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睿
(山西廣播電視臺,山西 太原 030000)
“融媒體”(media convergence),最早由尼古拉斯·尼葛洛龐蒂提出。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教授浦爾在其著作《自由的技術》中提到,媒介融合是指各種媒介呈現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其概念應該包括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的概念是指將不同的媒介形態“融合”在一起,隨之產生“質變”,形成一種新的媒介形態,如電子雜志、博客新聞等等;廣義的“媒介融合”則范圍較大,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關要素的結合、匯聚甚至融合,不僅包括媒介形態的融合,還包括媒介功能、傳播手段、所有權、組織結構等要素的融合。也就是說,“融媒體”是信息傳輸通道多元化下的新作業模式,是把報紙、電視臺、電臺等傳統媒體,與互聯網、手機、手持智能終端等新興媒體傳播通道有效結合起來,資源共享,集中處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產品,然后通過不同的平臺傳播給受眾。
因此,融媒體是充分利用各類媒介載體,將既擁有共同點又存在互補性的廣播、期刊、報紙、電視、新媒體等不同類型的媒體,在人力、物力、內容等方面進行全面整合,打破各個媒體之間的界限,從“你是你、我是我”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進而變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各個媒體的優勢,從而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一種新型媒體。
無論是語音的廣播傳播,還是聲音與畫面結合的電視傳播,抑或是文字與圖片相結合的報紙傳播,傳統媒體的新聞傳播都是一種單向的傳播,在這種傳播方式下,受眾無法公開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信息交流的不平等現象普遍存在。此外,傳統的廣播電視媒體的信息傳播由于受到發射信號等傳播技術的限制,傳播的內容也往往具有單一性,無法滿足群眾的多樣化需求。但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新媒體應運而生,使信息傳遞變成了自由交談,打破了信息交流的不平等,人人都可以通過網絡暢所欲言,“全民都在線、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新型傳播格局悄然而至,受眾地位得到空前提升。
在傳統媒體時代,只有記者、播音、編輯等專業的新聞從業人員才是新聞信息的傳播者,且由于傳統媒體的新聞制作方式嚴謹,耗時耗力,導致固定時間內傳播的新聞信息量基本是固定的,浮動量很小,如電視新聞每天播放時長只有30 分鐘。但進入融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在網絡上發布文字、照片、音頻、視頻,人人都是信息的傳播者,新聞來源也越來越多元,導致各種新聞信息“漫天飛”,海量的信息從微信公眾號、微博、網站、抖音等平臺“冒”出來。這時我們更要清醒地認識到,信息爆炸伴隨而來的信息泛化、沙化、商業化、碎片化、娛樂化、低俗化等一系列問題,讓新聞信息變得真假難辨,新聞質量變得難以保證,受眾的生活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
傳統的新聞傳播主要以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介為平臺,實現為受眾傳播信息。現在,除傳統的新聞傳播平臺以外,互聯網科技衍生出的手機APP、手機電視、網絡電視、微信公眾號、抖音、小紅書等多種多樣的新型傳播平臺,覆蓋了當前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且以極快的傳播速度得到廣大受眾的喜愛。當前,部分傳統媒體也在積極求變,通過發揮互聯網優勢,積極構建信息傳播平臺,推出移動媒體。如貴州廣播電視臺推出的“動靜新聞APP”、湖南衛視打造的“金鷹網”,傳播平臺實現了從單一性向多元化的轉變,不僅進一步強化了受眾在獲取信息過程中的便利性與多樣性,也為傳統媒體贏得了良好的發展空間,拓寬了傳統媒體的發展道路。綜上所述,在融媒體背景下,受眾對信息的獲取渠道進一步拓寬,可以了解信息的平臺也越來越多,傳統媒體面臨的挑戰也越來越大,要想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得到穩定發展,就要與時俱進,實現轉型升級。
