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智勇
(廣東廣播電視臺,廣東 廣州 510310)
在融媒體技術高速發展的當下,將其應用在電視新聞節目報道中已成為難以逆轉的新趨勢,相關從業人員需對當前電視新聞的報道形式與內容進行合理規劃,及時找出并解決其內部存在的問題,切實提升電視新聞報道的整體質量。
在融媒體技術發展的有效帶動下,電視新聞報道可進行適當的創新。融媒體技術已應用在電視新聞的報道中,在該項技術的影響下,電視新聞報道中的更多呈現形式會被有效開發出來,逐漸豐富電視新聞節目報道內容,提升該類報道的質量。
當前,電視新聞節目在融媒體技術的加持下,其報道形式已變得更為多元,在實際報道中可有效利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增強電視新聞報道形式的多樣性,有效提升電視新聞報道的整體效果。隨著融媒體技術與電視新聞報道形式的科學融合,無論是報道的樣式還是內容,都變得更為新穎,為電視新聞報道的創新提供了更大的機會。
在使用了融媒體技術手段后,電視新聞節目報道的形式變得更為多樣,其運營機制的設置也更加靈活。在該項技術手段的影響下,電視新聞的報道流程將更為順暢,其內部的各項環節都得到恰當控制與改進,切實提升了電視新聞報道的效果。因此,融媒體技術為電視新聞報道形式的改進提供了有利條件,應科學融合該項技術手段,創新規劃電視新聞報道的樣式。
當前,在開展電視新聞報道時,受融媒體形態增多的影響,該類節目的受眾數量有所下降,若未能對該類新聞節目內容和形式進行科學創新,將極大地影響傳播效果。導致電視節目關注度下降的主要原因除了新聞報道的本身質量外,還在于融媒體時代的快速發展,人們觀看電視節目的形式正逐漸增多,其中包括平板電腦或智能手機等。由于此類電子產品具有極強的便攜性,對傳統電視節目傳播形式造成了極大沖擊,廣大受眾難以長時間停留在某一種傳播媒介中,因而對電視新聞報道形式與內容進行創新就變得極為重要。鑒于此,在電視新聞節目報道中,如果不能有效利用融媒體形態,必將難以滿足融媒體時代受眾的需求。
由于傳統電視新聞報道的傳播媒介較為單一,極大地影響了新聞報道的受眾面,以及該類節目內容的傳播狀態。當前,人們收看電視節目或新聞報道的時間多帶有碎片化性質,即利用上班下班或午休等空余時間進行觀看,而且其更愿意選擇更有興趣的新聞主題,而傳統電視新聞報道的時間較長,較難利用碎片化時間來觀看,在這種情況下,電視新聞報道的觀看量將受到嚴重影響[1]。因此,相關人員在創新整合電視新聞播報形式時,需合理運用碎片化時間,提高多媒體APP的使用頻率,只有受眾面擴大,新聞報道的內容才能更具傳播效果。
部分電視新聞節目內容,沒能與廣大人民群眾進行切實交流,導致群眾對報道不感興趣,或該類新聞內容不是群眾所關注的,難以引發更多群眾的關注,難以使新聞內容與對應受眾形成共鳴,從而降低了新聞內容的傳播質量。多數電視新聞節目的播出時間雖然較為固定,但其播報形式與表達方法存在套路化、程序化等問題。在此影響下,電視新聞的播報質量較難得到提升。在當前的融媒體時代,由于媒介平臺的增加,在不同平臺中任何人都能發表自己的觀點與見解,若電視新聞報道沒能與融媒體技術平臺相結合,將對新聞報道的質量與受眾范圍造成更大的影響,繼而難以留住廣大電視觀眾[2]。
一般來講,電視新聞報道的內容多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事件,該類主題通常具有專業性、龐雜性等特征,對相關從業人員的專業程度有著較高的要求。在電視新聞播報過程中,從業人員如果沒能對主題內容進行合理規劃,或不能將其轉換成淺顯易懂的語言,也將極大影響廣大受眾對于新聞的接受度,不可避免也會降低播報的影響力。
