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昕陽
(山西廣播電視臺,山西 太原 030001)
20世紀90年代以來,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尤為受觀眾的喜愛和關注,新聞評論是以新聞事實為依據展開的。然而隨著網絡科技的不斷發展,媒介生態出現新變化,特別是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帶來了信息的爆炸,各種信息傳播媒介應運而生,讓各類新聞層出不窮,導致傳統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由于自身局限性等原因,其生存和發展面臨諸多挑戰。如何使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在新時代“守正創新”,達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是每個新聞媒體人都應思考的問題。
在傳統媒體時代,電視媒介與受眾的關系是“單向傳播”,主持人、評論員輸出觀點,受眾更多地處于被動接收狀態。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自主意識不斷增強,受眾不再滿足于單一地接收信息,但因為受限于傳統電視媒體的單向傳播模式,受眾反饋出現無渠道、滯后等問題。而當下新媒體的出現為受眾渴望擁有的參與權、言論自由權提供了可能。因此,面對迅猛興起的各類新媒體,傳統媒體如何打破自身傳播的局限性,讓“單向傳播”轉為“雙向傳播”成為現實難題。
另外,在傳統媒時代,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從挖掘熱點線索,到采編播,制作過程復雜、周期長,電視評論播出時間往往滯后。但眾所周知,新聞是時間的易碎品,熱點新聞不能搶在黃金時間報道,其傳播效果將大打折扣。與之相比,新媒體在熱門事件報道方面就很好地實現了對時效性的把控,同時微博、微信和客戶端等新媒體平臺的出現也打破了傳統媒體“單向傳播”的局限性,促進了受眾與媒體的雙向溝通,受眾的參與感得到提升,但這也導致傳統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受眾的流失。
傳統的電視新聞評論節目播出渠道固定、節目時間長、節目內容實效性差,但由于當時傳播技術受限、人們生活節奏緩慢,大家也養成了單一的電視端收視習慣。但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手機走進人們的生活,受眾收看節目從單一固定的電視端走向便捷的移動終端,收看節目不再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縱觀當下,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時間、效率愈發被重視,受眾的收視習慣呈現出碎片化的特點,受眾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內容的最大化,但顯然節目時間長的傳統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再加上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兩微一端一抖一快”(微博、微信、客戶端、抖音、快手)生產出了大量的新聞評論短視頻,它們與傳統的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相比,創作內容分眾化、節目呈現短而精,再加上符合當下受眾的豎屏收視習慣,因而不斷搶奪著傳統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受眾份額。
“新聞立臺,評論強臺。”新聞評論節目是每個電視臺的“門面擔當”,其地位不言而喻,它的收視率支撐著整個臺的收視效益,它的節目口碑甚至影響整個臺的外界形象,臺里對此也投入了大量的財力物力來運營新聞評論節目。因此,傳統媒體下的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質量是有保證的。但在當下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市場競爭尤為激烈,傳統媒體也走上了商業化的道路。很多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為了取得高收視率,出現了另類選題、高噱頭標題等現象。追求流量沒有錯,但卻忽視了新聞事實及評論的真實性、客觀性,甚至違背了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為人民服務、正確引導社會輿論的初衷,久而久之導致節目質量下降,媒體公信力喪失。