在傳統媒體時代,新聞傳播受采編審校、排版運輸、技術手段、播放時段等因素的制約,具有一定的延時性,無法做到實時傳播,受眾只能在固定時段觀看新聞節目、查閱新聞信息。比如,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推出的新聞節目《新聞聯播》在每天晚上七點開始,七點半結束,如果觀眾想看這個節目,只能在這個時段觀看,錯過時間就看不見了。但隨著互聯網技術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新的媒體手段被普遍利用,依托先進的互聯網技術,新聞信息的發出時間和接收時間幾乎可以實現同步,新聞事件的進展也可以得到實時傳遞,新聞報道變得更加及時,新聞傳播時間的局限性被完全突破了,受眾不再受時間的限制,可以隨時隨地接收新聞,甚至可以自行制作新聞并將其上傳至網絡中,新聞傳播力不斷增強,傳播范圍得到擴大,新媒體也因其新穎獨特的傳播模式和快速便捷的信息獲取方式,擁有越來越多的受眾。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傳統的電視、廣播、報紙等媒體系統與數字互聯網新媒體平臺之間的技術界限也越來越趨向于同一性,逐漸將兩者的優勢相互交叉融合,在融媒體中實現共存發展。各級媒體部門要以等不得、慢不得、拖不得、含糊不得的緊迫感、使命感和責任感,充分結合地方特色與區域優勢,將電視、網站、微信公眾號、手機APP、抖音等多個傳播媒介有效整合,探索出適合自己未來發展的有效的融媒體傳播形式,打造出一個擁有強大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融媒體平臺,推動內容、技術、渠道、人員深度融合,努力拓展傳統媒體新型新聞傳播平臺,進而消除信息壁壘,實現資源共享,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互補共贏,形成“小屏通大屏、大屏帶小屏、多屏聯受眾”的全方位互動傳播格局,把新聞傳播的觸角延伸到全國各地的每個角落,真正做到“第一時間發布、第一時間轉載、第一時間全覆蓋”。
在互聯網時代,虛假、片面、夸張、炒作等不良信息往往夾雜在海量的新聞信息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新聞的質量和新聞的專業性以及真實性,新媒體的可信性和權威性也因此常常受到社會受眾的懷疑。而傳統媒體擁有高效專業的數字采編、新聞節目制作服務團隊,以及科學嚴謹的工作方法、可靠廣闊的新聞材料獲取渠道、權威的新聞信息傳播平臺等,這些都讓其具有新媒體無法比擬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因此,傳統媒體轉型成為融媒體之后,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繼續堅守傳統媒體的高度、力度以及深度,堅持“內容為王”的原則,牢牢把握正確的方向、導向和價值取向,跳出唯點擊率、播放量的怪圈,為受眾提供最權威的報道,繼續保持傳統媒體新聞傳播高度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此外,融媒體時代的到來,讓受眾有了更多的選擇權,可以通過不同的平臺,有目的地選擇自己喜歡的信息。傳統媒體要想立于不敗之地,獲得受眾持續的關注,節目制作就需要堅持精品化與個性化,在題材的選定、拍攝的角度、稿件的撰寫和修改等方面下真功夫、下細功夫、下苦功夫、下硬功夫,精耕細作,以有深度、有思想、有個性、有溫度的新聞內容立于新聞傳播高地。
“不日新則必日退。”當前,部分傳統媒體雖然已逐步轉型為融媒體中心,但卻沒有關注到不同平臺的優勢,還是按照傳統的新聞采寫方式,將采集的新聞稿件通過同一種制作方式,同時投放到電視、微信公眾號、網站、手機APP 等多個媒體平臺,導致新聞傳播的效果和力度差強人意。因此,傳統媒體在新聞傳播過程中,要重視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不斷創新制作方式和報道形式,靈活采用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多種形式,運用動圖、動漫、H5、VR、MR等新技術、新手段,推出融媒體創新報道產品,切實擴大新聞傳播的覆蓋面,增強傳播力、影響力和吸引力。在這方面,上至中央媒體,下至部分地方媒體都做出了良好的示范。例如,在2017年紀念建軍90 周年之際,人民日報推出的在線換裝互動H5——“軍裝照”,一經上線,僅僅10 天,瀏覽量就突破了10 億,既讓廣大網友以自己的名義傳遞了愛國擁軍的正能量,也讓世界看到了中國人民對祖國的熱愛。又如,福建省尤溪縣融媒體中心推出的動漫短視頻《成長》,以習近平總書記對全國各族少年兒童的關心與期望為統領,從孩子的視角講好戰“疫”故事,用動漫的方式再現了他們特殊的成長瞬間,記錄下他們寶貴的成長經歷,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和社會效益。
