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暢,張同舟,王 玨
(江南大學生物工程學院 江蘇 無錫 214122)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是社會進步的靈魂,創業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態勢地掀起,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隨后出臺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指出,要強化創新創業實踐,搭建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與社會投資對接平臺,從而激發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雙創型”人才的培養對于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國家發展戰略的實施,以及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基于“互聯網+”行動計劃,我國于2015年5月,開始舉辦“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互聯網+”大賽由于其高定位、高水準、高質量、高價值,已經成為我國高校學科競賽的主流賽事。2015年10月,李克強總理對首屆中國“互聯網+”大賽作出重要批示,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緊扣國家發展戰略,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平臺,也是推動產學研用結合的關鍵紐帶。2017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回信勉勵參加第三屆“互聯網+”大賽“青年紅色筑夢之旅”的大學生。2018年8月,教育部受習近平總書記委托向參加第四屆中國“互聯網+”大賽“青年紅色筑夢之旅”賽道的全體學生表達親切問候。可見,“互聯網+”大賽已然成為大學生提高“雙創能力”的重要實踐平臺。
關于“互聯網+”大賽的內涵,將從大賽主題、目的、項目類型進行分析。“互聯網+”大賽已舉辦七屆,始終圍繞“互聯網+”這一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突出共筑創新創業夢想、壯大創新創業生力軍、書寫人生華章等新視點主題,旨在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創,培養大學生的雙創能力。隨著“互聯網+”大賽成為大學生學科競賽的主流平臺,大賽的項目類型也新增了信息技術、社會服務、文化創意服務等新興產業,目前已基本實現“互聯網+”視域下的全覆蓋。
“互聯網+”大賽作為造就“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主力軍,從國家層面來看,“互聯網+”大賽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提供了契機和抓手。從社會層面來看,大學生經過校賽的選拔到省賽的角逐再到國賽的競爭,逐步提升自己的創新創業能力,可以為企業打通“雙創型”人才輸送的渠道。從高校層面來看,探索“雙創型”人才培養模式是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環節,作為創新創業競賽的第一品牌,“互聯網+”大賽是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從學生個人發展來看,相比于在課堂上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生在參加大賽過程中,會調動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形成自主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互聯網+”大賽已然成為培養學生雙創能力的有效抓手。本文從以下三方面闡述大賽對“雙創型”人才培養的作用。
“互聯網+”大賽的賽事等級可分為校賽、省賽和國賽。各省教育廳為了充分發揮大賽的示范引領作用,針對項目指導教師、項目參賽學生以及比賽的組織者都制訂了相應的激勵措施,以此提升教師和學生參賽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此外,從學校層面,一方面為了促使本校項目沖向省賽、國賽,會利用新媒體手段加以宣傳,會利用學校官網、官方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等渠道發布參賽通知,發布與創新創業相關的信息,營造創新創業氛圍。另一方面,學校與學院聯動,學院也利用官方媒體渠道發布大賽消息,院校兩級充分發動教師力量和社會力量,積極邀請雙創教師、行業專家、投資人、創業者向參賽學生分享創業知識,并指導項目的開展。以上舉措能夠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創新創業,加深對創新創業的認識。
