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寧
(東莞廣播電視臺,廣東 東莞 523076)
輿論監督,是指公眾利用媒介對社會現象發表意見、表明態度、說出觀點的活動,而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則是新聞媒體利用輿論監督權對社會生活及公共事務進行報道并推動問題解決的行為。在新媒體時代,網絡信息紛繁復雜、真假難辨,嚴重干擾群眾視聽和社會和諧。此時,傳統媒體利用新聞輿論監督這把利劍激揚濁清、明辨是非就顯得愈加重要,這也是踐行作為黨媒的使命和擔當。
新媒體的誕生和發展,讓受眾接收信息的渠道和喜好發生了巨變,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受眾流失嚴重。輿論監督報道如果失去了受眾,那么監督將變得毫無意義。
東莞廣播電視臺原王牌民生新聞欄目《今日莞事》自2006年誕生之日起就以輿論監督見長,曾創下近20個點的收視率,大量輿論監督報道播出后反響強烈。報道中的涉事人員、機構、部門在節目播出后迅速做出反應,被曝光的問題可快速得以解決,其欄目公信力和權威性在當地首屈一指。
進入2016年,傳統媒體在經歷了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沖擊后,以抖音為代表的移動短視頻聚攏了大批受眾,傳統電視媒體收視率出現斷崖式下滑,電視媒體要提升輿論監督報道傳播力舉步維艱,其輿論監督的主動權也喪失殆盡。
在新媒體被大眾追捧前,傳統廣播、電視、報紙媒體成為輿論引導的絕對主流,受眾在傳播格局中扮演的角色處于絕對弱勢,傳統媒體可自行掌控播出信息的深度和廣度。到了新媒體時代,網絡信息實時更新,熱點事件的輿論發酵速度超乎想象,傳統媒體往往扮演著信息的“二販子”,成為輿論監督的“二傳手”。面對占領輿論高點的虛假信息,傳統媒體還需承擔激揚濁清的職責,且要求事實準確,表述得當,否則稍有不慎,記者和媒體都將成為新的輿論風暴眼。這些網絡謠言的不斷涌現,極大地擠占了有限的網絡流量資源,給媒體的公信力帶來了嚴重的干擾。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聞媒體要直面我們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直面社會丑惡現象和陰暗面,激濁揚清,針砭時弊。對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意見大、反映多的問題,要積極關注報道,及時解疑釋惑,引導心理預期,推動改進工作。而事實上,傳統媒體輿論監督報道的效力已被嚴重削弱,在推動工作改進方面,涉事部門效率低、質量差,群眾滿意度不高,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1.記者的職業精神不夠
輿論監督類報道是公眾參與度很高的產品類型,受眾將情況反映給媒體,是對媒體公信力和影響力的絕對信任。記者作為媒體輿論監督權的第一執行人,需秉持客觀公正、專業嚴謹的態度完成采編工作。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受專業能力、宣傳紀律、輿情管控等因素的影響,部分記者態度消極,對矛盾較為突出的新聞選題駕馭能力不足,采編敷衍了事,做出的報道不抓重點、不分主次、避重就輕,難以形成強大的監督效力。
2.政媒反饋機制不全
輿情監測作為黨委、政府提升執政效能的一項信息服務工作,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以問題為導向,以化解為目標,以滿意為標準,避免輿情擴散,已成為基層治理的共識。在實際工作中,多地政府對媒體輿情的主動監測、主動處置、主動反饋機制尚未成熟,迫切需要構建一套針對媒體輿論監督的通知、整改、反饋、督查的“全效反饋機制”,甚至將輿論監督工作納入年度考核。
