演區域”主要涉及“前臺”和“后臺”這兩個重要場所。“前臺”指特定表演的場所,是個體在表演期間有意無意使用的、標準的表達性裝備,包括舞臺“布景”和“個人門面”(即表演者的外部特征:衣著、身材、面部表情、言談舉止等);“后臺”則是與前臺所呈現的表達效果相反的區域,一些有損于形象的活動將會移植于后臺[1]215-216。在前、后臺的創設下,共同建構起一場“舞臺表演”。
在社會這個大“舞臺”上,教育作為社會發展子系統,創設出更具獨特風格的背景體系。學校、班級又作為教育背景下的小型社會場域,存在著教師、學生兩大“表演者”,劇情在教師提前備好的教學“劇本”中順利展開,彼此協同合作上演一出“教學好戲”。而線上教學則將班級這一現實舞臺轉移到互聯網這一“云教學舞臺”上,師生從傳統的前臺(三尺講臺)后臺(教師辦公室)有著明顯的區域劃分。與傳統的教室不同的是,線上教學是依靠網絡這一媒介,將教師的前臺區域通過攝像頭轉移至電子屏幕上展開教學表演,教師的后臺區域不再局限于辦公室,延伸至臥室、書房、圖書室等多種空間,“舞臺”區域的改變促進了教學模式的改革。教師在課件制作、內容講授和互動的過程中,往往以視覺符號與學生對話交流,師生偶爾在鏡頭自我呈現與自我表演。通過擬劇理論視角審視線上教學,可以發現和解決線上教學開展中存在的、更為本質的現實問題。
在早期自我呈現的研究中,戈夫曼聚焦于人與人借助語言符號或非語言符號在現實生活的具體情境中相遇,從而產生互動[2]。伴隨著大規模線上教學的實施,師生互動交往情景從教室轉移到由媒介所創造出的空間中,彼此并未真實相遇,使得教學情景脫離課堂,易導致教學效果逐漸虛化和弱化,師生之間課堂參與感降低。如有調查顯示,在開展小學線上教學時,能夠按時、按量提交作業、全身心聽課的學生占39%左右,有15.09%的學生會積極回答教師的問題,但也存在部分成績下滑的學生上課時不能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容易走神、做小動作;38.35%的學生作業質量完成較差,只要老師不點名,覺得就沒必要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由此可見,部分學生成為課堂上的“看客”[3],只是“賬號在線”,注意力卻在其他地方。此類情況的產生主要是由于“表演者”“表演區域”“劇本”等方面內在問題所致。
擬劇理論強調教師和學生既為演員也為觀眾,按照劇情的發展,彼此之間協調配合,使課堂教學最優化。但在線上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保證網絡流暢以及線上教學的順利開展,全程“獨自表演”。一是極力關注鏡頭,忽視鏡頭外的學生。隨著線上教學的后續推進,部分教師會有意識地關注到鏡頭的存在,并從主觀上提醒自己要適當互動,為此其自然狀態也就隨之消失,伴隨而來的是行為舉止和語言表達比平時帶上了更多的表演性。二是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角色定位模糊。大部分學生只能充當傾聽者,淪為“觀眾”和“配角”,缺乏對學習的“情緒體驗”和“情感共鳴”,弱化課堂氛圍,導致教學效果欠佳。部分教師變成了網絡主播,模仿和借鑒網絡博主的表達形式,弄巧成拙,并未喚醒和激發觀眾發揮自己學生角色的能動性。
線上教學由于沒有面對面的交流場所,使師生各自處于不同的空間區域中,教師無法以犀利“眼神”和在場肉身所散發出的“天然”震懾力來監督學生,學生往往會逃避來自教師的同場權力感[4]。進而導致:一是學生呈現虛假“前臺”。線下課堂教學中,學生總體呈現的是上課認真聽講的“好學生”形象。但在線上教學,部分學生有著屏幕的“庇護”,只需頭像“在線”表明已進入課堂,但身心均處于“隱身”狀態,既可繼續維持自身認真學習的良好形象,又可“享受著”不在場的“自由”。當教師隨機抽查在線人員時,學生為保持一貫的印象,只要在連接麥克風和開通視頻之前及時轉換,及時糾正“表演”前的過失和差錯,就能依舊維持好在他人心中“認真好學”的完美形象。二是舉止表達隱匿化。由于在線學習人數眾多,部分教師為避免宕機現象出現,便身居“幕后”,“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式講學。將那些難以控制的眼神和表情都隱匿在了電腦和手機屏幕前[2],所講的話、上傳的相關學習照片、視頻,都經過精心包裝。即使攝像頭打開,由于鏡頭視野有限,對于畫面外的情況教師未能完全掌控,為此,出現部分學生上課打游戲、開小差等現象。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使教學方式、學習環境、班級管理都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很多教師在未接受專業的網絡授課培訓的情況下,把課堂從線下轉移到線上,線下是什么樣的教學形式,線上依舊沿襲“傳統”的模式。一方面,教學設計簡單平移,缺少教學互動。戈夫曼所指的“劇本”是由人物對話或唱詞以及舞臺指示組成,是表演者在舞臺上的“流程化表演”,也是戲劇排練、演出的依據,在教學中相當于教師備課的教案或教學設計。線下教學模式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多以板書設計為主,方便學生跟隨教師的板書,思維和行為也持于同一緯度,這在講授理科知識點時特別突出。當線上教學時,雖也有解題步驟的示范,但缺少了師生在解題步驟之間的互動,學習情景與教學互動不和諧。另一方面,在線教學情景單一。由于很多小學在線資源不均衡及平臺建設規模的限制,部分小學所開設的線上課程教學情景單一,全校共用統一模板進行課件的排版,各學科特點不鮮明。戈夫曼指出,表演者會在不同情境下按照一定的要求,在觀眾的注視下進行角色呈現[5]。當教師開展線上教學時,教師不僅以學生的引領者、指導者的角色出現,還是半監督者和管理者,單一的教學情境設置無疑阻礙了教師角色的呈現。