在進行新聞報道的創新中,需將關注點投放到與受眾互動的持續性上,這就需要合理運用融媒體技術,利用相關技術平臺的搭設來提高受眾關注的頻率。例如,2020年廣東衛視的大型融媒體直播節目《飛越廣東,全面小康》,以6集篇幅12個小時的體量全面回顧總結了廣東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光輝歷程和絢爛畫卷。《美好生活,你我都是主角》節目創新電視新聞直播報道形式,廣泛應用5G直播、虛擬演播室等新技術手段,第一期《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整場直播共有8次場外記者連線,連線時長總計超30分鐘。記者或者乘熱氣球生態旅游看滿山果林,或者探訪粵菜師傅培訓基地,品嘗舌尖上的美味,或者到中西部扶貧現場,親身體驗一把主播帶貨的成就。《創新篇》則更是把直播連線拉到了第四屆全球智能工業大會現場,讓觀眾直觀領略這些來自全世界的“最強大腦”們的會上風采。《協調篇》中的《打卡全球最長濱海公路》,記者沿著這條長達1 875公里,途經廣東14個沿海城市、90個景點的濱海公路,一路打卡,把沿途最美的風光、人文一一展示出來。記者Vlog打破時空限制,讓觀眾沉浸式領略這條美麗公路上的最精華、最震撼人心的畫面,節奏動感活潑,凸顯新媒體年輕態的敘事風格。這些在新聞節目中鮮活生動的表現手法,融技術、藝術和美學于一體,可以說是全媒體時代主題宣傳報道的一次積極創新。
這也同時證明,好的新聞表現手法能恰當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廣大受眾切實感受到最新、最權威的新聞資訊,從而潛移默化地提高其在群眾心目中的認可度,增強電視新聞報道效果。同時,還要靈活設置融媒體平臺,將微博或微信公眾號等全新形式投放到對應的平臺媒介中,在該類媒介的合理作用下,有效增強受眾參與互動的討論性、開放性等,借助該類平臺時間上的靈活性,有效延展節目熱度的時間,切實提高電視新聞報道的整體質量,提升受眾對其的接受度。
在進行電視新聞內容前期采訪時,應根據新聞內容及時研判受眾范圍,設計采訪方式對范圍數值進行科學擴展,如果采訪對象夠獨特,可以讓采訪對象開口,以他們的視角直接講述。這種不同主線下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生動“煙火”故事,更能體現在新征程、新使命的感召和激勵下篤行不怠的奮斗故事,更能呈現普通中國人與國家和時代同行的幸福記憶。同時,該類新聞在闡述觀點前,利用融媒體技術設置更多平臺來觀察受眾的看法,借助該舉措有效拉近與受眾的距離;在進行新聞內容報道后,還應將該類視頻剪輯成多個段落,在新媒體端以短視頻形式來吸引更多的受眾,即借助碎片化時間來宣傳電視新聞主題內容,繼而高效擴展受眾范圍。值得一提的是,在應用融媒體技術平臺時,相關人員應合理運用全新的技術手段,對新聞主題內容進行規劃,找出與廣大人民群眾相關的話題,利用對該項內容的科學融合,增強新聞報道的人性化,擴展不同的受眾群體,提升新聞傳播的整體質量。
緊緊抓住融媒體大環境下促進電視新聞報道創新的機遇,拓展電視新聞創新途徑,提升信息傳播效率,并保證內容撰寫的質量,使其進一步擴大受眾群體基數與范圍。電視新聞報道創新應與新時代的理念相一致,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新聞信息服務需求為導向,做好電視新聞編輯工作,同時創新電視新聞報道形式,從多元化視角報道電視新聞,增強電視新聞報道的時效性,提高電視新聞報道的服務質量,以熱點話題反映民生,吸引更多受眾群體關注基層民生。在遵循新聞事實和新聞規律的基礎上,圍繞擴大受眾著手電視新聞報道創新,精心選題、貼近民生、聚焦基層創新電視新聞報道內容、傳播形式等,逐漸打造具有鮮明特色和品牌效應的電視新聞媒體,從而為廣大受眾群體提供高質量的新聞服務。
針對電視新聞報道的創新形式而言,相關從業人員應合理利用融媒體技術設備,并提高對該項技術的運用頻率。節目可以運用虛擬演播室技術,虛實結合,讓新聞內容融入場景,提高觀眾的體驗感。例如,當主持人描述自己心中的田園生活圖景時,演播室就出現大片綠油油的稻田,以對應主持人描述的內容,增強電視新聞報道的畫面敘事功能,也提升節目的整體收視率。此外,利用合適的融媒體技術手段還能有效轉換信息的傳播方式,即由此前的單向傳播轉變為雙向、多向傳播,在信息傳播方式更為多樣的情況下,該類節目的播出效果將變得更加火爆,觀看節目的受眾群體也會切實增加。