長期以來,熱線電話成為傳統媒體獲取線索的主要渠道。進入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紛紛開設自媒體矩陣賬號,與受眾的互動增增強,獲取新聞線索的渠道變得多樣化。但總體來看,輿論監督報道同質化現象依然嚴重,千篇一律緊跟熱點題材,鮮有獨家線索。以“3·15”消費者權益保護題材為例。近年來,除了央視每年的“3·15”晚會外,各地方主流媒體鮮見消費類深度調查報道,其很大的原因在于有效新聞線索不足,題材稀缺。
優質的輿論監督類報道,一定是經過時間打磨和錘煉的,事實是經得起檢驗的。而隨著老一代調查記者的紛紛離場,新一代記者接棒后無力續光,一些原本設有深度新聞部、社會新聞部的媒體頻頻將部門合并或撤銷,調查類輿論監督報道從人才到機制都面臨采寫環境的江河日下。
外部環境對輿論監督的采訪也并不友好,被訪單位門難進、面難見成為常態。年輕的“95后”“00后”記者因不堪阻力,要么辭職改行,要么草草收兵。長此以往,新人起不來,老兵跑不動,團隊整體水平長期停滯不前。
2021年,全國上下都在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切實為群眾辦實事,解決痛點難點問題。當年4月,在東莞市市委黨史辦的指導下,東莞市市直機關工委、東莞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與東莞廣播電視臺達成合作共識,通過該臺現有的網絡、廣播問政渠道,結合東莞市12345政府服務熱線平臺數據,打造了一檔電視新聞欄目《直通12345》,欄目于2021年7月2日首播。
該欄目著力監督政府慵懶散慢假等作風問題,從為民辦實事出發,開展專項監督報道,助推機關作風持續改進、服務效能不斷提升,努力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欄目的口號是“民有所呼 我有所應”。首播時間為東莞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周五20:40,公共頻道周六7:20,新聞綜合頻道周日18:30。節目視頻在知東莞APP、東莞陽光網、抖音、視頻號、東莞市12345熱線新媒體平臺等同步上線。
欄目設置了以下板塊。
1.《數字問政》
播報當周12345熱線的數據(部門鎮街辦理量、滿意度等)和熱點訴求排名。
2.《我為群眾辦實事》
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實踐目錄,選取具有普遍性、典型性的案例,以點帶面、舉一反三,記者直通現場,了解有關事項的真實推進情況。
3.《熱線聚焦》
梳理12345熱線問政數據,選取惠及民生、影響面廣、投訴集中、久拖不決、滿意率低、責任推諉等共性問題線索,記者直通現場采訪。
東莞市12345政府服務熱線每天有數以千計的熱線呼入,400多名專業話務員將群眾訴求分門別類、詳細記錄。為擴大《直通12345》欄目選材范圍,東莞市12345政府服務熱線為欄目組開設了后臺獨立賬號,一旦發現有價值的新聞線索,話務員即可外呼征求群眾意見,獲取市民信息。得益于強大的熱線數據支撐,欄目組基本告別了選題焦慮。
2021年8月,東莞陽光網上一名蘋果手機機主投訴東莞東城某寫字樓一家手機維修店人為制造故障,懷疑維修人員往手機里注水,制造進水假象,以實現高額收取維修費的目的。欄目組梳理12345熱線后臺發現,類似的投訴從2021年6月開始出現,同類投訴近20起。《直通12345》欄目記者隨即展開暗訪,結合多名消費者的講述,揭開了手機店不為人知的秘密。當地市場監管、公安等部門紛紛介入調查,手機店涉事人員最終受到了相應的處罰。
為給《直通12345》欄目運營提供良好的采訪環境,東莞市直機關工作委員會起草了一份“關于協助做好《直通12345》節目錄制工作的函”,要求各市直單位部門安排人員對接《直通12345》欄目組, 積極配合做好節目錄制工作。這無疑給前往市直機關或政務部門采訪的記者開了一封“介紹信”,有了這封“信”,記者前期的采訪接洽變得順暢了不少,只需自報家門,對方便知來意,隨即密切配合。因為有了被監督部門的支持,欄目選題成稿率顯著提高,節目的可看性和專業性也有了保障。