大學生對創新創業缺乏了解,創業者缺乏資金支持以及創業容易失敗等問題,導致大學生對創新創業的熱情不高。以“互聯網+”大賽為契機,在校內選拔賽、省級復賽、全國總決賽這三級賽事的促進之下,首先,大學生會不斷在競賽路演的過程中根據社會需求及市場痛點對項目內容進行分析和調整,有目的地探究項目獲得成功的關鍵因素,突出技術優勢和項目特色。其次,針對項目成果到落地轉化的過程,學校通常會提供物質以及精神鼓勵,社會各界也會為項目落地提供機會和平臺,學校層面和社會各界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環境下,都已加大對“互聯網+”大賽的建設力度。此外,“互聯網+”大賽的評委有來自企業的高層和行業內的專家,可以為項目后續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社會資源、營銷資源、融資資源等。以上針對項目培育的路徑同時也是激發大學生創新創業興趣的路徑。
“雙創型”人才的培養不僅需要教師發揮自身作用,同時需要有效激發大學生的內在動力。大學生在實際參與競賽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在課堂上的理論學習和課堂外的實踐的不同之處,能夠深入理解創業項目實現落地轉化的困難之處。另外該大賽也以“互聯網+”為依托,大學生可以通過網絡渠道參賽,參賽形式簡單方便,極大地降低了參賽門檻,可以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參賽學生在比賽過程中相互溝通交流,形成有效互動,形成一種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激發大學生對創新創業的內在動力,提升大學生對創新創業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到創新創業之中。
高校首先要正確認識“互聯網+”大賽,明確“互聯網+”大賽與大學生雙創能力培養之間的相關性。首先,學校要完善“互聯網+”大賽的校賽章程,采用初賽、待定、復賽、淘汰、決賽的校賽選拔機制培育優質項目,學校可以擴大“互聯網+”大賽的參與程度,同時學生在選拔過程中能夠形成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相互超越的競賽氛圍。其次,學校要從時間、師資、資金等方面加大對“雙創型”人才的培養力度,培養“雙創型”人才的前提是項目的指導教師具備較強的創新創業能力,針對創新創業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缺乏創業技能、實踐經驗等問題,學校一方面可以聘任創業實踐專家,采取企業培訓等手段豐富指導教師的實踐經驗,另一方面可以定期邀請企業高層、杰出校友、創業者等來校開展創業講座等實踐活動。此外,學校可以聯動學院搭建平臺,包含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和梯度分明的創先爭優平臺。針對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學校和學院層面可以將涉及創新創業的課程資料、創業講座、創業論壇、創業沙龍等信息及時上傳至平臺,讓學生能夠及時快速地獲取相關信息。與此同時,學校及學院可以針對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不同興趣方向的學生提供由簡到難、由專一到全面不同梯度的創先爭優平臺,使學生先以較低門檻感受學科競賽的魅力,再層層遞進式地引導學生參加“互聯網+”大賽等高水平頂尖賽事,從而逐步培養學生的“雙創”能力。
以興趣為引領,將課堂上的專業課程作為基礎,融入創新創業教育,形成一種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將該課程體系中的關鍵知識點在“互聯網+”大賽中以實戰的方式展示,使得雙創課程理論實踐化。此外,以相關專業課程和選修課程為調節杠桿,把與競賽項目有關的商業模式與企業管理等內容融入課堂,將“互聯網+”大賽引入課堂的案例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競賽的興趣,不僅推進第二課堂的建設,而且能夠充分發揮“互聯網+”大賽的教育創新功能,培養和提升學生的雙創能力。
以指導教師和參賽學生為中心,建立完善的獎勵機制。對于指導教師,將指導學生參加“互聯網+”大賽的獲獎情況納入教職工年終績效考核體系和職稱評定考核體系中。對于參賽學生,首先可以設置創新創業課程的學分,建立創新創業學分制度,將“互聯網+”大賽的參與程度和獲獎情況納入創新創業課程的考核加分項中,另外按照校級、省級和國家級三個獲獎等級設置不同的學分認定標準。其次,設置創新創業獎學金,該類獎學金的評定主要面向參加“互聯網+”大賽的學生,并著重向獲獎的學生傾斜,同時根據獲獎等級設置梯度不等的創新創業獎學金金額。通過對指導教師和參賽學生實施“雙線并行”的獎勵機制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參賽的熱情。
為了讓參賽學生更好地感受實踐性的創新創業環境,學校可以加強與企業合作的強度,采取多種校企合作模式,構建完善的企業幫扶制度。學校可以充分利用合作企業提供的優質資源,選拔優秀且對創新創業有興趣的學生去企業中實習,企業內成熟的創新創業環境可以提升大學生雙創能力的培養效果。與此同時,學校還可以與合作企業建立掛牌的校企合作基地。基于校企合作模式,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課程體系,保證設置的課程內容既符合學校創新創業課程的教學內容,又可以滿足培養大學生雙創能力的需求。可以聘請企業內的專家到校任教,專家根據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修改調整課程的教學大綱及教學計劃,提高教學質量。通過以上舉措,形成校企合作共建的“雙創型”人才培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