在創新規劃電視新聞報道形態的過程中,若想增強該項節目的長久吸引力,應合理擴展新聞節目內容。融媒體技術平臺中的各項新聞內容都帶有即時性,無論是新聞內容還是傳播形式都轉瞬即逝,而新聞內容的快速變化也極大吸引更了多的受眾,使其時刻關注該類新聞內容,這就要根據融媒體技術的發展趨勢,對該項節目形式內容進行合理創新。在正式報道傳統電視新聞內容前,可將部分碎片化小視頻投放到對應的微博、微信公眾號中,利用新聞速覽、節目預告等全新形式來吸引更多的觀眾,受眾在點擊該類視頻后,可在視頻下方發表對該節目內容的看法,有效增強其新聞內容播報的豐富性、合理性。此外,在改進新聞內容的過程中,相關從業人員需及時閱讀更多與該新聞情況相似的資料,對其背后新聞進行合理分析總結,對新聞報道內容的整體質量進行專業性控制。相關新媒體端要定期更新其內部的新聞內容與數據信息,讓受眾在該平臺中以最快的時間找到其想要的新聞資訊,切實提高電視新聞播報工作的整體質量,增強電視臺融媒體技術的應用效果。
由于多數電視新聞主題報道內容為復雜的社會事件,其涉及到的內容較為龐雜,若沒能進行科學定位,則相關節目的受眾人群則變得較為分散,降低該類節目在觀眾心中的接受度。以廣東衛視2022年《飛越廣東·奮楫新時代》為例,該節目以打造主題報道年輕態融媒產品為突破口,青春化解讀重大主題主線報道,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形式、年輕受眾重點關注的議題、能夠觸動青年群體的情感切口,展現廣東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上奮楫篤行、喜迎二十大的實力與擔當。節目一改傳統新聞節目的嚴肅與疏離感,以親近活潑的“低姿態”和腦洞大開的全新創意讓重大主題主線報道主動貼近年輕受眾,乘當下時興的文化節目之風,借文化潮流實現主題報道的青春化破圈傳播。在惠州篇《奔跑惠州》中,記者借中華文化之風,借藝術表達手法帶著觀眾“一起穿越回去跟著蘇軾打卡惠州”,輕扣宅院的門環,敲開蘇軾與惠州的歷史淵源。記者借由夢境體驗蘇軾的嶺南生活,從生活趣味入手講至蘇軾之士大夫風骨與惠州城市發展歷史,巧妙借用了年輕人對古代民間生活的好奇和對漢服、美食等中華文化的熱愛;在河源篇《河源,萬綠萌新》中,節目用古韻舞蹈搭配萬綠湖碧水藍天的實景,以水中舞跳出人與自然的和諧之意。一曲終了,記者詳細講解了河源對萬綠湖這一“國家一級飲用水源保護地”的種種保護舉措。除了傳統文化,網絡新文藝也是《飛越廣東》實現主題報道青春化的有力幫手。不僅有說唱、Vlog等廣受年輕人喜愛的網絡新文藝形式,更有新文風、新表達。在汕尾篇《善美汕尾靚麗明珠》中,記者化身“旅游博主”,以清新文藝的文風講述汕尾特有的溫柔,節目借用網絡新文藝介紹了汕尾建設海濱旅游城市的重大成果;在佛山篇《佛山:萬億雄獅 聲生不息》中,以極具地域文化色彩的“聲音”為創意點,搜集了來自不同渠道的多種城市之聲。編導通過搭配不同聲音的音色、音量、速度、長短,匯編成一部有著濃濃地域文化的佛山“城市交響曲”,用觀眾熟悉的聲音勾起文化認同,用傳統與現代多聲部交織的樂曲講述佛山既傳承文化古韻又開創科技新篇的城市發展之路。這些精彩內容呈現都離不開融媒技術手段,在每個節目設計時,都充分利用融媒體技術手段對相關內容進行科學分析,探索該類新聞主題的核心內容,對其形成的主題開展討論并明確相關節目的主題內容與定位,并適時搜尋到與該節目價值觀念相似的觀眾,利用較強的針對性來呈現電視新聞節目的報道狀態,真正滿足觀眾需求[3]。同時,在完成新聞節目的定位后,還應合理運用其內在優勢進行實地采訪,獲取最新的新聞信息,使該類新聞內容兼具真實性、合理性。
綜上所述,在創新電視新聞報道的過程中,相關人員需恰當采用融媒體技術手段,借助對相關節目的合理定位,明確電視新聞報道的編輯范圍,在加強與廣大受眾互動的基礎上,增強新聞報道的持續性、規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