不同于酒香不怕巷子深,優質新聞產品遇到合適的發布渠道才能形成爆款。《直通12345》欄目除了依托東莞廣播電視臺全媒體宣傳矩陣,還打通了廣東廣播電視臺、總臺央視、學期強國APP、廣東廣播電視臺觸電新聞APP、央視新聞客戶端等渠道,節目視頻實現多平臺全網分發。此外,東莞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依托合作媒體資源,鏈接了人民日報、南方日報等非廣電系媒體群,實現了多媒體矩陣式分發相關報道。
2022年7月,一名大學生撥打東莞12345熱線,反映購買黃金遭遇欺詐。記者采訪后發布短視頻《大二男生欲買純金結婚 付款后發現是18K金》,該視頻抖音單條點擊率超1.2億次,全網超3億次;2022年6月,《男子求助12345 想回看守所過規律生活》沖上熱搜,全網點擊量過千萬,被上百家媒體轉發。
為確保《直通12345》欄目報道有溫度,更有力度,東莞市12345熱線構建了督辦機制,對報道所涉事項,久拖不決的實行跟蹤督辦“一抓到底”。熱線中心建立健全差評重辦、考核獎懲機制,將承辦單位響應率、辦結率、解決率、滿意率等納入相關考核評價體系,會同東莞市府辦督查室常態化開展督查問效。由于欄目監督成效顯著,東莞市委主要領導還對欄目組宣傳工作給予批示,鼓勵團隊繼續創作優質新聞作品,助推機關作風持續改進,多為群眾辦實事。
欄目可持續發展的源動力來自運營經費。《直通12345》欄目成立之初就將欄目運營經費作為重點討論的事項之一,最終決定由欄目聯合制作單位向財政申請專項宣傳經費,承擔欄目的日常運營成本。欄目組團隊深耕內容創作,不涉足商業合作項目,讓輿論監督報道有的放矢。
在采編隊伍結構方面,《直通12345》欄目安排擁有十余年豐富輿論監督報道經驗的老記者擔任制片人,團隊成員也多為5年以上老記者,皆擅長輿論監督類報道。而為提升源頭新聞選材專業化水平,《直通12345》欄目組定期對12345熱線團隊展開培訓,把新聞人的職業化視角植入話務員的日常工作中,確保有價值的新聞線索不沉底、不隔夜。
2022 年5 月17日,全國評比達標表彰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發布的《關于2022年第一批評比達標表彰項目的公示》顯示,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中國新聞獎將有重大調整。其中,專門類獎項中設置了輿論監督報道,這在全國媒體界引發了強烈關注。新聞獎項不僅是對記者工作業績的肯定,更在職稱評定、職務晉升領域扮演著重要角色。一直以來,輿論監督類報道獲獎難成為共識,極大地影響了行業的創作積極性。在此,呼吁各地多把新聞獎項的設置向輿論監督類報道傾斜。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各大高校新聞傳播學院均在大力研發新媒體課程,其中以新媒體運營、短視頻拍攝最為熱門。作為傳統新聞采訪課程議題設置中的重要一環,輿論監督類報道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及豐富的理論基礎,對學生新聞素養的提升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部分高校已逐漸弱化其教學比重,令人扼腕。新聞界素有“不深度不記者”的說法,顧名思義,擅長做深度調查的記者才能稱之為合格的新聞人。在此,呼吁各大院校新聞專業繼續保持專業傳統,把基礎的輿論監督課程作為必修課,因為時代需要更多有唇槍舌劍、可斗智斗勇的新媒體人。
在融媒體時代,宣傳矩陣常態化,傳統電視媒體要學會辯證看問題,抓住媒體公信力的優勢,把失去的大屏觀眾通過新媒體平臺找回來。輿論監督類報道采編過程中切忌單打獨斗,可嘗試從時政新聞中找靈感,圍繞政府中心工作,站在推動社會治理的高度,尋求政策支持。把鏡頭聚焦群眾、把筆墨留給百姓,急他們所急、想他們所想,用新聞辦實事、解難題,在大小屏融合傳播的雙輪驅動下,推動輿論監督類報道傳播力和影響力上新臺階,促進地方主流媒體做大做強主流輿論場,弘揚社會正氣,切實承擔傳播正能量的光榮職責與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