“尚賢者,政之本也”。一直以來,人才是媒體賴以生存的核心資源,媒體優勢的核心就是人才優勢,在“人人都是自媒體,人人都是傳播者”的今天,建設好、運維好融媒體,推動傳統媒體新聞傳播成功轉型升級,需要一批眼明手快、腿腳勤快的復合型人才。各級融媒體中心可以通過不定期組織培訓、建立微信工作交流群等多方式,多渠道碰撞選題、統籌線索,明確新聞宣傳報道的主題和主線,交流新聞宣傳經驗做法。同時,持續加強與上級媒體的溝通聯系,通過集中采風、開展約稿、收集線索、跟進采訪等方式,相互啟發借鑒,推動新聞從業人員持續增強“融思維”,掌握“融本領”,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中找準坐標定位,牢記社會責任,不斷提高新聞素養和寫作水平,形成融合聯動、務實高效、精準立體的新聞傳播格局。此外,新聞從業人員也要清醒地認識到自己與“公民記者”的本質區別,通過智慧廣電學院、學習強國、中國共產黨網等平臺,自覺主動、深入學習黨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聞寫作、新聞傳播、新聞采編、新聞攝影等知識,持續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水平,提升對新聞素材的敏感度,增強對虛假新聞線索的甄別力。在數據爆炸的時代,保持嚴謹求真的工作態度,對信息進行有效篩選,深挖新聞事件的真相,弘揚社會正能量,傳播受眾喜聞樂見的新聞信息,做好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和公平正義的守望者,與時代同頻共振,與人民同心共鳴,一路砥礪前行。
在傳統媒體時代,媒體與受眾之間的互動性往往都不太強,偶有互動,也會因為受到信息傳播技術的限制,僅僅只能通過電話與短信等方式進行,與受眾缺乏互動,極大地降低了受眾的積極性和參與性。而新媒體的出現,讓受眾不僅可以對新聞報道進行評論與轉載,甚至可以通過抖音、快手等第三方平臺制作與新聞報道相關的視頻,并將視頻上傳到網絡上,進行二次信息傳播。這種強大的交互性讓新媒體迅速占領了市場,受到廣大受眾的喜愛。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9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的網民規模達到10.32 億,與2020年12月相比,增長了4 296 萬。網民的增量無疑在提醒著傳統媒體,必須“量體裁衣”,量身定制切合自身的轉型升級之路,加快與新媒體的融合共生,才能在融媒體背景下占據優勢。因此,傳統媒體的新聞傳播要不斷強化受眾至上的理念,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建立起與受眾交流的平臺,讓受眾能夠充分表達自己觀點和意見,并有效運用大數據技術,對受眾的特征、喜好、反饋等進行全面收集和精準分析,根據分析的結果,及時調整新聞制作方向、改變新聞傳播方式、創新新聞傳播語態,讓受眾愿意聽、聽得懂、樂互動,切實提升受眾黏度,不斷延長受眾的關注生命周期。在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傳統媒體可以通過運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將文本、圖片、聲音、視頻等素材進行有效結合,形成優質的新聞報道,源源不斷地為新媒體報道供料,而新媒體報道利用互動、即時等社交屬性,及時地反饋受眾的意見和建議,為傳統報道的持續跟進提供有效的信息,實現反哺,有力推動傳統媒體新聞傳播從單向傳播向多向互動轉變,從而實現受眾與傳播媒體的共贏。以電視節目為例,通過與新媒體的融合,借助新媒體的傳播平臺,實現與觀眾點對點傳播和實時互動,不僅可以及時有效地了解觀眾對節目的綜合評價、解答觀眾對節目的疑問,還可以提高電視節目的收視率。此外,傳統媒體要學會“放下身段”,與自媒體相融共生,充分結合當下社會的熱點話題,通過媒體“交談”,讓新聞報道更加接地氣,在新聞傳播中搶占先機,確保社會群體關注的新聞事件能夠得到回應和持續報道,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社會守望功能。
綜上所述,在融媒體時代,只有堅持以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為突破口,推動傳統媒體全面轉型,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優勢疊加互補,才能讓傳統媒體新聞傳播扎根于社會,充分發揮傳統媒體新聞傳播的力量與價值,創作出越來越多的受到受眾認可和青睞的新聞節目,進一步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氛圍、加油鼓勁、凝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