電視新聞評論節目最重要的角色組成是主持人和評論員,縱觀國內優秀的新聞評論類節目,如《新聞1+1》的主持人白巖松和董倩,他們兩位在主持該檔節目之前都有著多年的媒體從業經驗,本身的專業學識加之豐富的人生閱歷,使得他們成為合格且專業的電視新聞評論節目主持人。但現在電視新聞評論節目泛濫,很難尋找到有閱歷、有思想、有個人魅力的專業主持人。
評論員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新聞評論節目的成功與否,根據節目內容、形式的不同,評論員分為常駐和特邀兩種,但無論是常駐評論員還是特邀評論員,一定都是對節目話題有著深入研究、發言具有權威性的專業人士,然而部分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在評論員的選擇上存在問題,評論員的評論淺嘗輒止,沒有獨到的見解和深入的剖析,無法得到受眾的認可,這也造成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原有受眾的大量流失。
丁法章先生曾在《當代新聞學教程》中將現代新聞報道評論的主要特點概括為三個,即選材的報道性、論理的科學性和論說的大眾性。報道性也是現代新聞報道評論區分于普通議論文或理論文章的主要特點,論題的新聞性在于新穎和獨特,如果把新聞評論比作一艘船,選題就是掌控方向的船舵,好的選題是評論獲得成功的基石,也是新聞評論的靈魂。評論能力是媒體人員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也是對媒體人員實行輿情監測的重要手段,要想寫出精彩的評論,必須要有敏銳的新聞價值洞察力、輿論風向的感知力、堅定的群眾立場,以及行文的把控力。在這個信息傳播技術發達的時代,評論不僅僅是關于新聞事實的二次延伸,過去我們常說新聞評論“文以載道”,但實際上,如今的新聞評論立足于更廣闊的社會視野,充滿人文關懷,對群眾思想和行為的影響越來越深,對社會輿論起到了重要的引導作用。意見領袖的出現并沒有表面上看起來那樣簡單,因為實際上在自媒體廣泛運用的當下,媒體行業競爭越發激烈,要尋找合適且獨特的角度并及時進行新聞評論有一定的難度。面對同一新聞事件,網上通常會出現許多不同的意見,這是受眾心理逐漸由趨同走向自我的表現,自我意識的提升讓他們有了更多理性判斷的空間,輿論監督意識更牢固,對新聞評論的要求也更高,所以新聞評論選題必須要滿足社會輿論的需要,符合社會的普遍認同。
在媒介大融合的背景下,傳統電視新聞評論節目要實現更好的發展,第一點就是要轉變傳統觀念。傳統媒體在資源和權威性方面有著新興媒體無可比擬的優勢,但是傳統電視媒體不能故步自封,應該正視新興媒體的優點并且為自己所用。傳統電視新聞評論節目一直以來都存在滯后性問題,這個滯后性體現在一是節目播出的時效滯后,二是與受眾的互動滯后。然而新興媒體的出現就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當下很多欄目都開通了微博、微信、客戶端,當發現一個新聞有評論價值時,節目組會第一時間通過這些平臺發布短小精練的內容,新聞的時效性得以體現,而遍布各類新媒體平臺的受眾也會在第一時間獲知并且參與討論,精品的受眾意見甚至被作為素材出現在電視新聞評論節目中,在這個過程中基層百姓的聲音得以放大,打破了傳統媒體對于言論的壟斷,實現了媒體與受眾的雙向傳播。
新媒體平臺生產出來的新聞評論內容具有“短平快”的特點,但是基于新聞評論節目的特殊性,傳統電視新聞評論節目應該發揮其優勢,深耕內容持續跟蹤報道,打造節目口碑,增強受眾黏性。總而言之,面對媒介融合的大環境,傳統媒體應與新興媒體實現優勢融合,以此推動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新發展。
無論媒介生態再怎么改變,電視新聞評論節目一定要堅持“守正創新”。“守正”指保持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新聞內容真實、新聞評論專業,永遠堅持“內容為王”;“創新”指傳統電視媒體積極參與媒體大融合,敢于嘗試打破固有的節目形式,以新潮、接地氣的形式博得當下受眾的喜愛,《新聞聯播》的《主播說聯播》就是典型,《新聞聯播》并不是一檔專業的電視新聞評論節目,但節目中也穿插了對事件的評論,不過節目中的評論話語過度專業、不易理解。因此,在2019年7月29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新媒體中心推出了《主播說聯播》,主播對于時事政治的評論講解俏皮幽默,同時通過通俗的語言傳達了主流的聲音,這樣的新形式也使得《新聞聯播》的收視達到一個小高峰。因此,必須堅持“形式千變、內容不變”,要時刻牢記電視新聞評論節目擔負的輿論引導責任。例如,《新聞1+1》,該節目歷經12年風雨,見證了傳統媒體在新媒體時代的轉變,節目形式變了、節目傳播渠道拓寬了,但解讀事實真相,力求以精度、純度和銳度呈現最樸質的新聞的初衷從未改變。這也是在媒體融合環境下所有電視新聞評論節目探索前進道路中所不能丟棄的職業堅守。