戈夫曼的擬劇理論中,表演者合理的印象管理為角色賦予靈魂;后臺為前臺表演做好充足的準備;劇本為人物、情節確定發展走向。由此,便可上演一部真正具有“表演”意義的線上教學活動。為探尋擬劇理論下的高質量線上教學,教師應該思考如何在線上教學中構建極具魅力的教學藝術,將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提高教學質量。
角色距離是指一個人自身的各種因素(如:氣質、期望、形象等)與所賦予的角色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戈夫曼認為,角色的賦予必須具備三大條件:一要獲得承擔某種角色的認可,二要表現出扮演這一角色所必需的能力和品質,三要本能或積極地在精神和體力上均投入這一角色[6]。教師要為師生各自在線上教學中的角色賦予正確定位。一方面,教師明確自身角色轉變。教師是線上課程資源的設計者、制作者,是課程活動的指導者、組織者,是學生學習的監督者,充當多種角色,擁有多種身份。教師要明確自身從傳統的“主演”型教師轉變為“導演”型教師,并且要準確把握“表演”的度,當然,最重要的是要賦予學生極具創造力的重要角色擔當。另一方面,尊重學生角色本質屬性。教師要依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布置適合的教學任務及設定具有針對性的教學安排,為學生進行自主性探究和小組合作學習創造條件。
“前臺”是指表演者理解角色后,面向觀眾表演的區域,多由“布景”和“個人形象”所構成。為避免虛假“前臺”的出現,首先,要優化“前臺”頁面“布景”。線上課堂屏幕顯示頁面應簡單大方,減少桌面APP圖標,減少不必要的干擾物;課件的內容要重點突出,文字要清晰簡潔,設計力求多媒體展示,吸引學生注意力。其次,加強教師出鏡印象管理。教師應展示嚴謹的業務能力,充分展現教師內在的信息化素養、教學素養以及教育藝術素養,教師在鏡頭前應努力營造“對話感”,真實且形象地向學生傳遞所要表達的想法和情感,進而提高線上教學質量。最后,增強線上課堂的儀式感,適當嵌入交流與互動,創設出活躍的課堂氛圍;選擇恰當的線上教學活動策略,如角色扮演,在互動環節也要不定時地設置問題,讓學生開視頻露臉回答問題,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使學生進入更為真實的學習環境中。
在線教學的效果取決于教師本人及其教學設計,而不是取決于在線教學的工具和平臺[7]。教學設計猶如劇場中的“劇本”,“劇本”中故事情節的設計及內容編排都應具有實效性,避免“虛假表演”,使課堂教學與信息化充分融合。
首先,合理設計學習框架,部分課程結構化。課前,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在線學習的感受及學習環境情況,提前上傳相關課程資料,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有所了解,為上課做好準備;課中,教師授課方式和形式要切合學生需求,構建新舊知識思維架構,針對重要知識組織小組討論,歸納梳理知識脈絡;課后,學生完成適量作業和實踐,以此加深對課堂知識的掌握。老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設計課后學習計劃表,做到高效率的“居家學習”。家長和學生課后的及時反饋對增進線上教學效果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其次,教學內容要生動多樣,便于學生理解掌握。戈夫曼認為,劇本演出往往是由常規程序的語言內容詳盡改編而成的[8],教師在教學課件上所呈現的內容,要使復雜的內容簡單化、生動化,富有彈性、靈活性及共鳴性,便于學生接受及掌握。其二,突出線上教學的教育性,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獨立性,培養學生的專注力,使學生不論在校內還是校外,都能靜心學習,不受干擾。
最后,教學設計靈活多樣,契合學科特點。擬劇論中的劇本是指表演有序進行的一種文本,它預先設計故事的情節,劇情的發展方向以及通過演員的表演展現出劇本的主題思想[9]。對于線上教學來說,教師要根據不同的學科特點,對新舊知識點展開循序漸進式的融合與銜接,使教學各環節有序銜接,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要選擇合適的教學信息推送方式,使之更廣泛地實現資源共享的需求。要創新教學設計,增添藝術性。教師作為教學表演中的藝術家,在教學過程中應秉承表演的藝術性及教育的科學性,充分凸顯智慧型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