新聞評論是以新聞事實為依據展開的。現階段,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帶來了信息的爆炸,各種信息傳播媒介應運而生,讓各類新聞層出不窮。這就有必要用新聞評論進行新聞事實功用的分析和真實性的核實。
1.尋找第一新聞源
新聞評論準確、真實、有效地推進,需要新聞寫作者在新聞評論寫作前,盡可能利用一切資源去尋找第一新聞源,充分了解新聞是在怎樣的情景下、在怎樣的影響因素下發生的。新聞評論的基礎和前提就是對新聞源頭的追溯,這樣有利于充分了解與掌握新聞的原態,有利于新聞評論在寫作的過程中有明確的主題和基本的定向。因而,在新聞評論核實手段上,要最大化地利用網絡資源和現實優勢,盡可能尋找第一新聞源,從而保證新聞評論的真實性、準確性。
2.采訪當事人
對于新聞評論的核實,可以通過采訪當事人進行新聞相關要素的了解,讓新聞評論在寫作中能夠擁有一定的主動權與話語權,能夠以一種新的視角推進新聞評論的寫作。采訪當事人有利于對新聞相關生成要素的充分了解。因而在推進新聞評論中,要適當采訪當事人,從而豐富新聞評論的素材,讓新聞評論盡可能全面、深刻,讓受眾能夠通過具體的新聞評論,切實掌握新聞事實的原生樣態,這有利于推進新聞評論的長遠發展。
3.充分利用信息媒介,查看相關的新聞評論
當前新聞發展的優勢在于對信息技術的充分利用,各類推送新聞的APP 層出不窮,讓新聞在推送后第一時間被受眾知曉,很多人也可以展開對新聞的評論,而這些新聞評論也影響著輿論。這就要求在新聞評論寫作中,要查看新聞原稿及細究有深度的相關評論,從而豐富新聞評論的寫作內容,使新聞評論寫作的思想更加深刻。當前的輿論環境自由,受眾的表達渠道多,這對新聞評論水平的提升有著很大的幫助。
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會議強調,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要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大全媒體人才培養力度。當前媒體融合實踐進入深水區、攻堅期,“加強全媒體型人才培養”也被放到了戰略性位置。因此,我們要培養一批政治堅定、熟悉新媒體技術、懂用戶、懂運營的全媒體人才,以此作為媒體融合過程中的人才支撐。對于全媒體型人才的培養,筆者認為應該聚焦于節目主持人。在融媒時代,新媒體技術突飛猛進,主持人只掌握傳統媒體的工作技術是遠遠不夠的,應該轉變傳統觀念,培養互聯網思維,積極參與“微博、微信、客戶端”的拓展運營,打造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優勢于一身的品牌節目。而打造具有品牌效應的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就需要主持人在融媒體環境下,在制作節目的過程中要重視個人化傳播,好的電視新聞評論節目都有不可取代的主持人,主持人個性化的表達、獨特的個人魅力吸引著一批穩定的受眾粉絲,這也使得主持人作為一個獨特的IP 成為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核心。
新聞評論的有效推進在于以新聞事實為依據,展開相關的評論。這就要求在新聞評論的過程中,盡可能利用一切資源與條件,最大化地將新聞評論做到位。因為現階段受眾對于新聞的信任度較低,對于新聞的真實性存疑,不利于新聞的良好及可持續發展。因此,可以通過提高新聞評論質量來提升新聞事實的可信度,重新獲得受眾的信任與認可。進入融媒時代,電視新聞評論節目要牢牢把握時代脈搏,不斷進行創新與探索,始終堅持“守正創新”,只有這樣才能正確發揮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引導輿論、服務群眾的作用,使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在復雜的輿論場域中體現自身的競爭力和傳播力,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